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电视剧综艺包括电影都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芽。
谁都憋了很久,都想在这场迟迟不开始的较量里拔得头筹。
电视剧里《安家》已经甩开了大队伍,但后面《冰糖炖雪梨》,《重生》正在迎头赶上。

《青春有你》早《创造营》一步,拉开了训练生的马拉松大赛,话题一波接一波,显然两相竞争又会成为今年夏天最爆的综艺热点。
不过,就如每一场大型竞赛一样,必然有滥竽充数还想分得一块蛋糕的投巧选手。
这次也不例外。
说实话,一开始扒叔对这档节目抱有超高期待。
因为它声量很大,在哪都看得到,话题阅读量 7.9 亿。

在这样巨大的曝光和刷屏量里,早就将观众的期待瞬间推向最高。
然而,完整的一期看下来,不得不说:这节目令人失望了。
——《我们的乐队》

童年偶像男神谢霆锋 + 雨神萧敬腾 + 青年才俊王俊凯,以及串讲主持人陈嘉桦。
在粉丝涉及面广度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
但也从导师这个部分,这么节目就显现出了 " 乐队 " 的不 real。
陈嘉桦最近曝光非常高,游走在各个综艺之间,谢霆锋更是头衔一大堆,还涉足了厨艺界,萧敬腾也有几档音乐类节目。
比起纯粹的乐队之约来说,更像是这几个人攒了个商业局。
而且,通过导师撬开收视和看点之后,这档节目真正拿出来的东西实在乏善可陈。
后期画蛇添足
近几年,后期几乎可以挽救一档节目。
尤其是一些 " 吐槽向 " 的花字,直戳观众笑点,增加节目本身的趣味性。比如旅游类的,亲子类的,户外综艺里更能体现后期的重要性。
《极限挑战》的 " 菠萝相遇 "。

包括《爸爸回来了》里面,甜馨的 " 我们白着呢 ",《变形记》里面的 " 真香 ",现在拿出来都是经典的综艺画面,这里面全靠后期烘托出了观众注意不到的点。
甚至,后期还能制造爆点。
去年《中国有嘻哈》在花字里提到 " 你有 freestyle 吗 ",并且用重复剪辑的方式,把这句话变成了网络流行梗。

不光看上去很繁琐,还丧失了一个节目的专业性。
比如钢琴家叶子上场时,一堆像是阅读理解的形容词去美化这个形象。


叶子给自己定位成一号选手,因为自己跟第一名是最好的朋友,每次比赛都拿第一。额。。。这确实值得称道但以这种方式展现就显得尤为自负。

如果说是一种互动,那是失败的。
如果是是为了拉时长有稍显不必要,因为有很多应该放在正片里表现的东西,反而被剪掉了。

2004 年就成立了 " 肆伍乐队 ",非常燥非常真实的一个鼓手。
前面铺垫倒是没少给,但到了真正演奏的部分,也就一分钟介绍了一些技能点之后就结束了。

实在搞不懂这档节目想要展现的究竟是什么。
再比如第一个出场的选手胡梦周,他的实力是有目共睹。唱歌的同时也是制作,兼顾鼓点,双键盘,音色,全场氛围,solo 也没有问题。

这整个过程都相当随意。
12 选 3,是通过一句话表白,这能看出什么音乐水平?

仿佛一切都事先彩排好,重新走了一遍流程一样随意,连着装都像是提前预知了结局。

就拿王以太来说。
看到他出场,我是相当意外,一首嘻哈马上就跳戏了。
但他组乐队时,就像考试型学生,只要能晋级,什么话都可以说。
竞争意识非常强,这样一来乐队的纯粹性又被抹杀大半,让人食不知味。

选手姜珊表演过程中多次失误,就以舞台经验不足判定了失败。
这对于选手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

中央音乐学院王立鑫就是一台行走的吐槽机器,但实力水平又确实拿得出手,马上就让人联想到盘尼西林的主场小乐。

接着,导师点评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起一股脑的称赞 " 太棒了!"," 很优秀 " 之外,专业点评少之又少。科普类内容确实够让人了解乐器,但观众需要的节目并不是《我们的乐器》不是么。

只是在称呼上不叫导师,改叫老板。
是由萧敬腾、谢霆锋、王俊凯组办了一个乐队有限公司,招募乐队。
前期已经定好了 15 个 ACE(团队核心),再由老板确定 ACE 能不能过关,过关之后从现场定一位成员加入乐队。
大概是这个创办公司的前提,就让整个选拔过程以及删选条件充满了商业化。
谢霆锋的审核标准之一是他是不是符合市场。


充斥着市场、商业、颜值的评判之后,不就更像是打着乐队的旗号,搞饭圈那一套了么。
尤其,王俊凯作为这档节目的流量担当,已经在节目初期就承包了太多话题,关于他够不够专业已经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骂战,这已经足够让普通观众退避三舍,留给粉丝狂欢就好了。
有人说,这是乐队的春天,他们还需要成长,但是我无法想象这样一群人代表我们乐队的未来,那夏天将永远成为乐队迷心目中的夏天。
前面《一起乐队吧》,同样集结了一众优秀的导师还不是石沉大海,没有溅起一点水花。

就像韩国原版乐队节目《超级乐队》没有让我们哪怕抄到一份及格试卷一样难。
所以,也不需要再去质问我们究竟差在哪儿这样现在看来永远无解的问题了。
用心与否之前,是不是诚心做一档专业类的节目才是问题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