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神剧,刚出两集飙至 9.6

2011 年,一名叫埃莱娜 · 费兰特的作家横空出世,全世界掀起了一股 " 费兰特热 "。

四年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了四部小说。

这四部小说被合称为 " 那不勒斯四部曲 "。

" 四部曲 " 有多火?

英国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这样形容:" 如果你还没读过费兰特,就好比你在 1856 年还没读过《包法利夫人》。"

据《华尔街日报》统计," 那不勒斯四部曲 " 在全球售出了 1020 万册,被翻译成 40 多种语言,这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英文版。

有趣的是,这位神秘的意大利作家却从未公开过自己的个人信息。

我们至今都不知道 ta 的性别、年龄、身份和长相,就连其编辑也一概不知。

Ta 的真实身份成了当代意大利文坛的一个谜。

不过根据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自传性质,人们更倾向于费兰特是位女作家。

2018 年夏天," 那不勒斯四部曲 " 在中文世界完结。

同年,由 HBO 改编的其中一本的同名剧版上线了。

这是 HBO 有史以来,出品的第一部外语片。

说它是 " 万众期待 ",完全不为过。

刚播一集,就被《时代周刊》纳入年度十佳。

同时,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展上,首映前两集时,在场的观众为这部剧起立鼓掌了十分钟。

时隔两年,这部等到头秃的续集终于回归了——

我的天才女友 第二季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意大利那不勒斯,是一个破败的小城。

火车在上面匆匆呼啸而过,人们在地上忙着生存。

这里一切都充斥着贫穷、暴力和愚昧。

女性这个身份也成了另一种原罪。

这里每天都有歇斯底里的女人,她们在怒吼。

有的在叽叽喳喳嚼舌根,有的和邻居互相咒骂、推搡,落得两败俱伤,有的被丈夫家暴。

目睹了这一切的女孩们,对自我认知充满恐惧和耻辱。

眼看着自己逐渐发育的身体,她们更是把月经视作洪水猛兽。

她们害怕,自己愈发成熟的身体,慢慢迈向如同母亲的悲惨命运。

我们的两个主角,莉娜(下图左)和莱农(下图右),就生活在此。

在原著的扉页里,写着《浮士德》的一句话:

上帝很乐意给人类找个同伴,充当魔鬼的角色,刺激他们。

早在一开始,两个人的命运就在这里落下了注脚。

她们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

莱农(玛格丽塔 · 马祖可 饰)敏感,温柔内敛,更讨人喜欢。

莉娜(盖娅 · 吉拉切 饰)则充满野性,坚定反叛。

其实在观众看来,莉娜才是那个天才女友,而且是自学成才那种,在学校里比谁都要聪明。

她生来就具有反抗精神,她比莱农更懂得怎么摆脱重蹈上一辈命运的覆辙,所以她一直读书,在知识中寻找出路。

她就像是莱农的灵魂的魔鬼角色。

在莱农眼里,有着自卑的底色,她一生都仿佛在追随着莉娜的脚步。

在原著里,莱农有一段心理描写:

她永远是第一名,我永远是第二名,她会重新赋予学习意义,因为她知道赋予学习什么样的意义。一直跟在她的后面,我就会觉得安全而且强大。

在这段关系里,莱农一直是莉娜的 " 跟随者 "。

她们初次相识的布娃娃,成了两人五十多年友谊与战争的开端。

莉娜主动和莱农调换了布娃娃。

随后,毫无防备下,她把莱农的布娃娃扔进了黑暗的楼道里。

她果断勇敢,用坚定的眼神试探着莱农。

莱农不甘示弱,于是她跟着莉娜潜进漆黑的楼道,寻找布娃娃。

从此以后,这种 " 跟随 " 与 " 被跟随 " 的关系成了一条清晰的叙事线,贯穿她们的一生。

两个人的关系不完全像是我们现在说的 " 闺蜜 ",也不是勾心斗角。

更像是相爱相杀的状态。

这种关系敏感、充满嫉妒,反复又不稳定。

她们之间相互较劲,也在共同进步。

在一次选择的交叉口,命运出现了节点。

莉娜想要升学,但蛮横暴躁的父亲一气之下,把她扔出了窗外。

因为家境窘迫,莉娜没办法继续读书,只能辍学在父亲的鞋匠铺帮忙。

但尽管如此,充满野心的她没有就此放弃。

她开始自学,并且画出了各种设计图纸,想要做出卖给有钱人的鞋子。

另一边的莱农,因为父亲的坚持,她幸运地得到继续读书的机会。

可在没有莉娜陪伴的日子里,她仿佛失去重心,对一切事都打不起精神。

于是她放学来找莉娜,结果看到莉娜在偷偷写小说。

之后,图书馆邀请莱农参加活动,奖励借阅书籍最多的前五名读者。

莱农只得了第五名,而前四名,是莉娜的一家。

但莉娜一家,只有莉娜识字。以家人的名义,能借更多的书。

后来,莱农又发现,莉娜瞒着自己学拉丁文。

虽然莉娜早已远离学校,但莱农一直是她超越的目标,她不允许自己落后。

可是,她们并非恶习的竞争关系。

当莱农说她拉丁文成绩很差,自己弄不懂的时候,莉娜鼓励她,并且教她学习的技巧。

也因如此,莱农顺利考试,得以升学。

这种细腻又暧昧的情感动力,最终促成了她们之间坚不可摧的关系。

按照这种轨迹,很快,成长出现了分支。

莉娜要结婚了。

在婚礼现场,莱农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格格不入。

曾经幼时,莱农和莉娜都渴望看到大海。

大海是她们追求的目标。

可到最后,知识将莱农送出那不勒斯。

她在城外,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令人眩晕却又兴奋不已。

而明明更像是 " 天才少女 " 的莉娜,在最后,却不得不走上与她们母亲一样的道路。

在结婚前,莱农陪莉娜沐浴,帮她搓背,以处子之身迎接丈夫。

在这里,一直自信的莉娜依然坚定,对莱农说出一直以来心里的话。

你是我的天才朋友

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 天才女友 " 的身份,在两个人的命运中形成了互文。

莉娜不被教育、婚姻、背景、时代和环境所局限,她的目光总能超越一切,看得更远。

她是个先锋,一直在反抗。

只是她怎么也没想到。

自己的抗争早已被命运的洪流裹挟。

正如莱农所说:

我从小都紧盯着她——她走路的方式、她的身体,就是为了躲过我母亲对我的影响。我错了,莉娜还是留在了那里,她受制于那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并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最好的位置,那个年轻男人是她在这个世界里最好的选择。

在这条路上,一旦放弃,很快就被吞噬,消耗殆尽。

在第一季有个很深刻的意象,莱农做了一个梦。

梦里,小镇的阴沟里涌出一大片黑虫。

它们四处蔓延,很快爬满了整栋居民楼。

最终的落脚点,是她们的母亲。

黑虫子爬进母亲的鼻孔、嘴巴,盘踞在她们身体表面。

这群张牙舞爪的黑虫子,或许就是对那不勒斯女人一个最合适的暗喻。

现在,这些万恶黑虫子,似乎要蔓延到莉娜身上了。

她就像一件商品,家里人送给富商的礼物,换来整家人的衣食无忧。

婚后,她回到那不勒斯。

所有人都知道她回来了,唯独莱农。

莱农找到她家。

一进门,豪华的布置,明亮的装饰,她却戴着一个墨镜。

莱农轻轻把她的墨镜取下时,眼下赫然出现一块显然有些时日的伤口。

她被家暴了。

然而更可怕的是,莉娜和丈夫回到家中时,没有任何人提到了她发肿发黑的右眼、破裂的下嘴唇以及淤青的胳膊,包括莉娜一直沉默不语的母亲。

家人早已默认女儿的遭遇,却都不敢得罪女婿。

只有莱农关心她的伤。

但骄傲的她不想让莱农看到这样的自己。

目前只出了两集,豆瓣已经高达 9.6,比第一季的 9.3 还要高。

所以为什么原著乃至剧作的评价,都这么高?

《纽约时报》给了最精确评论,费兰特将两个贫穷的都市女孩之间的爱、分离和重逢,铸造成她们居住地那个城市的悲剧。

剧作改编得足够细腻。

第一季,豆瓣有一条点赞极高的评论。

(这部剧)好到什么程度呢,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碰到了我的童年 @老晃

或许出生在中国某些不太发达的小城小村里的观众,都能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发生在遥远的欧洲,好几十年前意大利小镇的故事,会戳中这么多中国观众。

在第一季结尾的婚礼上就有了解释。

眼前的景象让我不舒服,我感到恶心,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奥利维耶罗老师说得对,她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我们就是庶民,在我还小的时候,我追赶莉娜的步伐,希望远离这个街区。我错了,我母亲的世界,还有这片街区,甚至连莉娜都没有办法逃离它。

它不仅关于友情,关乎成长,也关于女性,更关乎贫富。

这种庶民的苦难,早已在她们体内深根发芽,有了让人共鸣的力量。

费兰特曾经接受过《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 她 " 提到:

我希望男性读者对于女性写作的关注更多一些,我希望,男性不仅要看到几千年来他们习惯讲述的那个世界,也要看到我们讲述的世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在做这个尝试。

" 费兰特热 " 的出现,或许就是女性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标志之一吧。

所幸的是,文本里的莉娜没有停止抗争,她一直没有卸下防备。

还有媒体曾经问费兰特,最希望读者从作品中获得什么。

" 她 " 是这样回答的:

即使我们无数次被引诱去卸下我们的防卫——出于爱,出于疲惫,出于同情或者好意——我们女性都不应该这么做。我们会一寸一寸地失去我们已经争取到的东西。

不要一寸一寸地失去我们已经争取到的东西。

这是费兰特给所有女性的忠告。

或许你早已掉进阴沟,或许你对未来不知所措,或许你已经做错决定。

但你依然有权利决定,是否要当一只温水里的青蛙。

莉娜是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己,但她没有就因此甘愿成为一只温水里的青蛙。

在第二季第一集的最后。

莉娜在镜子面前,自信地涂上一抹口红,眼中是无畏,是抗争。

而且依然极具生命力。

她旁边的莱农,仿佛也跟着活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