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日本替我们拍了部爱国片

" 不要 "。

没人想到,心念中国已久的芥川龙之介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居然是这两个字。

面对涌在眼前的黄包车工、热情的玫瑰花大婶 …… 芥川总会无措又有些无奈地摆手说着 " 不要 "。

芥川龙之介,号澄江堂主人、我鬼窟、夜来花庵主等,1892 年生于东京,素有短篇圣手之誉。

被视作日本文学界 " 鬼才 " 的他,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 20 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 " 三巨匠 "。

日本地位最高的纯文学奖芥川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芥川龙之介

芥川与中国的渊源颇深,自幼便酷爱中国文学著作。

念小学时便读起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读过了《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大学后各类中国小说更不用说。

这样的文学积累也影响了其后来的作品,如《仙人》、《酒虫》、《黄粱梦》等。

芥川龙之介在杭州

对中国投注如此深厚感情的芥川,在接到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派遣时,是欣喜的。

而那一年恰是 1921 年,中国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

那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诞生的一年,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的时候。

也是甲午战争后,抗日战争前,中日关系微妙的时候。

更是影响了芥川余生的关键一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画舫上举行

百年后,日本NHK将芥川游历中国时所写下的游记之一《上海游记》改编成体量两集,合约 80 分钟的电视剧电影。

8K 摄影层层剥离出百年前的魔都全景。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

2019.12.28

光之耀 |" 夜焚落叶见社神 "

早慧的芥川 6 岁时就能写下" 夜焚落叶见社神 "这样的徘句。

这是天赋使然,也是自小在汉诗浸染的一种必然。

长久的汉文化熏陶下,使得芥川对中国始终蒙着一层滤镜。

不过,从上海码头下来的那一刻,芥川看到的是和诗词歌赋里略有不同的中国。

街弄挤着叫嚷的商贩,包子出炉的热气,馄饨汤飘出的香气,一股烟火气扑面而来。

听梁头吊起的鸟笼啾啾雀鸣,看友人在布摊前和老板议价。

还有车水马龙的街头,头裹红布的印度执法官在指挥交通,马夫挥鞭驾车挤过熙攘人群。

友人们接下芥川后,为了给他接风洗尘,一行人来到了一家夜总会。

琉璃灯,玻璃盏。

每个人都和着曲调扭动身姿,觥筹交错间,笑颜晕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芥川被眼前的富丽堂皇熏得忘乎所以。

翌日,芥川和友人漫步。

等待友人时,街边橱窗正中放着梅兰芳照片,芥川便忍不住细细打量。

独坐街头时,一手油条,另一手便翻阅起了《新青年》。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是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抬头,只见一位老乞静坐阶上,背后门墙上遒劲书法述着前尘往事。

此情此景,让芥川不由感慨" 中国乞丐身上自然而然的浪漫主义 "。

去往拜访文人雅客,厅堂里,棱角分明的紫檀交椅和悬挂在墙的鳄鱼标本透着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芥川来不及看得仔细,就和学者们开始了话谈。

章太炎、郑孝胥、李人杰 ……

他们的一席言让芥川醍醐灌顶。

任洛敏(《我不是药神》)饰演章太炎

金世佳(《一个勺子》)饰演李人杰

日暮渐沉,吱吱呀呀的戏腔从远方飘来。

戏台上,绿牡丹巧媚的动作勾人,软糯的沪语唱词更是挠心。

喧闹过后,众人拐入红灯区,戴着眼镜的妓女扭着腰肢缓缓走来。

闺房里,老鸨林黛玉拜起了祖师爷管仲,青楼绝对树立在侧(" 不信美人终薄命,从来名士亦风流 " 取自朱璋《进取轩联话》)

恍惚间,芥川跌进了南国美人的温柔乡中。

寥寥数天的上海之行对芥川而言,是难言复杂的传奇之旅。

他把这段经历日后告诉了好友村松梢风。

引得村松梢风来到了上海,创作了《魔都》一书,也正是这本书赐予了上海一个最贴切的花名——魔都。

殇之泪 |" 刀凝余寒以切韭 "

芥川对上海的另一个印象有些错愕。

有热情拉客的黄包车夫,也有为了抢走耳环割掉贵妇耳朵的车夫。

有一身传奇的老乞,也有衣不蔽体的老乞。

灯光迷离的戏台上,女娇娥缱绻吟唱,昏暗的后台里,墙壁剥蚀,蒜臭扑鼻。

而那典雅娇柔的绿牡丹脱下戏服,立马蜕成了粗汉,徒手擤鼻涕随便就往地上一甩。

那站街妓女虽魅惑摄人,一声声"saigo",却让芥川满心愧意。

面对魔都这样的割裂感,芥川总会陷入沉思。

芥川对中国的情感渐渐变得复杂起来。

他没有看到古书里的盛唐壮阔,反而只有一地颓唐。

可以说,芥川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现实的失望正是他 " 中国认识 " 的一对矛盾。

前者使之怀有文化上的自卑,后者催生其现实中的傲慢。

就如日本政治家野村浩一说过那样:" 近代日本的历史,是对中国认识失败的历史。"

那时的日本,如暴发户一般快速崛起为帝国,也同样快速地走向了疯狂。

大正时期的文人学者虽拥有最杰出的才华,却不可避免被国家的意志同化。

" 个人层面的智慧 " 先后被 " 公共层面的愚蠢 " 洗脑。

他们只看到了局部的中国,就提出局限性的质疑和解答,而对其他无解的现象选择性的进行了忽视。

就像在这部《异乡人》中,NHK 有意加了一个原创角色——露露。

露露是名又聋又哑的男娼。

一次偶然,芥川发现露露不仅心地纯良,且懂得读书写字。

芥川欣喜,下次见面,他与露露笔谈:

"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 "

露露低头浅笑,笑里却坠着难言的苦涩。

芥川只是单纯地劝人读书,却不明当时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好在芥川是少有懂得自省的日本文人。

在与章太炎会面时,一番 " 桃太郎 " 的言论带给了芥川思想上强烈的震撼。

章太炎以桃太郎为喻,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蛮横残暴。

日后,芥川回忆道:

" 从未听到任何一位日本通像章太炎先生这样,朝桃太郎射以一箭。不惟如此,先生的这一箭远远要比所有日本通的雄辩都含有更多的真理 "(《僻见》)

《桃太郎》是日本著名民间故事,讲述从桃子里诞生的桃太郎,用糯米团子收容了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鸡后,一起前往鬼岛为民除害的故事。

当多数日本文人害怕成为舆论的落伍者、国家的背叛者时,芥川并未盲从。

回国后,芥川文风开始发生变化,创作出了大量反战文学,如《将军》《桃太郎》《河童》等。

而那篇《桃太郎》正是深受章老影响。

故事里的桃太郎不再英勇,反而残忍好战,鬼岛之民也不再残暴,反而赢弱可怜。

这般反讽正是芥川政治清醒的一种表现。

剧终,芥川听的最后一曲是《霸王别姬》。

当时觉得喧闹的京戏不再那么不堪忍受,芥川抛去了成见与傲慢,忍不住大呼叫好。

而虞姬决绝自刎的一幕,似乎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芥川后来的命运——1927 年自杀。

不知是不是冥冥中的巧合,同一年,芥川极为欣赏的革命家李人杰遭遇军阀暗杀身亡。

后世多加揣测芥川自杀的缘由。

有身体层面的因素,也有家事累人的可能,但最令人信服的还是芥川日益衰弱的精神状况。

回国后的芥川,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汹涌而来的时代潮流前,芥川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他无意再抗争和苦熬,温热的血一点点归于冰凉。

他留下一封遗书《给老朋友的信》:

" 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

芥川逝世四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桃太郎》里所有的讽刺都演变成了现实。

或许,这 " 模糊的不安 " 皆缘于此吧。

而没有看到这残酷寓言成真,对中国痴迷于此的芥川而言或是一件幸事吧。

参考资料:

1.《来后很失望,日本文人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什么》 From 《南方周末》

2.《上海游记》 From 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