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的记忆,就是光影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 " 任意门 "。
提到雨,会想起《影》中墨色氤氲开的山峦长亭。



1911 年,乔托 · 卡努杜宣言:电影即是艺术。
可有多少人留意过,艺术背后的雕琢——
《我在中国做电影》

存在感:★★☆☆☆
话语权:★★★★☆
重要性:★★★★★
说到美,院长首先想提一个人——
张榕容。
《妖猫传》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这个镜头,院长至今想起,还能记得自己在影院内咚咚的心跳。

直到《从前有座灵剑山》开播——

这妆,这脸,这神态。
姐姐,你是谁?!

陈导的镜头是什么美颜相机吗?

调教演员,绝对是陈导功劳。
但说到「美颜效果」,还得归功于摄影师。

张榕容面上的光,首先来源于拍摄时,道具灯笼的光:




图样!
对曹郁来说,光源再多,只要保持固定,依旧无法拍出人物的鲜活,体现极乐之宴的梦幻之感。

于是实际拍摄过程中,他自己操纵调光台。
在演员抬头与低头之间,不断调整灯光亮度,最终形成流动的光影效果。


无论多明艳的鲜花,总有凋零之日。无论多鼎盛的王朝,早有败落之时。

如此,才成就我们看到的经典一幕。
所以,网剧里的王舞和电影内的杨玉环,演员虽是同一个,但给人的观感注定无法相比。
不必手术刀,光影便可为她 " 整容 "。

《妖猫传》的瑰丽流动,是建立在故事本身虚构的条件下。
像电影《可可西里》,摄影师的着重点就不再是人为修饰,而是如何呈现自然本身的壮阔与震撼。


比如先听旋律,再设想情境,最后付诸实际拍摄:

如《妖猫传》的蓝绿色运用,就是受蒙克启发。


看纪录片之前,一直以为电影画面好看全是导演一人功劳。
看过才知道,摄影的功劳,一样不能少!
职业:特效师
存在感:☆☆☆☆☆ ~ ★★★★★
话语权:★☆☆☆☆
重要性:★★★★☆
提到特效,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肯定是科幻或玄幻类作品。
特效做得好,绝对是片方剧方搞宣传的一大利器;
特效做得烂,首先要被观众喷到自闭。
存在感十足,堪称业界脸 T。

最简单的就是擦威亚,修复不可抗力导致的穿帮:


如果事先没看过相关花絮,大概很难发现,《一出好戏》中的沉船竟然不是实景,而是 100% 特效制作。

顶多给演员擦个威亚啥的。

全部!



6000 栋房屋,超过 12000 棵树木 …… 都来自特效制作。

导演如影随形,时刻抽查,确保准确。

那么为啥有些最终成品是《流浪地球》,有些变成《幻城》呢?


说不定,人家赚到的只有五毛呢?

存在感:☆☆☆☆☆
话语权:★★☆☆☆
重要性:★★★★★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对大部分观众来说,看电影,主要还是 " 看 " 人物、剧情、画面。
声音方面,大多数人也只会注意演员台词功力如何,插曲是否好听。
那些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市场里嘈杂的人声,暴雨急急坠地的声音,似乎与场景浑然天成,从不会有人留意。

譬如《影》中,角色在泥水中奔跑的声音,就是拟音师穿着塑料袋踩出来的:

我们最终听到的血液声,其实是拟音师用刀捅穿模仿鱼鳔做的肺部:

但和我们常听的白噪音不同,《影》的雨声不只是单纯一段雨声素材,而是用全世界所有雨声素材进行混音。


给整场电影做完声效,声音指导也快被摧残出抑郁症了 ……

摄影师能根据一段音乐,设想出实际镜头该如何拍摄;
声音指导则是看到一个场景,在无声的世界中想象声音,最后选出五六种主要的,再实际操作。

据赵楠所说,过去的电影主要以同期声为主,录音师觉得哪里声音太杂不适合拍戏,剧组就要当场另换地方。
而如今所有声音都可以后期制作,再没人去听声音指导的话了。
并且,也鲜有人还会去关心,他们为电影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近几年来,美术和配音的存在感高了许多,院长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 B 站看下原片。

差距之一在于重视程度。
如赵楠所说,《罗马》为什么混音混得非常完美?
因为人家用了四个月。
而国产电影音效制作周期,最多不超过 20 天。

而中国只有一种声音指导。
分类后,人员专业性变得更强,加之薪资福利很好,人员在长期培养能变成人才,术业有专攻。
国内则是一个人干百种事,干活儿速度虽快,可要达到 " 精 " 的程度,难。

中国电影发展较美国实在差太多太多年。
从微缩模型到数字三维软件,美国的特效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的,理念自然更加完备。
而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至于阿丽塔的技术,就算拿给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这就是底蕴差异,非单纯人力财力能够弥补。

但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幕后制作人员的 "匠心"。
透过纪录片,你能轻易从受访者的口中感受到,这些幕后人员的工作是多么辛苦。
做音效的,每天关在混音棚里,一关一整月。
为了耳朵不受伤,回家看电视剧都要静音。



人们看电影都是冲演员,冲导演。看完电影各种被夸的,也多是演员和导演。
有多少人在意正片结束后,黑屏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呢?
观众不重视,行业内也不重视。
不好好取景而指望后期音效、特效,演员台词不过关只能仰赖配音演员,历史片不注重文化底蕴,只想赚快钱 ……
就像叶锦添老师所说,资本只想要收益,不在乎电影未来该怎么走。

不止是敬业,更是热爱。
热爱,推着曹郁在看过《末代皇帝》后,学着用摄影机进行拍摄。



目前《我在中国做电影》在 B 站有 45 万播放,实在算不上高。

愿影片结束后,我们是为那些名字,而不只是彩蛋而停留。
中国电影的未来少不了他们。
我将永远保持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