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第 N 天,有多少人受不了了?
受不了不能出门;
受不了没有奶茶;
受不了邋遢的自己 ……
但 Sir 觉得,以上原因在朋友圈发发牢骚,都还能忍。
真正沉默不语的,在崩溃边缘的。
只有那些被这个" 家 "本身逼疯的人。
家庭关系,中国人始终绕不过的话题,在疫情面前再次被无限放大。
宅家安全的生活,我们要面对什么?
争吵、斥骂、唠叨,还有各种理念冲突 ……
不是 Sir 夸张。
微博一搜,不少家庭都处在随时引爆的临界点:


评论里应声附和——

是时候找回来了。
Sir 相信,你还是想找回来的——
《我爱我家》

的确。
中国经典家庭喜剧,出道即巅峰。
但今天重看,Sir 认为它依然在巅峰。
尤其于这个时代——
它是近乎绝种地,成功用笑声把中国家庭关系拆解得恰到好处的普世作品。
别误会,Sir 绝不是说家庭里只有一派祥和。
相反。
喜剧更能将家庭中讳莫如深、苦乐交加的角落,完整而生动地挖掘出来,让你我在哈哈哈的同时心照不宣。
在 Sir 看来。
把笑声带回到家庭,不是为了掩盖裂痕。
而是用笑去揭露隐藏的真相。
所以,Sir 尤其推荐大家在这段日子重看它。
叫上你的家人。
重温家的感觉。
也重温爱家的感觉。
《我爱我家》是个多么深刻的喜剧烙印。
两年前,《死侍 2》国内上映时还带上它宣传。
这恰恰证明,它牢牢地焊死在了 60 后到 90 后的记忆里,同时又能够跨越东西方次元,毫不违和。
不奇怪。
从诞生那一刻起,《我爱我家》就超会玩。
话说当年,英达在美国读硕士的时候,在现场看了场《考斯比秀》,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让他深深着迷。
决心把这种形式搬回国。
在当时,谁都没听过这么录电视剧的,也都不知道情景喜剧到底怎么个情景法。
能不能奏效呢?
英达请来一群学生,坐在搭设的场景对面,黑压压的一片,能有 300 来人。
结果演员一上台,大家乐疯了。
纯现场,纯惊喜。
我参加那期的特别嘉宾是葛优。事前没有预告,纯意外惊喜,门一开他站在门口,什么都没干什么都没说,现场观众立刻嗨了,笑声和掌声持续了有几分钟,葛优站在门口实在找不到契机进来,最后鞠躬转身下去了。
来自《参加情景喜剧 < 我爱我家 > 的现场录制是什么样的体验?》
除了上面说到的葛优。
当时还在拍摄《活着》的他,抽空过来客串。

1993 年,《过把瘾》刚捧红英俊帅气的王志文和温柔深情的江珊。
转眼,他们俩就 " 自毁形象 ",出演了一对神经兮兮的公婆——


郭涛、郭冬临、何冰、姜武、姜文、刘蓓,和才 17 岁的夏雨。

观众席里坐着王朔、冯小刚、陈凯歌这样的人物。
每个人拿出自己最真挚的创作热情,共聚一堂,其乐融融,这番盛况今天还怎么复制?
别看《我爱我家》是第一次尝试拍情景喜剧。
冲在最前面的,可都是精英部队啊。
编剧梁左写得绝。
当年姜昆在春晚红极一时的相声《虎口遐想》《电梯奇遇》都是出自梁左之手。

语言精到。
关键是对傅明那副老干部做派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
演员也把角色演绝了。
有的成为传承不息的 "666" 表情包——
在一个
伸手不见六指儿的夜晚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姆们 姆们 姆们

26 集《电视采访》里,马羚采访 " 伪 " 见义勇为好人,贾志新。
平时混不吝的他,上台面也有紧张的时候。
他强装镇定,手按住左腿。
但你看,右腿还是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

《我爱我家》让我们知道。
喜剧不是只能靠网络段子。
因为网络善变,健忘,网络流行语用完就扔。
它靠的,是一种可以穿越年代,长留人心的智慧。

当我们重温《我爱我家》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唤回自己 90 年代的生活记忆。
先看道具细节。
和平手里的那个绿水壶,Sir 小时候家里就必备一把。
书架上的录音机,跟外婆家的一模一样。

而和平手里打了 100 集的毛衣,在纸胶袋里拎来拎去,应该也是每一家妈妈的基本操作。


沙发上的两个污点,一直都洗不掉。
在傅明会见初恋情人文怡的时候,只好用白色蕾丝布遮了遮。


这种接地气的摆设,毫不在意的 " 脏 ",反而更像是一个家的感觉。
它不能保证永远崭新如故,但它能保证跟你一起,老下去。
在那个年代,阶层分化还不明显。
大家或住在同一个大院,同一个职工宿舍,邻里之间知根知底,共喜怒,同哀乐。
《我爱我家》虽然说的是一个北京的干部家庭。
但你看他家的作风,其实和你也差不多。
同样手头拮据荷包紧。
看看演员的小动作。
老傅嘴上说,不是钱的问题,伸手就把钱摸进了裤子口袋。

手,却偷偷地摸去了拿一毛钱。

一转身,把收条又夺了下来。

但又不能明抠,谁还没有个面子呢。
Sir 曾经写过一篇情景喜剧的衰落。
为什么呢?
想来,大概是那种你我打成一片的生活形态消失了。
那个时候。
一家事,是家家事。
在他们的故事中,你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由自主发生共情。
而现在,哪里还能找到一个家庭,让整个社会都能产生代入感呢?
看《都挺好》,有人说我独生家庭,兄弟相争我无感;看《小欢喜》,有人说他们都中产以上,怎么体会地到我的疾苦。

渐渐地,国产剧里的家庭,越来越吝于表现欢乐与温暖。
转而用火药味更强的矛盾和焦虑,去引发观众的情绪。
喜剧,难。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情景喜剧,难上加难。
但这份欢乐,我们真的打算丢掉了吗?
不。

说回《我爱我家》。
它的经典就在于。
有辛辣无比的讽刺,有春秋笔法的不满,有新与旧在一个家庭里的针锋相对。
但最终,它圆融、隽永。
这也是你笑过,骂过,让人把它珍藏在心底的原因。
37 集,和平发现自己命不久矣,自然也不用再顾忌全家人的面子了。
坐沙发上,一气之下怼了一家老少。
先是怼了自己老公志国。
自己为这个家累死累活,忙里忙外,也就是个通房大丫头。

怼小姑子小凡,一个臭知识分子,有什么了不起的。
怼贾志新,更是怨他没文化,没本事,在家天天啃老。
通过和平的这一骂,把每个人的臭毛病都说了一遍。
怨,是真怨念。
但爱,也是,真爱。
在临死之前,又把每个人叫到跟前,一个个嘱咐。


她的表象,是想 " 出离 " 这个家庭。
但实质,是她在临死前,还是舍不得他们。
还有一次,也还是和平。
发现和氏家谱里,自己是第十三代和珅嫡亲孙女。

不再看老傅的脸色了。
让志国天天给她打洗脚水。
还让圆圆每天给她请早安,请晚安。

《我爱我家》里的故事,几乎都是以此为主要故事线索。
在对一件事的看法里,他们虽然各自占有立场。
但,只要有一个家庭成员的愿望是如此,周围的人就算是表现的再不情愿,也会顺着,一条路陪着他走到黑。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
老傅,要面子,争流动卫生红旗,最后家里老鼠成灾了,还要孩子们帮他隐瞒居委会大妈;
圆圆,暑假要独自去航海,家里人没有完全打压,想着让她知难而退,轮番对她进行枯燥的航海知识教育,却没想到越教育,圆圆越来劲;
贾小凡,暗恋上了已婚的辅导老师,全家人采取的态度,是让老师来家里,带给他们看看,在小凡的面前,批评揭发,打消她的偶像崇拜。
当然这些故事的发展,永远都是朝着另一个不可控的方向,才让剧本有了喜剧效果。
但从中不难看出。
这一家,遇到了任何事情,第一选择,都是排除了强硬手段的打压,而是用 " 最笨 " 的方法,去安抚,转移,解决这件事。
什么是家庭?
贾志国在一次给出轨对象写的信是这样说的:
家常在,而你不常在
家易得,而你不易得

而对于外界的自由,对精神的追求,自然是不可多得,也不一定能得。
最后,贾志新去海南,贾小凡去了美国。
但都带走、也留下了些惦念在 " 家 "。
贾志新带走了家里常常使唤的小保姆;
贾小凡骗爸妈在北京还有一个相恋多年的男朋友,保证自己还会从美国回来。
每一个人表面都在想逃离这个家,但最后,还是对这个家念念不忘。
去年春节,北京卫视一次找到《我爱我家》的这群演员。
给他们准备了一次团圆饭。

仿佛又一次回到了 202 室,他们称为家的地方。
在《我爱我家》里,故事并没有用太多的笔触去叙述——
" 家庭 " 这一概念是什么。
但它却告诉我们,家不是什么。
圆圆一次学校布置写作文,在采访了一圈家庭成员之后,在胡编乱造下,表扬了一圈的人。
和平听着听着,也觉得,这聚集了高尚美德于一身的家庭 ……
实在太假大空。

《我爱我家》有一个桥段 Sir 至今忘不了。
小凡爱上了自己的辅导老师,全家人设计,套她的话。
老傅一边气得火冒三丈却还是按压火气,随着自己的儿子女儿闹腾。

还有一幕。
在和平失忆了之后,一家人围着她,帮她制造 20 年前的记忆。
他们宁可绕个大弯,用最麻烦的方式, 却拐弯抹角地在意对方的感情。

这对于中国人的内敛性格来说。
那些说不出口的 " 我爱你 ",其实都藏在了心底。
而,这种隐藏着的爱,却是这个 " 家 " 里最宝贵的宝藏。
这是《我爱我家》藏在笑声背后留给我们真相——
中国人的家,很矛盾。
它是个别扭的地方。
观念冲突,年代隔阂,用责骂表达担心,用关心实施控制 …… 说了很多,但绝不坦诚。
它更是个神奇的地方。
因为即使不说一句,你也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所以,当我们面对紧张的家庭关系时。
要做的不该是质问一句为什么。
而是试图理解这层盘根错节的 " 矛盾 " ——
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都在纠结中前行。
你的家人也一样。
唯一不同是。
他们比别人更爱你,也更爱护这个家。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