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关宏峰,还是关宏宇,这是潘粤明,还是潘粤暗?"
随着潘粤明在《白夜追凶》中演绎的经典角色在网剧《重生》中再度登场,弹幕里的不少观众产生了一种 " 串戏 " 的错觉。


目前,《重生》已更新到第 15 集,豆瓣评分从8.0 下滑到 7.4 分,与《白夜追凶》的 9.0 分差距不小。作为 " 同一宇宙 " 作品,其与《白夜》在节奏和风格上的差异也成为口碑争议的焦点。


《重生》与《白夜追凶》都是编剧指纹执笔的作品,而他的处女作是 2011 年发表的小说《刀锋上的救赎》。主人公是北京海淀支队(剧中改为津港市海港支队)的刑警队长赵馨诚和顾问韩彬。

" 白夜宇宙 " 的概念在此时就已埋下伏笔。

34.5 万观众在豆瓣打出了 9.0 的平均分,在当年创造了网剧评分的新纪录,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 " 白夜剧粉 ",也为 " 宇宙 " 的后续开发创造了可能性。

如今登场的《重生》正是该宇宙的第二部作品,虽然主线是全新的故事,但仍与《白夜追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生》的故事背景同样发生在津港市,主人公换成了关宏峰 " 兄弟支队 " 西关支队的副支队长秦驰。
重伤失忆的他,要通过调查 "714 枪案 " 的真相,找回记忆并揭开自己的身份之谜。这一人物从设定上与 " 白夜兄弟 " 类似,不仅充满硬汉色彩,更具有亦正亦邪的复杂属性。
在故事框架上,《重生》也延续了主线大案与单元剧小案并行的 " 白夜模式 "。这些都让粉丝倍感熟悉。


通过种种细节,网友也还原出了 " 白夜宇宙 " 的时间线索:《重生》早于《白夜追凶》,《白夜追凶》早于《刀锋上的救赎》,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部分剧迷甚至做出了幕后黑手是同一拨军火贩,关宏峰因调查 "714 枪案 " 而被设计陷害,从而衔接《白夜》剧情的大胆猜想。

在统一的大世界观设定下,通过小 IP 间人物和故事的联动效应,提高话题度和粉丝黏性,正是 "IP 宇宙 " 的优势之一。
" 唐人街探案 " 宇宙的开发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网剧在 Crimemaster 的大框架下,发展出 " 林默 " 这一全新主人公。剧情在独立成章的同时,又与电影剧情环环相扣,成功实现了深度联动。


"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有《白夜》的朱玉在前,观众自然对《重生》调高了期待值,而二者间的 " 落差感 " 正是《重生》陷入口碑争议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重生》的整体品质并未达到《白夜追凶》的高度。《白夜》主打强推理、快节奏的 " 美剧 " 质感,带给观众头脑风暴般的烧脑爽感,在当年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其成为 " 爆款 " 的主要原因。

一条高赞评论更是直言,这是" 低配版《白夜追凶》"。


一个写实,一个写意。难怪奔着《白夜追凶》来的观众纷纷反映:" 不是那味了。"

《唐人街探案》第一部成为贺岁档黑马,凭借的是精彩的推理和反转。然而,第二部中,却大幅弱化了推理元素,放大了喜剧元素,令不少奔着悬疑烧脑去的观众失望不已。这种风格落差引发的心理落差也直接导致评分大幅下滑。


没有过硬的品质支撑,再宏大的构想也难免夭折在路上。从这一点上看,宣布 " 白夜宇宙 " 凭借《重生》" 续命 " 似乎还为时尚早。

"IP 宇宙 " 的概念不同于续集或简单的电影、剧集 " 一鱼多吃 ",更像是系列 IP 的进阶版。在一个更大的世界观框架下,若干个系列 IP 既能独立存在,又能彼此联动,形成庞大的内容体系,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
如果说,系列 IP 是质变,那么 "IP 宇宙 " 的目标则是裂变。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工业思维。

这种工业思维在 " 唐探 " 和 " 白夜 " 宇宙的开发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谈到 " 白夜宇宙 " 的发展方向时,总策划王平曾在采访中表示,《白夜追凶》的爆款模式很爽也很容易审美疲劳,因而需要跳脱出来,建构更大的 " 宇宙观 ",这是保持黏性又充满新鲜感的最优解。

在《唐探 3》后,陈思诚也宣布自己将不再担任导演,退居幕后成为" 掌舵人 ",就像漫威模式一样,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引入更多新导演,做各个方面的探索。

《白夜追凶》的同名影视小说,在淘宝上线后当晚卖出 10000 册,并到今天依然维持着可观的销售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