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稍显稳定,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蝗虫灾就来了。
根据 15 号的新闻报道,4000 亿只蝗虫已经抵达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往年的 6000 万倍。
上据天空,下占土地。
看看这阵势,有点密集恐惧症的都看不下眼。

如果大批蝗虫不能及时被消灭的话,那今年的土地收成就非常不乐观,这对于仅仅靠天吃饭的非洲人民来说,无疑是最根本的生计困难。

即便索马里地区已经进入全面戒备的状态,但仍然控制不了蝗虫的繁殖速度。
欧盟预测,接下来的几周全人类都将面临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蝗虫灾害。
严重则意味着,本就粮食不充沛的非洲国家,将面临更加难以想象的饥荒。
蝗虫的破坏能力有多强呢?
一平方公里内的蝗虫,能吃掉相当于 3.5 万人的食物。

但是,未来一周的又是连续降雨的天气状况,这让灭虫难上加难。
甚至会继续繁殖出 500 倍多数量的蝗虫,加上荒漠蝗虫每天的移动距离就能达到 150 公里,受灾地区随之会迅速蔓延。

连续飞行 3 天,不用休息;
掉水里不会马上死掉,成虫能在水中游动 24 小时。

他们可比小强厉害多了,而能比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更令人惶恐的,也就只有蝗虫灾了。
尽管距离我们尚远,但这仍然是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信号。
正如《流浪地球》的那句台词,"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严防死守是必要的,我们甚至不会对这场世界级的灾难坐视不管。
毕竟,我国农业部的智慧,那真不是盖的。
灾害信息传来之后,有网友扒出了 2014 年 CCTV7 农业与军事频道,一档纪录片《科技苑》里 6 月 24 日那期的 "牧鸡治蝗",真让人见识了我国农业部的厉害。

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直以来都是令人头痛的难题。
但从 2001 年开始,河北草原上就有了被训练出来的 " 治蝗战将 "。
上面说了,蝗虫的破坏能力主要出于它惊人的食量,每天能吃掉体重三倍的食物。
不光能吃,蝗虫还挑食。
只爱吃植物最好的部分,所以破坏的农产品就更多,浪费的青草不计其数。
不光挑食,蝗虫还喜欢聚众。这谁受得了?
看见这天上一团黑了吗,就是一批蝗虫崽子们来了。

2001 年,河北草原就被蝗虫侵袭了,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往草地里一走,那蚂蚱都往脚丫子上扑。
一平方米就是 200 多头,让河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 3000 万元。

于是,大家就把希望放在了 " 鸡 " 的身上。

从耕地贬成了养鸡。
当然,鸡也不是啥品种都行,要求能跑还得好斗,不然不是蝗虫的对手。
这就发现了华北柴鸡,腿细脚大,肌肉发达,肉蛋两用,治蝗的重担自然就交到了它的肩膀上。

柴鸡破壳后 60 日龄就可以放到野外放飞自我,不用在专业的鸡场养殖。
而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以 7 天一次蜕皮为一龄计算的话,2~3 龄就是它的最佳防治期,这时候吃不多,壳也软,比较好欺负。
所以,主要制定好作战日期,用 60 日龄的柴鸡去 PK2~3 龄的蝗虫,就绝对没问题了。
谁又能想到,农业部的作战计划相当周全,这下也终于懂了为什么农业会跟军事放到一个频道里,这俩真不分家。
首先蝗虫大量出现的月份是 6-8 月的 90 天。

60 天后先放到草原上,适应作战环境,75 天后训练牧鸡听从指挥,90 天后就实战了。
计划周密详尽,整个过程也就是 150 天。
关键是,治蝗之后的牧鸡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肉,一点儿不浪费。

当然,这中间生的蛋产生的利益,咱也不能不算啊,看看这奉献多大!
关键是,农民们也是真的倾注了心血的培养的,就像是望子成龙的家长。
所有雏鸡都拿 " 童子鸡 " 的标准对待,想从童子鸡晋升到牧鸡,还得通过培训考试,合格才能录取。
可不是每一只都有机会鞠躬尽瘁的。
每届 " 培训班 " 有 1000-1500 名学员组成,后面提着撬的就是它们的培训师和保育员。

即便遇到极端环境,学员们也得学会 " 逆流而上 "。
比如暴雨,就是对刚出道得学员们,一场身体力行的考验,结果全躲在鸡舍里狗狗碎碎。

一般鸡啊,都喜欢在固定的半径里活动,但培训就是要让他们学会看看外面的世界,扩大活动半径,但还不能跳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这是主要的课程要求。

鸡们生性散漫,想让它们像狗一样听从差遣可不容易,

再通过吹哨的频率和长度,让鸡学会听从指挥。
这样一来,牧鸡治蝗的目的就达到了。
既不破坏生态平衡,又能让蝗虫得到治理,这种科学的方法也只有我国农业部门能想得到并真正实施了。
最后,牧鸡还可以用吹哨的方式,不费吹灰之力运送上车,送到市场去。
这就是,牛掰啊!
当然,话说回来,这样成功的治蝗经验能否运用在这次世界级别的蝗虫灾害上,尚未可知,还需实践。
但因为有了充满智慧和行动力的专家在行动,这让我们更相信了再难的难关,我们也都一定可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