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第一部新冠疫情纪录片(果然不是我们拍的)

太快了。

早在 2 月 9 日,疫情的消息在网上大面积传开还不到 20 天,第一部聚焦新型冠状病毒的纪录片就出炉了。

来自那个据说"比中国人还关心中国 "的老朋友——

NHK。

开放二胎后,他们立刻出了《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的两难困境~》。

对于变质食品、违法使用添加剂、黑心作坊,他们出了《中国的危险食品》。

每年中国有 20 万儿童遭遇拐卖,他们就拍摄了《追踪中国儿童拐卖现状》。

针对底层的普通年轻打工者,瞄准深圳郊外,他们出了《三 he 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 1500 日元的年轻人们》。

很多我们没发现的问题,拍不出来的话题,中国社会的最新动向,他们都时时跟进。

也不是只会 " 挑刺 "。

在《中国巨龙系列》里,不仅吹了一波彩虹屁,片尾还展现了一段高能巨龙 CG,让中国观众表示这热情真实接受不住。

而这次让全国为之牵动的疫情。

果然,NHK 不会缺席。

放送出第一支纪录片,虽然只有 54 分钟,但五脏俱全。

无论态度还是专业度。

都再次给我们上了一课——

紧急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P.s.

纪录片放送于 2 月 9 日,引用的是制作时的数据和信息,不代表现在的最新进展;

片中专家的分析与我国的 " 权威发布 " 可能存在差异,但 Sir 相信,各方观点的碰撞比一言堂,更有助于我们逼近事实。

新冠病毒是什么?

是什么让这种病毒如此肆虐,而人们束手无策?

一部关于新冠的纪录片,首先要解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这也是,所谓 " 干货 "。

比起急于轻描淡写地 " 抑制恐慌 ",NHK 和盘托出,即使真相可能很残酷。

首先指出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特性——

无症状感染。

一个案例中,被感染的六人家庭中,有一个成员完全没有症状。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金冬雁当即指出,这是必须要警戒的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有些人身上携带着病毒,但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会以为自己没有感染,也不会去医院确诊排查。

但实际上,他们仍能把病毒无意间传播给别人。

这一情况如今已经获得官方确认。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第三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即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除此之外,让情况更严峻的,是潜伏期传染

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他感染症不同的特征是

发病前、潜伏期间引发二次感染的例子很多

据北海道大学西浦博教授的研究分析,很多尚且在潜伏期内的患者,明明尚未病发,却能以平均 3、4 日的速度感染下一个患者。

循环只有三天的话

滚雪球式增长的感染者就会不断感染更多人

无症状和潜伏期传染,都让锁定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的防治手段,愈加困难重重。

在疫情中,我们往往把新冠和 SARS 对比。

很多人都在质问,17 年过去了,我们为何毫无长进,还是在疫病面前手无缚鸡之力?

但其中一个原因,正如曾在 WHO 参与指挥封锁 SARS 的专家、东北大学大学院教授押谷仁所说——

新冠病毒和 SARS 病毒,在本质上就大有不同。

实际上,它(新型冠状病毒)和 SARS 差别很大, 更加难控制,特别是想要达到封锁它的目的的话,是不太容易的。SARS 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感染者都重症化了。所有的感染者都能被发现。

但是在这次的病毒上,事态在找不到感染连锁的情况下发展着。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质疑——

媒体对大众渲染病毒可怕、疫情严重,难道不会造成恐慌吗?

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见得也不少。

从 " 八君子 ",到万人宴。

我们恐慌 " 恐慌 "。

却不愿意面对病毒最容易在轻视中趁虚而入的事实。

从发现无症状感染,到官方把这种现象公之于众,也是在十日延迟之后了。

只谈乐观预期,不谈严重性和紧张性,就可以打好这场防疫战吗?

针对 2009 年墨西哥 H1N1 病毒的爆发,以及 2014-2015 年华盛顿特区的流感季,华盛顿大学的量化模型早就指出——

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传染病的感染数将会减少 33.5%。

也如白岩松在央视直播中言明:

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信息公开是最好的 " 疫苗 "。

让信息跑过病毒,更有助于遏制恐惧、稳定民情。

当日本尚处于疫情初期(截止纪录片发布的 2 月 9 日,确诊 89 例),NHK 选择给出最不容乐观的真相。

如果疫情初期,我们能拥有相同的勇气。

如今的情形,会是怎样?

我们应该怎么办?

指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比起唱赞歌定人心,一部瞄准实事的纪录片更要反思弊病,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日本也犯了很多错误。

比如,低估病毒的传染性。

日本境内首例被列为怀疑对象的无症状被传染者,就是奈良县的一个巴士司机。

他在担当武汉来的旅行团司机期间出现咳嗽发冷的症状,但当时的旅行团内,没有游客出现这样的症状。

于是,当他去指定医疗机构排查的时候,医生没有安排他做新冠病毒的检查。

结果很惨痛。

这位司机去医院受诊是 1 月 17 日,而确诊却是在 28 日。

整整 11 天后。

NHK 把这种怠慢和大意,直接公之于众,让日本民众看到政府在机遇面前错过了什么。

原来,最开始厚生劳动省(相当于卫生部)规定,只排查与 " 有发热或肺炎类症状的武汉人 " 接触过的人。

后来意识到严峻性,厚生劳动省才将检查对象扩大为 " 武汉在内的湖北省人,无论有无症状 " 的接触者。

1 月 30 日,厚生劳动省负责人表示反省。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又出现了另一个案例。

医生接诊了一位从中国返日的病患,高烧 37.8 度伴有咳嗽。

医生联系保健所,要求检查,却被拒绝了。

原因是病患返回处并非武汉,而是重庆。

仍然超出了厚生劳动省规定的检查范畴。

面对镜头,医生质疑——

当作普通感冒告诉她吧 这么说

找(保健所)了几次 都不接受

这么下去很多(疑似)患者不就这么被告知没事了 然后回去了吗

于是厚生劳动省只好扩大检查范畴。

但问题更加艰巨。

应该把地域限制,从中国武汉拓宽到哪里?

应该把轻症患者也纳入对象范围吗?

因为检查机构的体制,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考量。

除了排查的困难重重之外,观看这部纪录片,你还会发现:

在面对疫情时,不同的国家都会面临相同的痼疾。

比如谣言

一项调查研究,总结了推特上疫情爆发之后的关键词。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 " 逃跑 "。

背后的传闻是,一些有可能携带病毒的游客,从机场逃跑。

这有没有让你想到,我们关于 " 逃离武汉 " 一系列让人人心惶惶的消息?

更典型的,是日本网络上 27 日的一个关键词——

" 生化武器 "。

生化武器这个单词 则来自

关于这次的病毒是生化武器的谣言

不用说,你的脑海中应该也出现了这些耸人听闻的阴谋论:

如 WHO 指出:

这些社交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构成了一种 " 信息疫情 "。

关于谣言。

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最痛的教训。

到底什么是谣言?

谣言又该如何制止?

中国的网友仍然莫衷一是。

而纪录片中押谷仁教授的回答,让 Sir 格外感慨:

人们都倾向性地去关注一些轰炸性的消息。政府就需要尽量认真去说明引导,现在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抑制感染扩大是非常困难的。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说不定感染在持续发酵。

怎么会变成那样的理由,一个个说清楚。政府好好说,国民也会理解的。如此一来,这种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发现没有?

这段发言中,专家强调的始终是官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去斥责部分个体的愚昧无知。

谣言最好的抑制剂,是开诚布公,是信息透明。

而不是封禁、训诫。

一个经过过滤的舆论环境,不会隔绝谣言。

相反,如果有一部分声音始终被压制,那么才是为谣言的大行其道扫清了障碍,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NHK 纪录片中的一番话,值得我们一品再品。

做到了指出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但 NHK 这部纪录片真正感动 Sir 的还不在这里。

而在于一个字——

爱。

一种最大的爱。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民族。

也是一种最小的爱。关怀每一个,在大数据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病患。

纪录片最开头,采用的就是一种人的视角。

从在武汉的日资企业员工出发。

因为疫情,他们全都在家办公。而跟随他们的手机摄像头,日本观众得以了解这些千里之外的人,最具体而微的疫期日常。

比如,一位武汉市民自行在外隔离,每天只回家一趟,取走放在门外的妻子已经做好的食物。

为了谨慎,全程甚至不会和家人碰面。

这种心酸。

比如,一个小学生,因为学校还没有复课,在家中朗读语文课本。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这种希望。

无论是心酸,还是希望,都是能够穿越国界、穿越不同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情绪。

这些镜头中的中国居民,没有被视为携带病菌的异类。

而是和观众一样的普通人。

这些非官方的、第一人称的主观镜头,格外的质朴而真实。

未经事先安排,这就是武汉居民的生活日记。

公司的在日职员杉山拓,每天用视频与每个在武汉的员工取得联络,即时把握他们的状况。

面对镜头,他说:

比起让中国单独解决问题

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公司们

和全世界一起加油(会比较快)

身处跨国企业的杉山拓,或许比其他人更真切地理解——

这些摄像头对面的人们,虽然不是本国的同胞。

但回归人的视角,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面对未知灾难的人。

上面提到过押谷仁教授,再次金句频出。

强调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他也公允地指出,事情发展到这种危机程度,并不是武汉医疗条件太落后的错。

武汉是一座非常现代的都市,我本人也在两年前去过那里,汇集着很多和日本医疗水平不相上下的医院。现在从各种科学杂志上发表出的数据来看,为感染者提供高水平医疗的医院是有的。即使这样的医院,也有拯救不了患者生命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汉的医疗水平很低,而在这方面看低他们。

但是我们从武汉的例子上也要学习到,就是不能让医疗现场出现混乱。

在邻国发生灾难时,不要抱着 " 没有这场 …… 我都不知道日本多厉害 " 的心态幸灾乐祸,寻找自己的优越感。

真正的文明与体面,是与有困难的人站在一起,共同面对。

对于中国实际采取的措施,押谷仁也作出非常客观的判断:

不如说武汉封城,中国采取那样的决策,是很正确的决断,无奈还是太迟了。以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也没有跟上。

女主持人接着总结补充:

他国发生的感染,不光是他国自己的事情,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行。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范围绝非 17 年前 SARS 期间可比。

隔岸观火,最终只会发现起火的,也是自家的后院。

所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押谷仁一再强调:" 中国,是这次防疫战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伙伴。"

从新冠病毒开始传播到现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有一种安慰性质的说法,就是 " 致死率只有 2%,有那么恐怖吗?"

有这种质疑的人,都应该认真读一读押谷仁的这段回复:

我们人类不是单纯的一个数字。就算这个病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致死率,就算说致死率低,对于去世的人来说,也不能成为什么安慰,于事无补。

每一天,以武汉为中心,很多人在去世。不要光用数字去衡量这些。应该要正视,实际上众多的人的生命逝去了这一点。要把会有人死不瞑目这件事,也考虑进去。

所以,不要太早地放下警惕。

不要太早地唱起赞歌。

还有人在受难,还有人在死亡,还有人暴露在危险之中。

从及时地直面问题。

到积极地反思过失、承担责任。

再到这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穿越国界的大爱。

短短 54 分钟,NHK 的这部纪录片,给我们上了一节大课。

因为产出的即时性,在日后来看,这肯定不会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全面、最优秀的一部纪录片。

但这一定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反思的一部。

网上有个段子说,没想到疫情爆发以来,第一个教育学生不要歧视武汉人的是日本学校,第一个谢罪自杀的竟然是日本官员。

而现在,第一部新冠病毒的纪录片是 NHK。

感动、脸红、羡慕。

再一次,Sir 百感交集。

离能及时拍出这样的一部纪录片。

我们,还差多远?

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

该努力的,绝不只有我们的媒体工作者而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稀缺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