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这位 84 岁高龄的导演再度回归,并且顺利入围 72 届戛纳影节主竞赛单元时,恐怕任谁都会想夸上一句 " 影坛老炮儿名不虚传 "。
既为他坚守创作一线的精神,也为他数十年如一日替底层发声的人文关怀。

惋惜之余,也不免心生 " 英雄生不逢时 " 的嗟叹。
综合各方赞誉和影片素质来看,肯 · 洛奇可谓稳定发挥。
奈何这次同台竞技的选手实在太强——奉俊昊、昆汀 · 塔伦蒂诺、吉姆 · 贾木许、佩德罗 · 阿莫多瓦、达内兄弟。
要想杀出重围,实非易事。

一部影片能否获奖,除了取决于评委会口味、竞争对手水平,有时也会受政治风向影响,因此 " 奖项归属 " 向来是个争议话题。
落选,并不代表影片的质量被否定。
为了不留遗憾,我决定真心实意地向你推荐这颗 " 戛纳遗珠 " ——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返璞归真的镜头语言、朴素清冷的色调,是本片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不仅是肯 · 洛奇式美学的延续,同时也是向外界释放的信号:
如果想找部随意打发时间的商业片,那么它大概率会令你失望。

刚搬来纽卡斯尔时,瑞奇(克里斯 · 希钦饰)定下了新的发展方向——转投快递行业。
虽然心有疑虑,但为了支持丈夫的决定,妻子艾比(黛比 · 哈尼伍德饰)还是答应卖掉她的代步车,换来一笔启动资金。
于是,信心满满的瑞奇就带着按揭买下的货车,加入了快递承包商的队伍。

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按部就班地装货、开车、卸货、送货,其余诸如规划路线、签收快递的 " 脑力活 " 都交由扫描仪完成。
我猜,你大概会想说 " 这不就是快递小哥的日常。"
话虽如此,每天高达 14 小时的工时也足以榨干人的全部精力。
但看在 200 英镑日薪的份上,瑞奇咬咬牙,忍了。
按照他的计划,只要熬过两年然后攒够首付,一家人就不必再靠租房度日。

被父母冷落的 " 留守儿童 " 塞巴越来越叛逆,翘课、逃学、闯祸,结果被罚停课观察。
因为忍受不了繁琐的护理工作和长时间奔波,身心俱疲的艾比在车站里崩溃大哭。
就连年纪尚幼的莉莎也因为独自在家而整夜失眠。

他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好像掉进了某个陷阱。
送货的工资确实高,但前提是必须保持全勤,否则会被扣 100 磅 / 天的罚金。
万一想请假?没门,冷面工头马朗尼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的业绩记录。
这下,瑞奇成了一块 " 夹心饼干 ",被 " 家庭 " 和 " 工作 " 压得喘不过气。
要是放下工作去陪儿子,那分分钟就会被开除。
要是选工作,就等于放任儿子变成问题少年。
总之,顾此失彼。

这些无解的难题拧成了一根上吊绳,随时要把他逼上绝路。
直到儿子用一副破罐破摔的语气,来讽刺父亲在做无用功时,瑞奇终于憋不住了。
他怒喊:" 我已经尽力,难道这还不够好?!"
可他等来的,却只有家人的沉默。

试着拆解瑞奇一家的困境,你会发现每个角落里都写满了四个字:无能为力。
而这种对自身命运掌控的无力感,又远比普通的不幸更显致命。
大到决定未来方向的发展计划,小到一次家庭聚餐、请假的权利,他们始终处于被动。
因为掏不出首付,只能卖掉妻子的代步车,导致艾比心态崩溃;
偶尔载着家人出趟门,转眼就被上司警告 " 不许违规用车 ";
试图化解家庭矛盾,换来的却是加速彼此走向对立——女儿莉莎偷偷藏起车钥匙,以为这样就能让家人和好,结果害父子大吵一架。
最关键的是,明明夫妻俩都忙到脚不沾地,他们一家的生活却不见起色。
从什么时候起," 天道酬勤 " 竟成了伪命题?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瑞奇一家人,或者说整个英国底层社会陷入了 " 越拼越惨 " 的死循环?

马朗尼先是用高薪引诱他入伙,让对方以为很快就能攒够钱。
再用 " 胡萝卜加大棒 " 的策略来变相压榨:" 连续两天破坏我的业绩,你从好孩子变成了混蛋!"
都说患难见真情,对于马朗尼来说恰恰相反。
他在瑞奇因伤入院的情况下,依然三句话不离赔偿金和罚款。
而这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则成了压垮瑞奇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背后,矗立着名为 "新自由主义" 的庞然大物。
在这套换汤不换药的资本主义制度中,还隐含着另一种剥削形式:自雇制。
据 BBC 报道,英国现有大约 500W 自雇者,而自雇者所构成的经济领域,又被称作 " 零工经济 "(gig economy)。
与瑞奇相似,自雇者们大多从事建筑、理发、服务、信息技术等行业,而且以低收入人群为主。

理由有两点。
其一,它在打破传统劳资关系的同时,也等于巧妙规避了劳工法附加的权益:八小时工作制、节假日、养老金、劳动底薪等等。
简单地说,公司负责出钱购买劳动力,仅此而已。

就算情绪崩溃、遍体鳞伤,只要还剩一口气,就得继续这场赶工游戏。

从表面上看,它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方式和更宽松的工作时间,美其名曰 " 做自己的老板 "。
实际上,所谓自由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就像护工艾比,但凡客户有需要,哪怕下班后也得有应必答。
日复一日,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无限模糊,超时加班成了常态。

他被渐渐 " 异化 " 成了一台送货机器。
而证据,就是片中两个关键道具:扫描仪和尿瓶。
在瑞奇眼中,扫描仪就像随身携带的智能助手:精简配送路线、计算配送时间、联络客户、扫描包裹,无所不能。
但有时候,扫描仪更像全天候待命的电子监工。
它能够牢牢锁定司机的行踪,判断其是否将包裹放入指定地点。
甚至能精准到一旦离开货车超过 2 分钟,就自动发出警报。

上班第一天,当工友递来撒尿用的水瓶,瑞奇第一反应就是丢进车厢,然后满脸嫌弃地骂道:" 你他妈的在逗我?"
等到观众几乎快把这个小细节忘记的时候,他却趁着送货间隙掏出水瓶,熟练地解决了生理问题。
看得出来,瑞奇已经知道工友那句 " 绝不可少 " 到底是玩笑话还是真心建议。
不许偷懒,不许请假旷工,不许随意离开货车,甚至就连区区几分钟的零碎时间都被剥夺。
在这等高压制度下,何谈自由?

这种借由科技手段实施的隐秘剥削,绝不仅仅存在于英国社会,在我们身边照样有它的影子。
在一篇名为《外卖时速》的文章中,作者深入剖析了悬在外卖骑手头顶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奖惩制度。
" 不断压缩的成本之下,超时会扣钱、投诉要罚款,违规会被拉黑,这个年轻人不得已频繁地逆行、抢绿灯、调头。"
现在你总该明白,为何大街上的外卖小哥总是风驰电掣了吧?
众所周知,外卖行业的薪酬水平不低,只要肯拼肯干,月入上万不是梦。
但很少有人会在意,每笔五星好评和每次逆行的背后,居然隐藏着如此残酷的秘密。

反观链条另一头的资本家。
对他们来说,这套制度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一方面,用于福利支出和人力资源的成本被大幅缩减;
另一方面,通过 " 高薪激励 " 和 " 高额惩罚 " 双管齐下,劳动者就像是在磨盘前狂奔的驴子,日复一日地为大公司的业绩添砖加瓦。
透过这段对话,新自由主义的真面目暴露无遗:
在资本面前," 瑞奇们 " 不过是随用随换的劳动机器与被数字驯服的奴隶。
至于他们的死活?无人在意。

他把矛头指向另一个罪魁祸首:金融危机。
2008 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这块多米诺骨牌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而这场风暴中的一阵余波,便足以摧毁上万个工薪家庭,包括瑞奇一家。

但从微观上看,却是一段段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心酸岁月和分崩离析的家庭。
正如作家方方所说:
" 时代落下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不论古今中外,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渺小个体在时代浪潮面前永远显得脆弱不堪。

直到前不久,大不列颠总算走完了这条艰难脱欧路。
毫无疑问,新的时代浪潮又将席卷重来。
到时候 " 瑞奇们 " 又会被裹挟至哪个角落,遭遇怎样的不幸,who knows.

一直以来,底层社会都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源泉与沃土。
但对于肯 · 洛奇来说,这里不亚于他的 " 第二故乡 ",而批判资本主义、为 " 贱民 " 发声则是他一生的创作追求。
作为社会纪实派导演,他的电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 " 原汁原味 ":素人演员、方言对白、实景拍摄、写实滤镜。
甚至于有人评价," 电影就像现实生活中截取了 100 分钟的片段。"

它先是巧妙揭示了主人公的职业——这句话一般写在快递单上,表示延迟送货。
接着又表达了瑞奇对家庭成员的歉意,因为他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We" 指代社会大众,而 "You" 则是那些被忽视、被剥夺话语权的边缘人物。
他们长年累月地在社会的夹缝里生存,有的神志不清、瘫痪在床,也有人大小便失禁,要靠纸尿裤过活;
还有些勉强能维持表面光鲜,平素里衣着得体,可一旦离开护工的照料就寸步难行。
别说掌控命运,他们连自己的肌肉和神经都无法自如掌控。

有时还会招来审查制度的另眼相看与外界嘲讽。
不过导演本就无意讨好,他只想戳破那层假象,再把血淋淋的真相捧到大众面前:
无论再努力,底层人民还是活得这么狼狈不堪。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演堪称新时代的雨果。
他以镜头代替文字,如实记录着 " 新悲惨世界 " 里的贫民史诗。

这里就拿去年最热门的《寄生虫》来说。
故事里的穷人都是什么样的?
为了混进别墅,金司机一家想方设法赶走了原来的司机和管家;
等到赚了钱,又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不为日后做打算。
在互相倾轧中,双方最后争到头破血流、鱼死网破。
总之,愚蠢、自私、目光短浅,脱离不了 " 底层思维 " 的支配。

坦诚地说,《寄生虫》仍是一部服务于中产阶级的电影,它不曾对底层阶级抱有真正意义上的同情和怜悯。

在《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中,即使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也会对艾比轻声说上一句 " 保重 "。
相识多年的老太太会在她大哭时,会一边为她梳头,一边安抚情绪。
女儿莉莎坚持要在周末陪父亲送快递,两人在楼道里一起奔跑,在暖阳下共享午餐,让人体会到什么叫 " 相濡以沫 "。

即使患有心脏病,布莱克也陪着凯蒂把那个破旧的救济房改造成温馨港湾,为惦记学业的她亲手做了书架;
在《天使的一份》里,老社工哈利为无家可归的罗比提供住处,帮助他发掘 " 闻香识酒 " 的天赋,也鼓励他去承担父亲的责任。
看得出来,即使目睹过再多人间悲剧,肯 · 洛奇依然对世上的美好情愫深信不疑。
又或许,仅仅抱有对苦难的同情、为失语者呼喊的执念还不够。
必须再加上这份发自内心的眷恋与关怀,才足以构成肯导重出江湖的动力。

街道旁,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带着一只瘸腿狗散步。
一人一狗,相伴而行,虽然步伐缓慢却很沉稳。
转念一想,这大抵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相互扶持,总能继续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