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高分,穷到停播,良心国综不该如此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这段时间,十点君和老妹儿每天挖空心思,把值得看的好剧好片全都安利了一遍。

想想,也该聊下综艺了。

关注较久的老粉们都知道,十点君一直是人文谈话类节目的忠实爱好者。

之前也经常推荐各种五花八门的优质节目。

比如名家侃大山系列的《圆桌派》和《博物奇妙夜》;

还有话题猎奇又不乏深度的《和陌生人说话》。

不过今天要说的这部,属于谈话节目中的" 泥石流 "

既不高冷,也不严肃。

满屏都是 " 哈哈哈哈哈 "。

11 个外国人,西装笔挺地坐在一起,用中文吵(gao)架(siao)。

画风真是太魔性了——

这个节目什么都好。

质量坚挺,六季评分基本都在 9 分上下;

嘉宾讨喜,世界各国精神小伙,有颜值有才华。

说话自带笑点,俗称" 有内味 "

" 北京籍 " 意大利小哥阿雷

" 河南籍 " 美国小哥左右

" 上海籍 " 伊朗小哥华波波

唯一的缺点——

穷。

不开玩笑,节目组是真的穷。

穷到一度停播那种。

试问这年头,还有哪个节目会把 200 块的地铁充值卡作为游戏奖品?

嘉宾住快捷酒店标间。

结果一群玩得很开的歪果仁,很快就让事情变得不可描述了起来。

"In my room

On my bed

With my partner

O!M!G!"

到了第六季,想着有稳定的金主爸爸,节目组都敢搞外景拍摄了,状况应该好一点吧?

结果不好意思,您的灯光师已下线 ......

制作经费都捉襟见肘,自然也就没余钱去炒话题博噱头。

所以即使节目有梗有料,6 季下来都没溅起太大水花,在路人眼里,存在感几乎为零。

能活到现在,全靠死忠粉苦苦支撑。

不过这也奇了怪了——

一个一没明星、二没话题、三没财力的 " 三无节目 ",凭什么圈粉?

要我说,观众就是馋它的不正经

《非正式会谈》最初是湖北卫视的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第五季开始和 B 站合作)。

每期邀请 11 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大到各国历史、社会时事,小到明星八卦、家长里短,什么都聊。

旨在分享不同文化差异下,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看法。

听上去很高大上很国际范儿对不对?

然而点开节目,完全不是想象当中 " 小型联合国 " 的精英感觉。

首先是代表们非常放得开,百无禁忌什么都敢说。

节目经常讨论着讨论着,就往下三路跑题。

把弹幕撩得嗷嗷直叫,才立马紧急刹车。

观点不一,也从不说场面话、假客套。

都是直接互相伤害。

历史上泰国和缅甸曾经有过不和,所以节目里的泰国代表天乐和缅甸代表 O 总也经常 battle。

这一季刚开始就因为泼水节撕了起来,两人都说自己国家的泼水节最好玩、最正宗(哼,西双版纳的小伙伴不服!)。

天乐气到打鸣

沙雕起来也是无敌。

到处都是大型打脸现场

第六季新来的澳大利亚代表小明,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熟知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

" 河北的省会在哪里?"

" 郑州。"

哈哈哈开口即翻车

毒舌犀利的 O 总,日常是位时尚精致的设计师。

结果一到年货街,立马暴露自己 " 中国大妈 " 的本质。

" 里面有很多试吃的,

你们两个给我吃饱再出来。"

这种不同文化冲击造成的反差萌,放到节目讨论中来看就更有意思。

比如第六季第一期,讨论看书党和追剧党谁更高级

美国代表欧阳凯为了以理服人,特意带了一本现代版《红楼梦》,亲身安利。

结果副会长杨迪翻开一念:

(黛玉)走过去打算看一看,结果是个丫头,觉得好笑,又怕伤了丫头的心。

问她,丫头,你在干吗?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在这哭?

" 四名大著 "(外国代表的口误,不是打错)顿时失去灵魂。

唉,原本十点君是站书籍党的。

但看完这段只想说:

原著看不懂没关系,87 版《红楼梦》它不香吗?

不过作为一档谈话节目,光不正经肯定是不够的。

任你车技笑果再好,言之无物,观众看个一两季也就腻了。

所以,别看代表们个个都有沙雕属性。

正经起来,笨拙又认真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样子,也会让人刮目相看。

最新一期,聊到各个国家觉得冒犯的说法。

泰国代表给出来的词,有些让人猜不透——

"How much"。

一句很常见的英语,许多人去外国旅游都会用到,但泰国人却对此特别敏感。

因为很多去到泰国的外国人,会觉得泰国女生很随便,见到路上站着一个很好看的人,直接上去问人家 "how much"。

天乐原本是节目的一大快乐源泉,性格抓马又擅长土味情话,但在解释的时候特别认真。

这也让大家避免了一个雷区。

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开玩笑。

" 我想告诉这个世界,

泰国是个保守的国家,我们很有历史,

然后来到泰国的时候,

你问 how much 的时候,要好好想好吗?"

在十点君看来,《非正式会谈》好看不仅是因为奇葩搞笑的外国代表,能帮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

还在于——

总是能用最普通的语句,把最接地气的话题聊进观众心里。

歪果朋友中文能力有限,没有太多虚头巴脑的东西。

简单、直白,但不代表缺乏深度。

第六季第二期,提到一个蛮有东亚特色的现象——公司团建

你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团建的看法截然不同。

比如土耳其代表就很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中国公司团建要搞得这么累。

明明周一到周五已经很辛苦了,大周末的还要让员工穿上迷彩服,进行集体训练、胆量挑战。

这种团建还不如不搞。

在崇尚个性自由的阿根廷代表看来,团建的初衷是想让大家有一个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

但这也可能成为不擅长社交的人的负担

所有人都很开心,自己却很难受,反倒更有距离感。

不过也有代表表示,这些团建活动其实也有好处。

像是热情外向的意大利人,甭管干什么,都不能放弃 social。

自己当老板的 O 总也觉得,如果一个团队要一起做事,团建很有必要。

毕竟只有同事间相互熟悉,才能做好产品、提高效率。

在团建文化方面,日本算是情况和我们比较相似的国家。

以前日本的上班族,下班之后和同事去居酒屋、KTV,接着聊一聊工作是很常见的事。

但现在许多日本年轻人,相当排斥这种变相占用私人时间的职场社交。

即使知道会影响自己的职场前途,也不参加。

" 如果这是工作时间内,

和同事聊工作的事情我 OK,

可是如果这是下班了以后,

就接受不了了。"

一场讨论下来,我们能看到传统派、自由派、年轻人、社会人、老板、员工各方立场。

在不同文化逻辑的碰撞当中,问题的答案有了更多可能。

同样都是观点之争,如果说《奇葩说》是争锋相对的 " 神仙打架 ",那《非正式会谈》则更像小学生之间的 " 菜鸡互啄 "。

词穷、瞎起哄、耍无赖、争得面红耳赤都是常有的事。

可这并不妨碍观众在有趣的文化冲突当中,看到了人的共性

有时候越简单的话语,越能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某个代表不经意间的沙雕言论,说不定就能让人灵光乍现。

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认知甚至是偏见,原来不是铁板一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笑过之后,如果观众能把从节目中感受到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带回生活本身。

那《非正式会谈》的不正经,就不是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