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 55 天,它一回归就屠榜

Sir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和另一个好消息要分享。

不卖关子。

先说第一个——

揪心两个多月的数字,终于等到 "0"。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好消息——

电影院复工在即。

今年 1 月 24 日,因疫情影响,春节档全部影片撤档,全国多家电影院宣布暂停营业。

隔离在家的日子,你或许刷了很多片。

但在电影院看电影,始终是无法取代的体验。

终于,各地影院已经陆续准备。

5 部影片将率先重映——

《中国合伙人》《狼图腾》《战狼 2》《流浪地球》与《何以为家》

且是以 " 公益 " 形式上映,即出品方不收钱,所有收益都归影院,我们买票的价格应该也会比平时低不少。

看过了?

别急。

还有一大波经典豪华套餐正在袭来。

18 年前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确定重映。

一出消息就冲上热门第一。

《指环王》《复仇者联盟》《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也有望再次登陆国内院线。

对于相对年轻的观众,这是难得能在影院弥补遗憾的机会。

久违了。

Sir 和你们一样,憋坏了。

以前三天两头跑电影院,不时还碰上烂片,没觉得影院多珍贵。

Sir 也知道。

现在仍不算绝对安全的时机,出门仍要注意防护。

但离开电影院的 55 天后。

Sir 真想发自内心地说——

好想你。

想念检票口长长的队伍。

想念空气中弥漫的爆米花香气。

尤其想念。

灯光熄灭,置于黑暗后。

银幕上那或梦幻的,或激烈,或多情,或跳跃的光影。

我们为什么要去电影院?

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院?

尤其此刻,我们为什么尤其想念电影院?

在 Sir 看来。

那里承载着太多我们关于集体、私人、隐秘的体验与记忆。

01

一群人的仪式

陈凯歌说过这么一句话:

" 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电影是造梦的魔术。

电影院就是能让一群人睁眼入梦的地方。

封闭的空间、昏暗的光线、安静的氛围。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沉浸在电影中的人的神态表情。

仿佛被催眠。

如果说电影是种信仰。

那么电影院就是庙宇、教堂、神殿。

换句话说。

电影院赋予了看电影一种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因为它带给我们区别于日常的庄严。

不能暂停、倒带、二倍速。

屏摄、聊天、打电话都是一种失当的亵渎。

放松、坐定、手机静音。

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获得连贯的、完整的情感体验。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不一样。

但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一样。

看喜剧,哄堂大笑。

看悲剧,默默掩泪。

电影院能最大限度地让通感降临。

然后在别人的故事中去印证自己的生活,试图找到条理。

《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 生活不像电影,生活 …… 更艰难。"

所以,我们才需要电影、电影院。

在这个信息繁杂、过剩的时代,电影院就是现代人精神的避难所

让人们逃离琐碎、庸常、苦闷、程式化的日常。

日常的逻辑是呼吸。

但电影院却是 take your breath away 的地方。

当你注视着银幕,光线照亮脸庞。

恍如自由人。

灯光亮起,电影散场。

有人恋恋不舍,有人早早离场。

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一场电影后整个人都平静下来,松弛、惬意 ……

仿佛从催眠中苏醒。

Sir 有过。

还有一种经历,不知你是否认同。

Sir 会因为一场电影的观众,而爱上那 120 分钟。

不是因为电影本身。

而是因为,人数不多,不少,恰好热闹却不至于嘈杂。

没有手机屏幕的刺眼蓝光,没有熊孩子的哭声,更没有多余的走动。

一群陌生人,默契地在你欢笑时欢笑,你啜泣时啜泣,你屏息时,周围鸦雀无声 ……

那一刻你觉得他们是多年的好友。

但灯光亮起,这群人又分道扬镳。

但你知道,他们跟你一样,尊重电影,并热爱着生活

这是电影院拥有的,治愈性的力量。

02

两个人的情愫

" 如果我有多一张电影票,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

太多爱情,始于电影院。

Sir 提几个八卦的问题。

有多少人的第一次约会,是在电影院?

借着黑暗掩护,偷偷打量对方。

对方落泪,体贴递上事先准备好的纸巾。

自己落泪,同样悄悄瞥一眼。

忍住,可千万不能我先哭。

有多少人第一次牵手,是在电影院?

整场电影都在寻找那个化心动为行动的完美时机。

时间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情节太激烈,或太平淡也不行。

Sir 的个人经验。

危险解除、情感留白的喘息处,成功率最高,最自然。

又有多少人第一次 ……

反正故意选在最后一排的情侣,都带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心机。

当然。

Sir 不提倡情侣们在电影院做出过度亲密的行为。

但不能不承认。

电影院是个让情欲酝酿、挥发的温床。

合适的距离、松弛的防备。

电影中微妙的氛围和点到即止的诱惑,在一旁添柴加火。

谈恋爱和洗照片一样,都需要漆黑培养。

电影院,就是让情愫显影的暗房。

不过嘛。

现实大多数的翻车,也来自对电影院的魅力有错误的估算 ……

每段感情记忆,想必都存在着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一座常去的电影院,以及一对连座的票根。

你还记得吗?

可能你忘了,哪部电影,哪个电影院,哪排座位,甚至你俩是怎样萌生去看部电影的想法。

但 Sir 肯定你还记得。

与你分享黑暗的那个 TA。

某种程度,电影院就是年轻人情感的地标。

见证怦然心动。

冷眼旁观罗曼蒂克的消亡。

03

一个人的孤独

有人把孤独分为 10 个等级。

一个人去看电影被排在第 4 级。

这种说法 Sir 并不完全认同。

在 Sir 看来。

电影院恰恰是一个孤独的人排遣孤独,一个社恐的人感知联结的地方。

在人群中维持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

她可能是位独自美丽的天使。

喜欢在一片漆黑里回头观察其他观众的表情。

喜欢察觉没人注意的小细节。

她古灵精怪、品味刁钻,最讨厌看美国片。

他也可能是位不太冷的杀手。

深居简出、高度紧绷。

在遇见奋不顾身的萝莉之前,杀手唯一的快乐就是去电影院。

后排睡着大叔的鼾声,让他莫名的心安。

电影院是一群人的狂欢,也是一个人的冷清。

许多无法同旁人表现的小情绪,都在电影院中偷偷倾泻。

日本作家太宰治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电影院是给意志薄弱的人独自饮泣的地方。

比如这位同导演恋爱、被骂作小三的女演员。

人前表现得洒脱不在乎。

人后呢?

躲在电影院里眼眶湿润。

灯光亮起,还要下意识掩饰。

再比如这位得知父亲再婚,命运飘零的女学生。

前脚寄出写给父亲的祝福信。

后脚呢?

躲在电影院里梨花带雨。

嘴唇紧闭,生怕哭出声音。

电影院里,一群人可以笑得很放肆。

电影院里,一个人总是哭得很小心。

她们是为电影里的角色哭吗?

她们更多哭的是自己。

关于电影院,每个人都有着专属的私人记忆。

不足与外人说起。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写下这样一句话:

"人们去电影院通常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

除了工作和爱好。

Sir 有时候去电影院,就是为了享受孤独。

最近一次,是工作日深夜独自去看阿方索 · 卡隆的《罗马》。

冷门的电影,冷门的时间,那一场只有 Sir 和另一个中年男人。

我们隔着三排座位,共度了 135 分钟。

没有任何实质交流,但又因为电影,产生着某种神奇的连接。

散场后,平日人头涌涌的正佳广场,一片冷清。

但不知为何。

Sir 对那街灯、车灯、积水、广告牌反射出的光亮,都尤为好奇和敏感。

那一刻,似乎拥有了一双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眼睛。

而那一刻的心情,似乎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想念电影院。

我们未必急切地想看某部大片。

可能,我们想念的只是一次隐秘的狂欢。

一个温柔难忘的 TA。

和那个自由而热烈的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