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云南和四川等地,有一个群体,叫养蜂人。
他们循着花期各处转场,为蜜蜂寻找栖身之地,然后从中获得微薄的利润。
可就在 2 月 13 号,养蜂人刘德成自杀了。

由于蜂农必须按照花期,带着蜜蜂奔波于各地追花夺蜜,可如今花期已过,蜜蜂却不能顺利转场,他也没钱买饲料喂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四川的油菜流蜜。
无奈之下,他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我国,还有近 30 万同他一样的养蜂人,其中有不少,也被困在了云南。
这个很少被关注到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收入微薄又辛苦,并且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困境。
可同时又有很少人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

就像 @不散所说——
在我们这个看似安全的社会上,当一些人违背了本该遵守的契约和职责,我们遭受的却是一场浩劫般的瘟疫。
养蜂人刘德成,他在绝望之中放弃了生命,可付出代价的本不该是他。
这样的事情,让我想起 2019 年的一部纪录片。
同样以养蜂人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蜂蜜之地》

豆瓣 8.9,好于 78% 的纪录片。

女主人公喀迪丝,生活在马其顿荒凉偏僻的乡村一隅。
她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以养殖蜜蜂,收割蜂蜜为生。


她口中唱着不知名的歌,等待蜜蜂飞进她的笼子里。

原来,她一直守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蜂巢" 取一半,留一半 "。
这样,蜜蜂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也可以源源不断为喀迪斯提供新的蜂蜜。

一小部分留给重病在床的母亲和自己食用。

这是喀迪斯和母亲全部的收入来源,她用这些钱购买食物,以及一切生活用品。
或许当天的收成还不错,她可以为母亲买一些香蕉,也可以奢侈一下,给自己买一瓶染发剂。

她喜欢漂亮,期盼热闹,渴望结婚,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和孩子。

所以她选择呆在这里,与年迈的母亲一起,靠蜜蜂维持生计。


有一天,喀迪斯所在的小村庄,迎来了一家人。
那是来自土耳其的游牧名族,他们挤在狭小的房车中,父亲和母亲,七个年龄不等的孩子,以及数不清的牛羊。

这位本性仍旧天真的采蜂女,相当轻易的融入了那七个孩子的世界,并很快与他们打成一片。

她从石壁的蜂巢中拿出蜂蜜的时候,这个男人殷勤的走过来打听询问。


喀迪斯认真的告诉了他们 " 取一半,留一半 " 的原则。
并且强调如果不这样,蜂巢不会成功,就连自己的蜜蜂也会受到牵连。

他一边偷偷取出所有的蜂蜜,一边埋怨自己的蜂蜜质量不如喀迪斯的好。

" 我做这些这都是为了你。"


这无疑是个天大的诱惑。
邻居让全家人出动,带上面罩,开始疯狂的榨取蜂蜜。

越来越多的蜜蜂死去,而喀迪斯无能为力。
她只能蜷缩在房子里默默哭泣。

他大骂父亲,然后背上行囊离开了家,去找喀迪斯。

她有了一位伙伴,虽然仅仅只是个小朋友。
他们伴着夕阳下的昏黄日光一起走过田野,然后在晚上坐在篝火旁聊天。

他一把火烧了喀迪斯留下来的,用以养蜂的新草,然后带走了男孩。

这意味着这个冬天,喀迪斯再也没有用以维持生计的新鲜蜂蜜。
她必须等到第二年,再次爬上高高的悬崖峭壁,获取新的蜜蜂。
可她和她的母亲能不能度过这个冬天,还是个未知数。
而那个毁灭了所有蜜蜂的邻居一家,尽管也在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他们的牛羊纷纷生病死去,孩子们被蜜蜂蛰的鼻青脸肿。


在那个无比漫长的冬天,她抹干了脸上的泪,然后问母亲——
" 还有春天吗?"

" 当然有,有太多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说完这句话的那晚,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再没能等到春天的到来。
从此,喀迪斯真正只剩一个人。
从前她日思夜想盼望着嫁人,成家,走出去。
如今她选择留在这里,一个人和一条狗,等待着春天来的时候,再次走过荒野,爬上悬崖,寻找新的蜜蜂。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蜂蜜,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
…… ……
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
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
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为什么是那些没有犯错的人,承担了更惨重的代价呢?
为什么一些人违反了契约和职责,却让我们所有人遭遇这场措手不及的瘟疫呢?
那些曾经举起斧头和猎枪的人,从前我们不在意,以为过不责众,以为来日方长。
直到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
有些事情,该改变了。
最后。

愿每一份付出都迎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