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有个男人凭借一部作品彻底封神——
同时拿下大钟,青龙,百想的最佳男主角,实现韩国三大电影节影帝大满贯。
该作品及导演也在三大节均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电影是《局内人》,导演是禹民镐。
这位影帝,叫李秉宪。
五年后的今天。
这个核弹级阵容再次合作,重现了一场同样核弹级的真人真事:
1979 年,震惊全球的韩国总统遇刺事件。
当年发生了什么?
刺杀背后的秘密,只有他们知道——
南山的部长们

故事原型,正是韩国第三任总统朴正熙被下属暗杀的事件。
当时朴正熙有四个心腹,分别为:
中央警卫室总统卫队长车智澈、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总统秘书室秘书长金桂元、陆军参谋部参谋总长郑升和。
这四人共同支撑起政府的运营,原本各司其职,河水不犯井水。
后来,卫队长车智澈越来越受宠信,跟总统的亲密关系远超另外三人。气焰逐渐嚣张的车智澈开始插手其他部门的事情,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其中,跟车智澈矛盾最明显的,是情报部长金载圭。
1979 年 10 月 26 晚,总统朴正熙为了调解这两名下属,特意组了一次内部聚餐。
结果反而激化了矛盾,引爆了这段 " 三角关系 ":
饭桌上,金载圭突然开枪射杀了总统和卫室长,他的下属也把外面的总统卫兵全部干掉,结束了长达 18 年的朴正熙独裁统治生涯。

电影剧情,大致就是上述的这段历史的延申。
最后的高潮,正是刺杀过程的还原:

作为重大历史事件,不少韩国影视作品都提到过这次刺杀,也有一些直接以该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
不用肉叔剧透,这部电影的结局我们都清楚。
但引起刺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时至今日,事件的全貌仍然未明,众说纷纭。
这部《南山的部长们》,正是尝试着去解答隐藏在刺杀迷雾里的秘密。
故事把镜头聚焦于事发前 40 天内的高层暗涌,给出了大胆推测。
南山,是韩国中央情报局 KCIA 所在位置。
跟青瓦台普遍用来代指韩国政府一样,南山也用来代指 KCIA。


部长,是指情报局的负责人,也被公认是权力仅次于总统的国家二把手。
故事中,涉及到的部长有两位:
一个是前任局长朴容阁(郭度浣 饰),原本在韩国正处于如日中天的位置,却突然跑去美国过起了流亡的生活,后来更是在法国巴黎神秘失踪。
另一个是现任部长金规泙(李秉宪 饰),本片的主角。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后来刺杀总统的人。

但事发经过,涉及的人物和政治事件,全部都是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
这也是该电影最大的考验:
如何把众人皆知的东西拍得引人入胜?
导演禹民镐偏偏选了一条最高难度的路线——
平铺直叙。
别以为拍大事件大人物,就一定会有大起大落的神操作、神转折。
没有。
整个故事一直和缓有序地推进,你期待中的戏剧性反转一次都没有。
但。
没意外,不等于没惊喜。
导演以高超的叙事技巧,让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处处绵里藏针。
故事开头在美国,韩国前情报部长朴容阁出席了听证会,以证人身份告发韩国总统朴正熙各种独裁统治行为。


你听你听
你这话是连朝鲜的金日成都不会说的
作为情报部长
在朴容阁出卖国家的时候你干嘛去了?

人家朴总统都还没发话呢,卫室长倒是抢先出声了。
这个细节,就说明这人深得总统宠信,行为才那么放肆。
而这件事明明问题是在于前情报部长的背叛,卫士长却一下把矛头指向现任部长,说他办事不力。
在本人面前都敢穿小鞋,可想而知在背后跟总统说了多少金规泙的坏话?
情报部长和卫士长两人存在矛盾。
这个刺杀事件的前提,观众彻底 get 到了。
后面为什么两名高官总是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你也就不难理解了。

寥寥两三句对话,也把两个性格内涵迥异的角色立起来了:
尽管是汇报一个撼动世界的大丑闻,但金规泙依然语气冷静平和地列出对应措施。
非常沉稳可靠,不愧是靠脑子吃饭的情报部长。
警卫室长郭尚佃则刚好相反,人家在实际地寻求解决办法,他只会意气用事地乱骂一通,喊打喊杀诉诸暴力。
完全是一个鲁莽的粗人形象,毫无大局意识和治国才能。
这恰恰又解释了两人为何不和:
警卫室长想向上爬,但实力不足的鸿沟横在面前,必须干掉比自己聪明的情报部长。
情报部长对于警卫室长非常看不上眼,也希望这个粘在总统身边的小人尽快消失。
矛盾的中心,正是手握选择权的朴总统。

看似平平无奇的情节,细节里全是功夫。
序幕的所有隐藏信息,都在终幕得到呼应。
刺杀的枪声响起之前,是凶手的心声:
就因为将这种蛆虫留在身边
国家才会这副样子

前面许多未明确的线索,或许会给人沉闷的初印象。
但后面越来越多呼应的结构出现时,这部电影瞬间变成值得反复玩味的佳作。
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朴总统的一句台词:
就按你想的去做吧
我身边不是有我吗

第一次,总统是对前任部长朴容阁说的。
就是因为听到这句保证,朴容阁才跌入了总统的陷阱,不得不展开流亡生涯。
第二次,总统是对金规泙说的。
听完这个保证之后,金规泙选择了忠于总统,把老朋友——前任情报部长暗杀了。
第三次,则是金规泙用窃听器偷听到总统对警卫室长说的保证。
当时总统正在打电话给郭尚佃,让他去处置金部长。

无论是朴容阁,还是金规泙。
正是见证了这种宿命般的循环,才终于看清了过去,看透了现在,看穿了将来。
这才是导致一个个 " 二把手 " 绝望,下决心改变的根本原因。
也带出了电影探讨的核心——
行刺者从绝对忠诚到彻底背叛的转变过程。


电影并非单纯地还原了一次历史事件,更多是借一个基于现实的重大时刻,去探讨人的本质——
复杂的矛盾综合体。

情报部长这个位置,上有防他的,下有害他的,进退两难。
他在夹缝中拼尽全力小心翼翼活着,一直用做人的底线来维持野心和良心之间的平衡。
直到他打破底线——
一边陪总统看歌舞表演期间,一边派下属远赴巴黎把好友杀死。
当尸体被扔进搅拌机,有人按下启动按钮的一刻。
刚好对应剧院内灯光关闭的瞬间,金规泙身处于一片漆黑之中。
这一幕,暗示了他的人生从此失衡,掉入黑暗的深渊。

电影改编自同名纪实小说。
该作品自 1990 年起在东亚日报连载了 2 年多,在多国创下畅销纪录。
作者金忠植是一名记者,曾两次获得韩国新闻奖,这次也担任了电影编剧之一。
对于历史中的行刺者金载圭,众人对他的功过一直存在争议:
他到底是为了争宠夺权,还是为了理想大义?
电影结尾播了一段审判的录音。
录音中,金载圭说自己是为了大义才杀人。
这是自白,还是狡辩?
他如果是个龌龊自私的小人,这自然更像是说谎。
但如果他是个高尚自洁的人,这便是死前的亮节了。
片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肉叔却觉得,导演或许偷偷暗示了他的倾向。
剧中有一个细节,揭示了金规泙属于后者——
整理头发。
片中,金规泙有多次整理头发的动作,最后一次,是他窃听总统讲话的时候。
这个动作导致他手臂撞到衣柜发出异响,引起了隔壁室的总统怀疑。


他藏在衣柜里,也根本没人会看到他仪容。
而这关乎性命的极度危险时刻,更不值得为了那点臭美而冒险。
很明显,片中的金规泙是一个严重的强迫症人士。
而这种人,无论对大小事都有一份绝对的坚持。
小至危及性命都要整理发型仪容的,生活洁癖。
大至牺牲一切都要实行革命理想的,精神洁癖。
不可让度,至死不休。

两个月后,他被执行了绞刑。
金载圭到底是捍卫众人的殉道者,还是苟且偷生的贪权者?
真相如何,今天已经无从得知了。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朴正熙遇刺之后,韩国人民并没有如他所愿愿获得民主自由。
相反,接任者让韩国步入了一个更漫长更黑暗的深渊时期。
假如金载圭真的是为正义而开枪。
或许,在目睹革命果实被践踏之前死去。
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