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硬清消,眉目寒霜。
如满弓一般拉到情绪承载的顶点,又如利箭一样直中靶心。"
说得再俗一点,帅的让人合不拢腿。
说得再深一点,演技饱满精准无误。
不藏了。
说的就她——
韩剧《无人知晓》,饰演英真的金瑞亨。

幼时好友秀晶惨遭连环杀手杀害。
怀揣着恨意与愧疚的英真,为查到真凶一步步成为刑警。
第二集,嫌犯露面,正面对刚。
积压19年的重负终于有了落脚之地,愤怒喷涌而出。
英真先是厉声质问。


失重,崩塌。

而早在前年的《天空之城》,金瑞亨的演技就被注意到了。
她饰演心机深沉的女教师。
心理变态,性格扭曲。
到她这全被藏的严严实实,滴水不漏。
越克制,才越能接近疯狂的本质。

而这个奇迹,是由金瑞亨在内的五位女演员共同缔造。
更值得在意的是,她们的年龄均已40+。

为什么在意?
因为当这些30+,40+的女演员塑造的角色,个个饱满复杂有张力。
反观国内:
30+的女演员饰演角色,仍停留在扮嫩装傻装清纯的阶段;
40+的女演员,被抛置边缘,边乞求边等待着市场的挑捡。
中国影视,正被一种肤浅的少女式审美偏好压制。
所以,有句话不得不说,且要放在明面上说:
少女审美,正在毁掉中国女演员。
01
以少女为美,从古就有。
贾宝玉在《红楼梦》里有句:
"所有的少女都是珍珠,为人妻,为人母后,便成了浑浊的鱼眼珠子。"
一语道破。
婚前是那云中月,婚后便成了鞋底泥。
所以很多女演员不敢结婚,比如宋佳。
First影展上,海清说:
"宋佳至今不结婚,还让大家叫她小花;姚晨不得不亲自做监制,才有《上青云》的机会;梁静一边投资,一边问老公有没有好角色……"

结了婚的女演员们,还得开始自救。
这几年火的剧,火到老少皆宜,国民热议,皆是"青衣"复出挑大梁,而非"小花"独秀。
《都挺好》中的姚晨,《我的前半生》中的马伊琍和袁泉,《小欢喜》中的海清和陶虹.....
再往前数,《甄嬛传》中的孙俪。

这个变现指——粉丝变现。
剧再火,不会出现大批狂热追捧演员的粉丝。
剧播完,这些女演员便被观众弃之脑后。
曾经的"微博女王"姚晨如今发条微博点赞数都极难过万;
马伊琍发条微博的评论不到二百条......
几人连属于自己的"超话"广场都没有,带货能力更是被"流量"甩在后面。


其中,独独孙俪算是个别。
《甄嬛传》火到如此地步,有话题、有流量。
但这个流量是有buff加成的:丈夫邓超、一双儿女等等和小花。

图源:网络
所以在First影展上,海清坦诚: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动的,市场、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甚至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
这话,宋丹丹也说了:
"演员这个职业特别残忍,因为你是被挑选的,人家没人来找你,你就是没活干,因为我做了37年的演员,我大概从三十四岁开始,就没有人找我演戏了。"

纵观80后小花,近乎全是凭借娇俏少女角色蹿红。

造"星"快,出错少,回报高。
说白了,冒最小的风险,能赚最多的钱。
所以,一年播数十部土偶剧,却难出一部《都挺好》。
但市场一味地偏爱,题材便走进了死胡同。
入眼皆是粉粉嫩嫩,一溜的小V脸加卡姿兰大眼睛。
叫人色盲+脸盲。

更可悲的是:
少女审美,不止是造型外表的幼齿,更是剧情内核的低智化。
甭管是职场、玄幻,还是宫斗,目的都是谈恋爱,终点皆是玛丽苏。
逻辑混乱,叙事矛盾,人物单薄,台词尴尬。

只需要迎合大众审美的最底线便可。
资本知道,越线便是群嘲。
费力不讨好。
02
还记得两年前《如懿传》开播时的惨状。
四十多岁的周迅饰演少女如懿,皮肤状态下滑,眉眼处紧绷。
哪怕你是昔日"最灵周公子",今日你也是"大观园的刘姥姥"。
连带着嗓音也一并被嘲不符合少女人设。
"烟嗓""鸭嗓",多难听的词儿都有。


以哭戏为例。
剧里周迅哭戏多,却无一处不与意境相称。
哭的是"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君即断肠"。
哭的是"花开花落自有时,缘起缘灭不由人"。
她落泪,我便跟着落泪。


她曾经那样美过,《大明宫词》里:
"她有一张未婚妻的脸,还有一双满是星辰的眼睛,感觉她这一生永远都是在夜晚长安街上遇见薛绍的太平公主。"

更魔幻的是,隔了几天。
媒体通稿:少女周迅,又美回来了!
一片欢欣鼓舞。


这种虚伪是可以前脚吹捧你"岁月从不败美人",转身便嘲你"岁月是把杀猪刀"。
是可以捧你为神,却不允许你落地为人。

它的本质是一种"苛求"。
苛求女演员永葆青春,永无皱纹。


怕不是《西游记》看多了,真以为天底下有唐僧肉?
所以,当81年的杨蓉,搭档99年的吴磊出演《沙海》。
被嘲"装嫩"似乎成为必然。

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我们这一波30+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
我渴望转型,想演嫁不出去的大龄女子,或者生活里忧伤跟喜悦一样多的单亲妈妈,想拥抱这个社会和每一个观众。
这就是中国的市场,充斥着少女修仙、少女暗恋、少女甜宠,却少见一个成熟女性的成长之路恋爱历程以及职场经历。

"因为没有这样的角色,我们文化当中,它很少能写出一个成熟女人会很有可看性的,就一般是喜欢年轻漂亮的。"

观众是否也在其中推波助澜。
我们被资本市场驯化,然后再以单一暴力的审美去驯化他人。
只是有的女演员在反抗;
有的女演员却在自我沉沦:
借少女审美,为烂演技保驾护航。
03
保持少女感,这意味着不需要太努力。
演技不需要,台词不需要。
十年前,十年后,不用做太大改变。
不用挑战有层次的角色,不用为此做过多功课。
不必细心琢磨,只需凭借本能,
嘟嘴,剪刀手,展现撒欢式演技。

少女,是有成长豁免权的。
十年前,郑爽出演《一起来看流星》,饰演楚雨荨。
撅嘴,瞪眼,是灵动。

撅嘴,瞪眼,是腻歪。
她没变,观众变了。


是一见倾人城,再见倾人国。

她变了,观众也变了。
变得不好糊弄了。

我想起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上的质问:
"练过十几年台词吗?练过一年,两年,三年吗?"
入行十多年,好似扮演少女,便不用好好说话一样。

金婧饰演一位孩子被拐卖的母亲。
李诚儒问金婧的第一个问题是,化妆了吗?
按照情理,痛失孩子的母亲,忙于找孩子的母亲,是没有心思化妆的。
往深里说,当你进入角色时,是要扔掉自我的。
借用何冰老师常提的,有四个字刻在北京人艺后台的牌匾上。
哪四个字?
"戏比天大"。
但,再看我们的电视剧。
整容手术后纱布一拆,妆容完整;睡觉起来,妆容完整。
演古装,出戏的黄发和大直径美瞳。



知道也当不知道。
维持少女的形象永远放在首要。
一旦露出老态、疲态,之前努力制造并贩卖给粉丝的幻觉将被打破。
不付出努力到演技,就要付出努力在美貌。
过度用力的代价便是:
被少女审美驯化后,难以撑的住大荧幕的考验。
想转型,却早就把自己困在笼中。
干脆呆在"少女"的方寸之地,更保险更安全。
如此恶性循环。
但,少女感拿捏不好,往往与智障感仅一线之差。
借李诚儒的话,看的直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04
赵雷在民谣《三十岁的女人》里唱:
"她是个三十岁身材还没有走形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可否留有当年的一丝清纯。"
老去似乎成为一种原罪。
但,清纯虽好,经岁月打磨的阅历就不美吗?
沧桑背后包裹的韵味岂不比单纯更值得细品?
《十三邀》里,许知远问陈冲:
"你觉得岁月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陈冲答:
"岁月就意味着岁月,岁月还能意味什么呀。"
她接着说:
"其实是可以炫耀的东西,我经历与战胜那么多的痛楚,那么多身体上的疾病,头脑里的疾病,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吹嘘的事情,这不正跟你吹着嘛。"

岁月本身,就是吹嘘的资本。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凭《三块广告牌》拿影后时已61岁,她说:
"我的脸是一张地图,一张我人生的线路图,下巴上的褶子也是。"

"这皱纹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

周迅在对谈陈可辛时忆道:
"那段时间 ,我真的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就开始哭,阳光再好也会哭,可能我一时无法去直面衰老这件事情。"

对比一看,让人心碎。
周迅的偶像是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我一直想像于佩尔那样演到这么老。但靠演员的一己之力并不能完成,演员和观众是相互作用的,我演你们也得来看呐。"

如果女演员局限于"扮演少女",便是荼毒荧幕的自我损毁。
其实我们早就厌烦了低智、虚假、做作、矫饰的少女感了,不是吗?
不然,网友的脑洞之作《淑女的品格》,呼声不会如此之高。

而是《我不是要药神》里的单身母亲谭卓,是《无名之辈》里的残疾人任素汐,是《地久天长》里的咏梅,是《邪不压正》里的交际花许晴......
她们的修饰词是一部影视剧,是一个角色。

千人千面。
因为时光的磨砺,才呈现出难以断言的质感。
而警惕批判"少女审美"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烂演技失去庇护;
是为了给好演员寻求出路。
若没有健康的审美取向,影视剧只会越拍越糟糕。
变老,是坦然,亦是底气。
岁月与衰老,值得被敬重。
我想起王朔回怼年轻人的那句:
谁没年轻过,可你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