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部悬疑片,你反而该忽略真相

因为一部电影,我差点怀疑人生。

都说看的越明白,就越感到背脊发凉。

这部号称" 十年来最重要的美国电影 ",真的名不虚传——

《卢斯》

相信,很多人在点进来之前,都没听说过这片。

但它名气不大," 来头 " 却不小

先说排面。

海报上除最左那位小哥外,个顶个的大咖。

蒂姆 · 罗斯,这位大家应该很熟了。

他在《海上钢琴师》里出神入化地塑造了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无辜的钢琴天才,是公认的最帅气的实力派。

如此豪华的阵容,让人期待值爆棚。

果然,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

在各大影评网站收获不错的口碑,尤其 Metascore,专家给出 72 分。

而之前大爆的《小丑》和李安的《双子杀手》分别是 58、33 分。

此外,本片还提名第 35 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看完的表示,单靠题材它就赢了

影片直指美国社会的众多问题,从种族到性别,再到暴力与教育 ......

主题很广泛,节奏氛围很惊悚。

导演狠心的把观众推向黑暗的深渊,逼迫你近距离凝视其中的恶,让你直视恐惧而不得脱逃。

就像网友说的——

现在也就黑人导演敢拍这样的片子。

故事的主人公卢斯,经历有些复杂。

他出生在非洲战乱国家,父母双亡,是个拿着枪长大的童兵。

直到 7 岁那年,被一对美国白人夫妇收养,他才从水深火热之中逃脱。

卢斯健康长大,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个运动健将。

从小兵到优等生,养父母对卢斯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常被邀请演说自己的 " 改造 " 史。

一时之间,他成为整个社会的标杆,是美国教育交出的一份美丽的 " 成绩单 "。

然而有一天,这个标杆歪掉了。

事情的缘由是,卢斯在一篇论文里,借某位历史人物的口,宣扬 " 只有暴力才能让殖民者摆脱统治者 ",观点偏激。

卢斯的出身,戳中了老师哈莉特的敏感神经,她不允许这位好学生有 " 污点 "

于是私底下找来卢斯的母亲,把论文给她,让她警惕这件事。

同时一并交给她的,还有哈莉特擅自从卢斯的储物柜里搜到的烟火。

在学校,烟火属于违禁用品。

难道卢斯想要炸学校?

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卢斯的母亲不认为儿子会那样做,但他依旧内心忐忑,不得安宁。

她不知道该不该问卢斯,也不知道怎么问。

这边母亲还在犹豫,镜头切到卢斯,他已经发现了被母亲藏起来的论文和烟火。

很快,聪明的卢斯就意识到这事和哈莉特有关。

结果第二天,他就在课堂上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暗讽她不尊重学生的隐私,毫无根据就怀疑自己。

最后还挑衅般的,拿 " 烟火爆炸 " 这个梗调侃了一番。

说者有没有心,不确定,反正听者是绝对上心了,哈莉特这下更笃定卢斯的反动思想。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父母的质问下,卢斯声称储物柜里的烟火并不是自己的,甚至因为男生之间总是共用柜子,他也搞不清楚是谁的。

这话听起来像是狡辩,果然,父亲并不相信。

这个疑问还无解,又迎来了下一个疑问。

镜头给到卢斯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

他在超市偶遇哈莉特和她妹妹,卢斯曾上前和妹妹寒暄了几句。

熟人见面打个招呼实属正常。

谁知第二天,哈莉特的妹妹像疯了一般,跑到学校大吵大闹,口中边喊着 " 哈莉特不愿承认自己的黑人身份 ",边脱掉衣服,一件不剩。

妹妹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不知道,但此刻站一旁的哈莉特简直要崩溃。

围观学生的哄笑声,就像一把把刀子直插她的心脏。

可惜,哈莉特的糟心事这才是个开头。

当天晚上,她发现自己家中的玻璃上,被人用红漆喷上侮辱词汇;

随后一个亚裔面孔女孩,找到她,并说出一个惊人的秘密:她在醉酒后,疑似遭到卢斯性侵

这下可好,原本就怀疑卢斯的哈莉特仿佛揪住了他的小辫子,立刻带着女孩去学校,准备和卢斯对峙。

在正式开战之前,哈莉特先是和卢斯一对一。

她接连扔出论文、违禁烟花等问题进行逼问,但就像校领导说的,这些都是她的臆想,没有实际证据,更让人出其不意的是,卢斯母亲竟声称自己从未见过所谓的烟花。

哈莉特气得说不出话,准备把女孩带出来,结果一看,人不见了。

好家伙,哈莉特败得很彻底。

事情到这就结束了吗?

似乎没那么容易," 失踪 " 的烟花突然出现了,并直接把哈莉特的办公室烧了个精光。

意外的是,校方并没有责怪哈莉特指认的卢斯,而是怀疑是哈莉特栽赃、报复卢斯,甚至要让她丢掉工作。

看到这,别说你了,就连我也糊涂了。

到底是女老师说谎,还是卢斯说谎了?

烟花到底是不是卢斯的?

哈莉特妹妹的发疯是否和他有关?

放火的又是谁呢?

是卢斯?

可从亚裔女孩对卢斯妈妈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曾帮她解围,让人感觉卢斯是个不错的男生。

但要说不是卢斯。

那为何卢斯母亲否认收到过烟火,并且,在火灾发生后,家中的烟花竟不翼而飞了。

提前告诉你,导演直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

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你猜不透,简直是比烧脑片还烧脑 。

不瞒你们说,我几乎站过每个角色,也质疑过每个人,猜到最后就愈发感到偏见的可怕,歧视的不公。

" 双标 "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再常见不过,而且,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比如老师哈莉特。

她本身是非裔,因此对种族问题上异常敏感,强调美国人眼中的 " 政治正确 "。

她反对暴力、歧视黑人、偏激思想。

却在没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卢斯、为黑人妹妹感到丢脸,发现黑人学生吸大麻,给予的处分要远超过白人学生。

这些无疑将她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以及内心深处的自卑表露无疑。

还有卢斯的妈妈,她帮卢斯 " 隐瞒 " 烟花的事情;

她爱卢斯,更爱教育成功后的 " 卢斯 ",用他的优秀来满足虚荣心,彰显自己高尚的品格。

在听到亚裔女孩讲述被男生们醉酒后欺负,她立刻反问:有没有可能,卢斯是那些男生中的一个?

你看,她对儿子卢斯有着不自知的歧视。

在这样畸形的美国 " 政治正确 " 的引导下,黑人卢斯言论不能涉及任何暴力,吸大麻、看片也不再是简单的坏学生干坏事。

他必须是好的,不能有一个污点。

可以说,卢斯象征着美国教育的成功,他俨然成了社会标榜美国精神的牺牲品。

在这种看似自由公正的环境下,卢斯戴上面具,学会虚伪和掩饰。

他的野性和无奈,我们只能从他奋力奔跑的表情和 sex 中瞥见一二。

可悲的是,影片最后卢斯不得不再次站上令他厌恶的演讲台,重复着 " 感动励志 " 的成长史——

我意识到我能成为美国人有多么幸运。因为在这里,我能放下过去重新开始,也能做回真正的自己。

哪怕并不完美,人们也依然能接受这样的我。

在改名为 " 卢斯 " 之前,他的名字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背负着所有人的高尚,承载着一个虚伪的美国梦。

为此," 卢斯们 " 注定要永远带着面具活着

因为一旦这面具破碎,他们便什么都不是了 ......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