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和另一个好消息要分享。
不卖关子。
先说第一个——
揪心两个多月的数字,终于等到 "0"。

电影院复工在即。
今年 1 月 24 日,因疫情影响,春节档全部影片撤档,全国多家电影院宣布暂停营业。
隔离在家的日子,你或许刷了很多片。
但在电影院看电影,始终是无法取代的体验。
终于,各地影院已经陆续准备。
5 部影片将率先重映——
《中国合伙人》《狼图腾》《战狼 2》《流浪地球》与《何以为家》。

看过了?
别急。
还有一大波经典豪华套餐正在袭来。
18 年前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确定重映。
一出消息就冲上热门第一。

对于相对年轻的观众,这是难得能在影院弥补遗憾的机会。




Sir 和你们一样,憋坏了。
以前三天两头跑电影院,不时还碰上烂片,没觉得影院多珍贵。
Sir 也知道。
现在仍不算绝对安全的时机,出门仍要注意防护。
但离开电影院的 55 天后。
Sir 真想发自内心地说——
好想你。
想念检票口长长的队伍。


灯光熄灭,置于黑暗后。
银幕上那或梦幻的,或激烈,或多情,或跳跃的光影。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院?
尤其此刻,我们为什么尤其想念电影院?
在 Sir 看来。
那里承载着太多我们关于集体、私人、隐秘的体验与记忆。
01
一群人的仪式
陈凯歌说过这么一句话:
" 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电影是造梦的魔术。
电影院就是能让一群人睁眼入梦的地方。
封闭的空间、昏暗的光线、安静的氛围。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沉浸在电影中的人的神态表情。
仿佛被催眠。

那么电影院就是庙宇、教堂、神殿。
换句话说。
电影院赋予了看电影一种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因为它带给我们区别于日常的庄严。
不能暂停、倒带、二倍速。
屏摄、聊天、打电话都是一种失当的亵渎。
放松、坐定、手机静音。
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获得连贯的、完整的情感体验。

但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一样。
看喜剧,哄堂大笑。
看悲剧,默默掩泪。
电影院能最大限度地让通感降临。
然后在别人的故事中去印证自己的生活,试图找到条理。


" 生活不像电影,生活 …… 更艰难。"
所以,我们才需要电影、电影院。
在这个信息繁杂、过剩的时代,电影院就是现代人精神的避难所。
让人们逃离琐碎、庸常、苦闷、程式化的日常。
日常的逻辑是呼吸。
但电影院却是 take your breath away 的地方。
当你注视着银幕,光线照亮脸庞。
恍如自由人。

有人恋恋不舍,有人早早离场。
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一场电影后整个人都平静下来,松弛、惬意 ……
仿佛从催眠中苏醒。
Sir 有过。
还有一种经历,不知你是否认同。
Sir 会因为一场电影的观众,而爱上那 120 分钟。
不是因为电影本身。
而是因为,人数不多,不少,恰好热闹却不至于嘈杂。
没有手机屏幕的刺眼蓝光,没有熊孩子的哭声,更没有多余的走动。
一群陌生人,默契地在你欢笑时欢笑,你啜泣时啜泣,你屏息时,周围鸦雀无声 ……
那一刻你觉得他们是多年的好友。
但灯光亮起,这群人又分道扬镳。
但你知道,他们跟你一样,尊重电影,并热爱着生活。
这是电影院拥有的,治愈性的力量。

两个人的情愫
" 如果我有多一张电影票,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
太多爱情,始于电影院。
Sir 提几个八卦的问题。
有多少人的第一次约会,是在电影院?
借着黑暗掩护,偷偷打量对方。
对方落泪,体贴递上事先准备好的纸巾。
自己落泪,同样悄悄瞥一眼。
忍住,可千万不能我先哭。

整场电影都在寻找那个化心动为行动的完美时机。
时间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情节太激烈,或太平淡也不行。
Sir 的个人经验。
危险解除、情感留白的喘息处,成功率最高,最自然。

反正故意选在最后一排的情侣,都带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心机。

Sir 不提倡情侣们在电影院做出过度亲密的行为。
但不能不承认。
电影院是个让情欲酝酿、挥发的温床。
合适的距离、松弛的防备。
电影中微妙的氛围和点到即止的诱惑,在一旁添柴加火。
谈恋爱和洗照片一样,都需要漆黑培养。
电影院,就是让情愫显影的暗房。

现实大多数的翻车,也来自对电影院的魅力有错误的估算 ……

你还记得吗?
可能你忘了,哪部电影,哪个电影院,哪排座位,甚至你俩是怎样萌生去看部电影的想法。
但 Sir 肯定你还记得。
与你分享黑暗的那个 TA。
某种程度,电影院就是年轻人情感的地标。
见证怦然心动。
冷眼旁观罗曼蒂克的消亡。

一个人的孤独
有人把孤独分为 10 个等级。
一个人去看电影被排在第 4 级。

在 Sir 看来。
电影院恰恰是一个孤独的人排遣孤独,一个社恐的人感知联结的地方。
在人群中维持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
她可能是位独自美丽的天使。
喜欢在一片漆黑里回头观察其他观众的表情。
喜欢察觉没人注意的小细节。
她古灵精怪、品味刁钻,最讨厌看美国片。

深居简出、高度紧绷。
在遇见奋不顾身的萝莉之前,杀手唯一的快乐就是去电影院。
后排睡着大叔的鼾声,让他莫名的心安。

许多无法同旁人表现的小情绪,都在电影院中偷偷倾泻。
日本作家太宰治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电影院是给意志薄弱的人独自饮泣的地方。
比如这位同导演恋爱、被骂作小三的女演员。
人前表现得洒脱不在乎。
人后呢?
躲在电影院里眼眶湿润。
灯光亮起,还要下意识掩饰。

前脚寄出写给父亲的祝福信。
后脚呢?
躲在电影院里梨花带雨。
嘴唇紧闭,生怕哭出声音。

电影院里,一个人总是哭得很小心。
她们是为电影里的角色哭吗?
她们更多哭的是自己。
关于电影院,每个人都有着专属的私人记忆。
不足与外人说起。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写下这样一句话:
"人们去电影院通常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

Sir 有时候去电影院,就是为了享受孤独。
最近一次,是工作日深夜独自去看阿方索 · 卡隆的《罗马》。
冷门的电影,冷门的时间,那一场只有 Sir 和另一个中年男人。
我们隔着三排座位,共度了 135 分钟。
没有任何实质交流,但又因为电影,产生着某种神奇的连接。
散场后,平日人头涌涌的正佳广场,一片冷清。
但不知为何。
Sir 对那街灯、车灯、积水、广告牌反射出的光亮,都尤为好奇和敏感。
那一刻,似乎拥有了一双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眼睛。

我们未必急切地想看某部大片。
可能,我们想念的只是一次隐秘的狂欢。
一个温柔难忘的 TA。
和那个自由而热烈的自己。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