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9.2,中国医生太难了

2020 是不少人过的最特别的一个春节。

病毒侵袭,武汉封城,全国响应。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抵抗疫疾成为了首要任务。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把一个社会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医患关系。

2020 年 1 月 24 日,武汉某病人因索要口罩无果,对医生猛咳。(来源:网易新闻)

2020 年 1 月 29 日,武汉第四医院两名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防护服被撕扯。(来源:腾讯新闻)

有人说,在中国当医生太难了 .

现实中,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人很少。

到底怎么个难法?

答案都在这部纪录片里——

《中国医生I 2019

豆瓣:9.2

电影鉴赏

又名《医心》

适宜人群:所有中国人

推荐理由:中国医生的真实模样

时 长:9 集 ×45min

推荐指数:★★★

观看地址:爱奇艺(独播)

镜头对准了 6 家省级医院,不同科室里发生的故事。

没有那么多生死攸关、惊心动魄的情节;

镜头更多侧重的是,每个医生的日常、经历,以及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因为太真实,所以让人感触颇多。

01,他们的脆弱

医生最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

" 注意规律作息,不要疲劳过度。"

但是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医生自己做不到的。

河南人民医院的脑血管主治医生朱付良,日常都是过了午夜零点才能下手术台。

他的岗位需要 24 小时待命,他曾经一天之内做了 16 台手术,从前一天到黎明。

他常常说,我好怕有一天猝死在岗位上。

他怕死,但是不能死。

国家培养一个主治医生要 25 年,如果他死了,就浪费了国家资源 ……

南京心外科主治医生王进东,作息和上面的朱付良医生的作息有一拼。

从医三十年,他已经有了不少 " 职业病 ":

腿不行,静脉曲张,要穿着弹力袜。

腰也不行了,站的久了就要用手托着。

颈椎病更是严重,有时带着颈托上手术台。

他常常笑称,我可能快要残废了。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把自己所有的休息日,都花在了义诊和科普讲座上 ……

透支和脆弱,是我看到这些一线医生日常工作的第一个感触。

他们治病救人,秉承内心的责任感,却往往因此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但其实,比起工作的负荷,让他们更难承受的是一些患者带来的委屈和无奈。

02,他们的无奈

在镜头前,医生朱付良讲起过一段往事:

曾经有一个患者,尽管尽了全力救治。

但患者年龄大,最终还是因为并发症去世了。

后来,他受到了患者气急败坏地指责:

"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都怪你把他害死了!"

对此,朱付良只能委屈的说:

"没有一个医生不想救病人。

低概率事件发生时,医生比病患还难过,但家属却不一定能理解。"

一边被指责是 " 杀人凶手 ",一边还要继续给患者看病,这样的故事重复在医院发生。

其实血淋淋的例子,最近就有一个:

2020 年 1 月 20 日,北京朝阳医院暴力伤医事件。

医术精湛的眼科医生陶勇被砍伤,前途光明的他可能因此再也拿不起手术刀;

而他另一位被砍的同事,第二天带伤上班 ……

除了和患者的关系不好处理,医生的无奈更是体现在家庭关系上。

纪录片中,朱付良好回到了家,简简单单吃一点家常饭,和两个可爱的女儿相处。

但是没过多久,一通急诊电话就把他拉回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对于这一点,家人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

患者的不理解、对家人的亏欠,对于个医生来说比身体上的劳累,更为伤人。

03,他们的坚持

2020 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所有人铭记。

对医务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大年初一这天,超过 1500 名医护人员离开家庭,驰援武汉

请战书上写: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医者仁心,病毒爆发后

在 2003 年非典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

已经进近八旬的他,第一时间前往疫区考察。

此时此刻,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在坚持。

医疗用品紧缺,他们就用垃圾袋代替;

戴口罩时间太长,他们脸上被勒出血痕;

不眠不休的值守,累了就躺在地上歇一会 ……

医生,不是神,脱下白大褂,是一个个普通人。

他们会疲惫、会脆弱、会委屈。

但他们仍然坚定的站在每个普通人面前,和病魔奋战不休。

他们是,我们与死神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最需要的是不是歌颂,而是理解。

据说,医学界的学生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只有医生自己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

正如纪录片中的一位医生妈妈,直言以后不想让孩子当医生。

很庆幸,在这个特殊时期;

能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把最真实的 " 中国医生 "带到我们面前。

"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

医生不问生死,我们不能让他们心寒。

最后,君君想说:

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纪录片,更多的理解我们的 " 中国医生 ";

更希望大家在特殊时期,能保护自己,不浪费所有一线医生们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