姚晨转发求助被骂,他们到底恨谁

前几天,一则热搜引起大家注意——

# 姚晨转发求助信息 #

字面意思好懂。

然而背后的隐藏信息,太多太多。

最让 Sir 想不通的是——

为什么常识在我们这,总是成为不了常识呢?

自从 1 月 19 日以来,微博变了天。

从原来一个由明星娱乐主导的资讯收发站,变成了疫情中大家交换信息的广场。

过去,热搜前十九条是明星八(营)卦(销)。

现在,则是疫情最新进展。

明星们都干嘛去了?

大多数和你一样。

由于剧组停工,演出暂停,歇业在家的明星们也学着大家打发时间——

当然,Sir 没有说这有何不妥。

就和所有人一样,平躺在家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只不过,姚晨就稍微 " 特别 " 了一点。

她做什么了?

从 1 月 20 日开始,她便开始关注新冠病毒。

直到今日截稿日期(2 月 20 日)中午,她共发布、转发了 184 条微博,几乎全部都与这场疫情有关。

跟进疫情的最新消息,转发媒体的报道,关注志愿者,还有一个个求助的个人……

在微博下,有人继续发出求助信息。

姚晨也会回复。

怎么看,都是好事吧。

求助多一个人看见,意味着多一个人、一个家庭可能得到保护。

常识:在灾难中,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班助他人。

就连你身边,你的朋友圈,也有很多转发求助信息的朋友吧。

然而。

反常识来了:你是不是在 " 立人设 "" 蹭流量 "" 买热搜 "?

不和谐的声音随之泛起。

Sir 无意,也没兴趣一一鉴别,就交给自由的意见市场吧。

但关键时期,最不忍心的是看到的是 " 阴谋论 " 和 " 诛心 "。

姚晨回应了。

自带流量的明星,就像一个扩音器。

能够把微小的求救声,放到到公众面前。

这份声量,到底吵醒、刺痛了谁呢?

Sir 用常识实在想不出来。

遭遇常识困境的不止姚晨。

也包括最早开始捐款的一批明星。

1 月 27 日,有新闻报道邓超孙俪向疫区捐款 30 万。

常识:这是好事吧。

反常识,没有缺席,甚至一点也没有吃到——

首先,新闻中说 " 向壹基金 " 捐了 30 万,就代表不会向其他机构捐吗?

其次,现在捐了 30 万,就代表不会继续捐吗?

但实际情况呢,他们除了捐钱,还有捐献物资。

据公开的微博信息,他们默默联系了八家医院进行捐赠。

也就是说,"30 万 " 只是不完全统计的数字,实际上还可能更多。

退一万步说,即使只捐 30 万,他们又有何错?

常识是——

捐多少,全凭个人意愿;不允许凭个人意愿的,那叫打劫。

很多人常识放在自己身上可以,放到别人,放到明星身上,就异化成为丑陋的模样。

捐款本来是值得褒扬的善举。

但结果,却演变成一场清算——

你捐了多少?达标了吗?过关了吗?

比如一开始胡歌也被骂了。

理由很简单:我没看到捐赠名单有你啊!

再一调查,其实他捐赠了价值 200 万左右的 100 台空气消毒机,并且撰写亲笔信给武汉儿童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

但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胡歌过关。

这些人立马又去盘问下一了——

他们理直气壮:我没看到你捐,你就有嫌疑。

但捐款一定要公开,一定要被宣传吗?

没有宣传的捐款就不算捐了吗?

被质疑的郭冬临贴出了证据。

略带无奈和愤怒地说——

常识:一个人没有必要为无过错的事证明清白。

反常识:一个人做了好事,也要背上嫌疑。

披着正义、理性的皮,满足的仅仅是个人卑微、猥琐的存在感,发泄一点对于公众人物微妙的 " 敌意 "。

这些杂音,日常里并不鲜见。

而在抗疫期间,这两类声音似乎也被焦虑、恐惧的情绪所刺激,被 " 扩容 "。

更刺耳,更伤人。

伤的就是发乎于心,再简单朴实的善良。

是明星,也是人,他们看到别人的痛苦,想帮点忙。

怎么就这么难?

说来也巧。

姚晨去年的电影《送我上青云》有这么一场戏。

大意是刘光明(袁弘 饰)看到江边一位老年村妇哭哭啼啼,说自己订购的棺木被冲走了,死后就不能通往永生。

刘光明看不过去,就掏出 1500 千块钱说,你再买一副吧。

后来,老妇的儿媳妇拉着婆婆又找上刘,不是为了感谢。

而是说说行情变了,棺木涨价,之前给的钱不够,要再多给 1500 块才行。

好像是本来就欠她的一样。

仅就这场戏。

体现到的恰恰是行善之人行善难免遇到尴尬。

到底做到几分才达到效果?

如果做不到会不会就遭到全盘否定?

行善是看动机还是考量情商?

这些问题恰恰是,特别处在风口浪尖的明星经常遇到的 " 挑战 "。

还是拿姚晨举例。

她不是光说不练。

自己的坏兔子影业捐赠了 2000 件防护服,2 月 4 日抵达武汉,还有物资在继续筹集。

问题似乎恰恰在于,她在微博上太 " 活跃 ",说得 " 太多 "。

试想一下,如果她干了实事,然后名字仅仅出现在公示的捐赠名单里。

是不是显得 " 情商 " 比较高。

哪怕她的发声再密集,也从来只是简单的转发,顶多言简意赅地圈出关键信息:

比如是否独居老人,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

在某些键盘侠看来,都显得聒噪甚至 " 出位 "。

所以,沉默、" 平静 " 的人就显得聪明一些?

发声、积极的人就显得愚蠢一些?

人,不是这样简单粗暴地被划分的。

Sir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曾经与姚晨合作过的章子怡,之所以是巨星的原因。

恰恰认为影后章不但在自己的岗位上达到业务巅峰,而且也善用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去引导公众讨论本来遮遮掩掩的公众话题,朝着透明、公义的方向发展。

事件是什么,大家都知道。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章子怡几乎就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大明星。

她傻吗?她需要炒作作秀吗?

穿行于名利场几十年,她还不懂 " 明哲保身 " 的道理?

她见过的,打过交道的 " 聪明人 " 还少吗?

不。

彼时,她只知道自己也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能够切实感受到女孩的绝望,父母的无助。

就像此时,姚晨、孙俪邓超、胡歌等明星也能够切实感受到。

在中国任何一座城镇里,任何普通居民的生活都绝非孤岛,被各种职业所连缀成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网。

疫情当道,救下别人,就是救助自己。

此时,狭隘的情商与善良就是矛盾体。

抗疫期间,Sir 还发现了一些新现象。

除了传统的捐钱捐物,以及像姚晨这样顶着争议,让转发成为力量之外。

还有一些明星突破 " 套路 ",花尽心思去鼓舞人心。

比如像胡歌这样出让 " 老婆 " 的名号。

原因其实是这张图所示。

这也并非偶然现象。

不久前,彭于晏也点赞这样一条微博。

PO 图的人都是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几乎都是 90 后。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 " 新冠 " 疫情,他们就是刷剧追星的 " 孩子 "。

2 月 17 日起,广州等多处地表建筑 LED 屏 " 亮灯 " 中的一组逆行者特写,就有不少 90 后。

其中有一张是这样的。

他说:" 都忘记当孩子是什么感觉了。"

所以,这些在防护服里写着自己 " 老公 "、" 男朋友 " 名字的 90 后,在干什么?

无非是在紧张的抗疫一线,保留着一线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他们知道,每次穿防护服至少 4 个小时不能吃喝,上厕所,所以要穿成人纸尿裤或者安全裤。

他们知道每次穿脱都特别麻烦,特别是脱,至少花半个小时,需要找人互相监督,慢慢地从里往外卷,此时上面沾染的肆虐病毒最多,一不小心,不但让自己中招,很有可能让隔离区外的同事中招。

简单说,这些标语来自日常,却与日常不同。

是这些孩子为自己寻求的镇定、从容。

所以,当 Sir 看到胡歌、彭于晏、吴亦凡等等 " 老公 "、" 男朋友 " 转发此类微博,鼓励他们勇敢,好好地坚持到疫情结束,再去看戏,邀请听演唱会时。

这也是让人心头一暖的善行。

就像之前我们也看到过漫威英雄、DC 英雄、杰克船长空降在粉丝的病房一样。

何止孩子需要这种看似文艺、浪漫的慰藉。

成年人也需要。

明星是什么?

简单说,他们被社会分工赋予了 " 造梦 " 的功能。

每一个被认可、被拥趸的演员、歌手等,哪怕仅仅是一张面孔都代表着一群人的集体情绪。

作为公众人物中的一种类别,他们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他们的话语权也有目共睹。

正因为如此,当明星中走出这样的人,能够在全社会共振的大事件中秉持善念,加入正向 " 扩容 " 时。

我们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孤独但又渴望融合,最应该做的,不是让误解、猜忌和诟病制造出更多的碎片,成为辽阔海域上漂浮的垃圾。

而是更应该看到,每一个碎片都在寻求契合的角度和方式。

包括我们,也包括明星。

都在发声、捐赠、传递安慰。

这些言行的背后,何尝不是因为他们也是从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

更何尝不是,他们很可能就是被妖魔化、被哄抬驾高的 " 碎片 ",

当身份与人性被迫割裂,缝隙里就可能流入污水,如病毒趁虚而入。

比新冠更 " 毒 " 的,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互信被破坏。

这里,已经说的不仅仅是被骂的几位明星、公众人物。

说的是,当我们的谣言针对善良,诛心瞄准善良时。

社会的腹背已经赤裸暴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