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份,《寄生虫》拿下了韩国第一座金棕榈。
当时正好是韩国电影诞生的一百周年,奉俊昊在获奖感言中谦虚地表示," 虽然今天拿金棕榈的是我,但我不认为我是唯一一个能拿金棕榈的韩国导演。"
前两天,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奉俊昊又替韩国拿到了第一个小金人:" 谢谢,写剧本总是一趟孤独的旅程。我们写剧本不是为了代表国家。"
两句话虽然隔了八个月,连起来却不经意间道出了 " 两个第一 " 背后的秘密。
原本我们以为落后不太多,等真正抬起头来才发现,已经快赶不上了。
说是羡慕,其实更多的是无奈。

这种感觉就像是听到《寄生虫》拿到最佳影片的时候,心里不自觉地冒出疑问:这部电影我看了,还不错,但值得这样 " 捧杀 " 吗?
是不是捧杀,有没有过誉,静下心来都会发现《寄生虫》的大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有人将其归结于运气好。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所谓的——
天时,地利,人和。

这方面,我比较认可周黎明老师的观点 " 不是寄生虫抱了奥斯卡大腿,而是奥斯卡沾了它的光 "。
这几年奥斯卡的影响力逐年下降,今年的收视率再创新低便是最好的证明。
奥斯卡一直在求变,之前试图增加一个 " 最佳流行奖 " 没有成功,今年又改了几个奖项的名字。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变成了最佳国际影片,而《寄生虫》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打破规则的机会。
一方面它的优秀非常符合奥斯卡的审美标准,类型片的框架下保持了极高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接受新事物,也能突出好莱坞不愿意继续保守的冒险心态。

在奉俊昊之前,在同一届奥斯卡拿到小金人最多的人是华特 · 迪士尼,也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
到了现在呢?在一系列疯狂的收购之下,好莱坞似乎愈加变成了迪士尼的天下。
就拿 2019 年好莱坞最卖座的十部电影来看,其中前六名全部属于迪士尼,不是《玩具总动员 4》和《冰雪奇缘 2》这样的续集就是经典翻拍《狮子王》。
《爱尔兰人》空手而归,说明奥斯卡不喜欢以原创为主的网飞,选择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奉俊昊和韩国电影也就无可厚非了。

不可否认,这方面才是韩国电影能够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再好的种子没有适合的土壤,一样没办法长成参天大树。
展开说,有些枯燥,不过有几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
1962 年,韩国颁布《电影法》,其主要目的是限制电影创作者的自由表达。
1986 年,《电影法》得到修订,废除了原本的审查制和对外国进口电影份额的限制。
1996 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启动,韩国开始实行分级制度,一大批揭露社会阴暗的电影开始大量出现。
写成文字,这不过是一段段历史,放到现实中,是一代代韩国电影人持之以恒的发声和对抗。

美国有个好莱坞,韩国有个忠武路。
忠武路,这条首尔最著名的电影街的的确确成为了韩国电影产业的缩影,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演员宋康昊,崔岷植和薛耿求一度被称为 " 忠武路的三驾马车 "。
值得注意的是,《寄生虫》获奖后,韩国总统文在寅再次祝贺并声明:
今后政府将进一步为广大电影人提供能够尽情发挥想象力并放心大胆制作电影的环境。

主要还是导演奉俊昊。
从第一部作品到今天,二十年的时候,一共只拍了七部长片,三年左右的创作周期不快不慢,但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
相对应的,韩国电影快速发展的时间差不多也是二十年,奉俊昊前后经历了整个过程,相当有代表性。他很喜欢将严肃细腻的社会议题通过高度类型化的电影叙事展现,有点像观察我们社会的显微镜。
换一个角度,他自身其实也是个显微镜,如果仔细观察他的每一次创作,基本和当时韩国电影的变革彼此关联。

不喜欢专业课,时间大部分花在了电影身上。
1994 年临近毕业时,奉俊昊凭借着短片《支离破碎》得到了当时韩国导演朴赞郁的肯定,但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绑架门口狗》在六年后才拍摄完成。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大学讲师由于郁郁不得志借狗来发泄的故事,和当时奉俊昊的处境非常接近,他也是毕业后好几年找不到机会拍电影,只能在一些小剧组兼职养活自己。

2003 年,《杀人回忆》横空出世。
不夸张的说,对韩国而言,那是一个用电影描绘时代的年代。《杀人回忆》更是在一众优秀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无数人模仿的范本,且不论电影本身,光是去年如愿找到故事原型凶手的新闻便足见其影响力。
这里讲个小故事,有关奉俊昊和宋康昊这对黄金组合。

不了解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奉俊昊运气不错,实际上两个人刚认识的时候都对前途一筹莫展。
当年他们一个是到处试镜没什么机会的小演员,一个为了生活在剧组兼职导演助理,看到宋康昊面试失败后,奉俊昊鼓励道:" 很遗憾这次没有适合你的角色,但我很喜欢你的表演,以后有机会一定合作。"
因此,一听说奉俊昊的电影要找他做主角,宋康昊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2006 年,《汉江怪物》创造韩国电影的票房记录。
这部电影对奉俊昊来说是一次赌博。当时韩国的电影市场并不如意,很多国外投资的大制作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汉江怪物》算是搭上了当时投资热的末班车,同样借助了很多国外的特效技术。
即便《杀人回忆》在前,很多人依旧不看好这个所谓的韩国本土科幻恐怖片,有点类似之前的《流浪地球》。
好在,电影用质量说话,最后观众用一张张电影票成就了奉俊昊和韩国电影又一个难忘的高峰。

按理说,拍完了《汉江怪物》奉俊昊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进军好莱坞,可他没有选择去,而《母亲》的用心和反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一年,奉俊昊,朴赞郁(斯托克)和金知云(背水一战)同时在好莱坞闯荡,几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喝酒,最常见的话题是互相抱怨,比如哪里哪里的拍摄计划又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最后由于奉俊昊的坚持,基本保证了自己的剪辑权,才让《雪国列车》的成绩在三个人里不算难看。

说起来,《寄生虫》是奉俊昊近十年来导演的第一部韩国本土制片电影。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奉俊昊说自己从小就没什么朋友,自称 " 怪胎 ",不是那种在柜子里藏鞭子的变态,而是喜欢往脑子里塞进各种奇思妙想的 " 变态 "。
这种特质反映到电影中,顺理成章变成了 " 奉细节 "。
电影的开场,有一个细节就让我印象深刻,住在半地下室的女儿和儿子蹲在放着马桶的窗子旁寻找免费的 WIFI 信号。
在电影里,表现穷的方式很多,吃不饱饭、穿差衣服、住的地方差、身上有味道,但只有这个细节是现代式的,是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 " 穷 "。

但有些东西,只要你真的用心做了,总会得到回报。
以前,我们也有这样的电影。
现在,轮到他们。
说到底——
好的电影,不分国家。
好的电影,更不用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