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二十来年的时间,韩国电影进步太快。太多好导演了,李沧东、金基德、奉俊昊、朴赞郁这些人,创作出了太多好作品。好演员也是成批出现,宋康昊、崔岷植、薛耿求、全度妍 …… 数不尽的名字。
人才当然是重要的,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电影是艺术,也是产品,这种产品,太复杂,太特别,受太多条件制约了。包括奉俊昊在内的这几位韩国大导演,幸运就幸运在,他们想种菜的时候,有合适的土壤。
当然,我们中国的媒体、影迷、电影工作者们,完全不必自轻自贱,瞅着韩国的导演连拿金棕榈就眼红。我们不缺有本事去拿金棕榈的好导演,内地、香港、台湾,都有。我们的电影市场,更是足够让别人眼红。但必须得说的是,真正的好作品,那种能让人大呼牛逼的好电影能出现,光靠人才涌现不够,光靠市场火热也不够。
如今,《寄生虫》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收入囊中了,这些话可以再说一次。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中国的 " 电影土壤 " 就不好,对于很多电影来说,我们的土壤是合适的,而且很肥沃。但我们这个土壤,有些 " 挑剔 ",对有的电影合适,却对有的电影太不合适。有的种子你想种到这个土壤里去,根本不会发芽。
简而言之,我可以武断地说,我们拍不出《寄生虫》。
倒不是因为没有奉俊昊,而是因为某些技术原因,奉俊昊来了,也最多只能拍一部《我不是寄生虫》。

中国台湾也拍华语电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也有导演在拍华语电影。而这些地方的 " 电影土壤 ",是不太一样的。
挺不愿意承认的,去年我心中的华语片最佳,还真不是我们内地导演拍出来的。
这部片子叫《阳光普照》,是中国台湾的电影,拿了大奖,但这个奖我们现在不能提,就不提了。

拿《阳光普照》和《寄生虫》作类比,其实是我吸引读者眼球的拙劣手段,但这部电影里探讨的许多问题,确实和《寄生虫》有些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后面再聊。
(本文涉及剧透,介意者勿谓言之不预)
影片的导演钟孟宏,很多影迷都熟悉,拍过《停车》、《失魂》、《第四张画》、《一路顺风》,这几部我都挺喜欢,尤其是《一路顺风》,很有趣的公路片,幽默感和荒诞感都很足,又有人文关怀在里头。

总之,钟孟宏是个很有意思的导演,拍过蛮多很有意思的片子,而这部《阳光普照》,应该是他导演生涯目前最好的一部作品。

爸爸阿文是驾校老师,妈妈琴姐在夜总会给人做妆发,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品学兼优,小儿子阿和却不受管教。

这时候,爸爸阿文的态度很值得琢磨。和妈妈琴姐相比,他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情绪,说好听点是理性,说难听了就是冷漠。在法庭上,他也没有向法官求情,反倒表示:" 以前是我管教无方,未来我也不觉得我能管得动他。"
阿文对大儿子阿豪的态度,则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影片中有场他到学校里找阿豪送学费的戏,言语间殷切之意十足,看他的举止,活脱就是位朱自清散文里的父亲。
之后,导演开始着力刻画小儿子阿和的形象,又是怀孕的小女友出现,又是对他在少年辅育院里生活状况的白描,几场戏过去,所有人都觉得,阿豪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应该是为了衬托阿和,我看到这里,也觉得这部电影的核心着力点,可能是要展现阿和这个角色的成长与救赎。

片长还未过半,大儿子阿豪突然自杀身亡了。
看到这里,我确定这部电影很不一般。这个情节点的设计,非常精妙。
阿豪,品学兼优,长得好,为人好,学习好,人见人爱,爸妈宠,在学校也是光芒万丈的存在。

但通过影片的交代,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似乎又是一个必然事件。
阿豪有一个关系要好的 " 准女朋友 " 晓贞,他给对方讲过一个故事,他讲,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结束之后,司马光说有一个小朋友不见了,大家没觉得有少人,但还是跟着司马光去找,后来就找到一个大水缸,司马光举起石头砸向水缸,大家发现水缸里确实有一个小朋友,而这个小朋友正是司马光。

他知道自己没有别人看上去的那样阳光,他的内心也有阴影,但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无法排解,也无法表达。
阿豪在最后给晓贞留下的短信里写道:" 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 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晓贞也说:" 他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给别人,没有留一点给自己。"

弟弟的不求上进,让他不得不承载起整个家庭的期望,这让他无暇去审视自己内心的问题,而性格中对 " 自我 " 习惯性的忽略,反而更让他时刻感到迷失和困惑,这种困惑带来的可能是深深的孤独,他被禁锢在某个被设定好的坐标上,无法逃脱。
当我们去探讨这个悲剧产生的根源时,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是,阿豪的悲剧和他的家庭息息相关,他想要去反抗某些东西,但他是无力的,最终只能选择离开。
他要反抗的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理解为伦理纲常。
影片中有一场戏很有意思。老师讲课,讲的是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阿豪走神,老师批评,问他:" 你是不是根本不相信司马光讲的东西?" 阿豪反问:" 老师你相信吗?"
司马光可是儒家的 " 模范人物 ",死后谥号为 " 文正 " 的顶级儒生,他所代表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道德体系,以及那一套伦理纲常。
可以看出来,阿豪对此是表示怀疑的。
" 君君臣臣 " 的下一句是 " 父父子子 ",对于父权,或者说对于父亲所讲的道理,对于父亲所施加给自己的压力,阿豪的内心并没有外在表现出来的那样顺从。
换而言之,阿豪的死,砸碎了这个家庭最后的面具,让 " 父慈子孝 " 的伦理关系彻底消失了。

曾经,他对别人谈起自己,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阿豪,不承认阿和的存在,如今,他只有一个儿子了,便不得不承认阿和的存在。
当阿和离开少年辅育院,回归家庭,我们看到,阿文和他的关系开始缓和,新生儿的出现,也似乎标志着这个家庭重获新生。
影片的后半段,阿和的朋友菜头出狱,开始找阿和麻烦,正是父亲阿文的出手,杀死了菜头,帮阿和解决了大麻烦,这似乎完成了这个家庭终极救赎。

如果观众足够敏感的话,一定能发现这件事情的荒诞之处。
阿文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出于父爱吗?
或者说,阿文对于儿子的 " 父爱 ",真的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 无私 " 吗?他为了儿子杀人这件事,又真的是一种牺牲自己成全儿子的 " 伟大 " 行为吗?这是值得玩味的。

重要的是,阿文是父亲,阿和是儿子,父亲需要一个儿子。
影片的最后,阿文和妻子站在山顶,有一段很长的对话,似乎是感人的亲情宣言,但其实暗藏了不少信息。

这一刻,影片潜藏着的主题其实出现了。
阶级问题,其实是这个家庭中的几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永恒问题。
阿豪的品学兼优,是这个家庭完成 " 上升 " 的唯一可能性,而阿和不因为菜头而坠入深渊,又是这个家庭不再 " 下沉 " 的必要条件。
在《阳光普照》中,没有《寄生虫》里那样具有冲击力的 " 阶级对比肖像 ",但藏匿于整部电影中类似的思考和表达,是无处不在的。
钟孟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个体的问题,其实很可能是家庭问题,而家庭问题,很可能根本还是社会问题。
有解吗?无解。

有意思的是,在本该温情却有些冰冷的家庭之外,《阳光普照》所呈现出的世界却是挺温暖的。
阿和离开少年辅育院,狱友们给他唱《花心》的那一幕,是影片中唯一戳到我泪点的地方,这样的处理,是动人的。
冷暖之间,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
《阳光普照》这部电影,除了它所讲的故事,所展现的主题,出色的地方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妙处,我一时间说不完。影片对于几个人物的塑造,足够立体,演员们的发挥,也都全部在线。陈以文的表演就不用多说了,自然纯熟,拿到一个影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关于年轻演员,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最近大火的许光汉身上,他当然也不错,但大家其实可以关注一下影片中饰演菜头的演员,很厉害,戏不算多,但相当惊艳。

影片中有部分台词我也不太喜欢,过于说教了,太想讲道理,就容易不自然。陈以文用演技中和掉了一些不自然,但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喜欢《阳光普照》的。
说句更遗憾的话,我们内地的导演,现在不但拍不出《寄生虫》,也拍不出《阳光普照》。
写到最后,又想起王景春在金鸡奖上拿到影帝后的发言,借来做结尾吧:
" 希望中国电影阳光普照,愿所有的情感和爱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