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安选的接班人 "。
已经是提到他的惯用称谓。
2013 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贾樟柯的《天注定》,蔡明亮的《郊游》金 ma 奖同台竞技。
结果摘得最佳影片的,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带来的一部处女作。
那年他只有 29 岁。
电影叫做《爸妈不在家》。
评审团主席李安说,这片没有人不喜欢。
现在他的新片来了。
看完后再次确定,金 ma 奖果然没有错爱——
《热带雨》

稳定承接了上一部《爸妈不在家》的细腻风格和多义性表达。
两部女主角都是马来西亚女演员杨雁雁,第一部的 " 儿子 " 许家乐长大了,扮演中年女教师心猿意马的 " 小情人 "。


导演陈哲艺想干嘛?
绝非哗众取宠的 " 禁忌 " 挑战,绝非创作安全区的惯性使然。
继承过来的,是前辈李安对于华人家庭饱含深情却又痛彻心扉的洞察与思考。
这场雨早就憋坏了,该下了。

英国皇家电影学院毕业,金 ma 电影学院成员,侯孝贤的学生,与戛纳系着力培养的新人类似,他是 " 天选之子 "。
十年短片实践经验,向大师学艺,一路高开高走。


事到如今,Sir 敢说,这是李安之后最会拍家庭的华语导演。
同样聚焦家庭矛盾,同样分解文化碰撞。
新作《热带雨》在陈哲艺 " 三部曲 " 中的地位。
可参考,《喜宴》之于李安的 " 父亲三部曲 "。

怎么讲?
不被祝福的禁忌之恋,就是对东方家庭文化、亲密关系的 " 矫枉过正 "。
那么,《热带雨》到底了犯了什么忌?
容 Sir 细说。
就像郎雄之于李安。
女演员杨雁雁就是陈哲艺创作、表达的 " 缪斯 "。
大街上貌不惊人的普通脸,但却能表现出 " 静水深流 "。
第一部,演家庭主妇时就是在妊娠期,斑点、疲态、臃肿都是自然的。

下面,请一定要注意。
这个人物每一种身份、标签里,都藏了一个 " 不 " 字。
不受器重。
在学校,学生不爱学,领导觉得中文课成绩不重要,可有可无。


家里,老公经常不在家,她一个人要照顾瘫痪中风的公公,甚至要负责给老人洗澡。

不育。
排卵期丈夫不配合,动辄喊累。
做试管婴儿,屡试屡败。
试了八年,依然颗粒无收。
一个无处不尴尬的 " 三不女性 "。
憋屈、苦闷的情绪从电影一开始就在酝酿。
像高气压的积雨云,阿玲知道,看片的观众也知道。
一定会爆发点什么。
热带雨。
猝不及防,滂沱而至。
打乱,颠倒,也将周身洗刷一新。

而雨。
最能概括电影里的环境氛围和人物心境:
在车上打排卵针,因为不想在家被公公看到,是女人的羞耻心;大夫通知她受精卵着床失败;目击丈夫出轨;家公去世 ……
无不伴随着飘风骤雨。



阿玲与雨的对应关系,再明显不过了。
事实上,电影中所有雨的场景都是人工造的。


唯一一场豪雨是她主动选择的,心里渴望的。
哪一场?
这很重要,但 Sir 绝不能剧透。
阿玲所有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个——
孩子。
电影中有非常狗血的剧情。
但导演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
而你看过之后,会觉得既合理,又隐藏着惊心动魄的裂痕。
比如,在家公的葬礼上。
丈夫不声不响,若无其事地把小三和她的孩子带来祭拜。


摊牌?叫板?暗示阿玲主动退出?
都不是。
因为他和两位妹妹几个在争论,该怎么分配亡父的财产。
他需要一个孩子,在家族里站稳脚跟。
没有孩子,意味着什么?
看结婚 8 年了的阿玲。
就在夫家毫无立足之地。
家公死的时候,窗外大雨瓢泼,她在地上擦地板,叫了好几声家公他都还没起来,她就已经知道完了。
蹲在地上大哭。

还因为她明白——
不再需要有人照顾家公,她就要被自动清除了。
导演一直用马来西亚时局新闻,暗示阿玲的家乡的状况。


还好你当初选择去新加坡工作
我一直叫他(弟弟)找个新加坡女孩


阿玲的身份到底是谁?
祖籍已经遥不可追。
在马来西亚,华人一脉被排斥也被裹挟。
融入新加坡社会是比较实际,能够晋升的方向。
办法就是三步走,嫁给新加坡男人,生下新加坡孩子,成为新加坡人的母亲。
她生不出,就始终有 " 阶层滑落 " 的危险,迟早还是被视为异乡人。
就像她的专业,仰仗的技艺——
中文。
竟然是可有可无的 " 鸡肋 "。
新加坡新一代年轻人的日常对话如下:


陈哲艺所描绘的家庭,是残缺而失能的。
在家庭中,你能看到身份的错位。
比如阿玲没有生育。
但她实际上已经是 " 母亲 ",她的 " 孩子 " 不是别人,就是家公。
吃喝拉撒,事无巨细。
给他做鸡蛋羹,喂他吃;甚至一些硬的食物,她都要放在自己嘴里咬碎,再喂给家公。


阿玲给家公擦完屁股之后,转身一看,家公就无疾而终。
后来,孤身一人的阿玲梦见了一个小女孩。
她看到小三带来的儿子,对丈夫说:
我一直以为你想要的是女孩。


对于老人来说,晚年残废,儿子不争气,把自己抛给媳妇。
无以报恩,洞察阿玲的心思,一个东方式魔幻的还原。
这是支线。
而最主要的 " 错位 " 来自于她和学生郭伟伦(许家乐 饰)。
刚开始会让观众误以为,她会在这个学生身上投射母爱。
很快就发现,都错了。
郭伟伦,早熟的 " 儿子 ",正处在荷尔蒙无处宣泄的年龄。
会撩头发,打扮自己,还会偷偷拍下阿玲若有所思的背影。

榴莲。
你看这对师生在课室里吃榴莲的镜头。

榴莲就是这对师生间的禁果。
大概也是年轻导演的 " 火力 ",与李安不太一样的是,陈哲艺还是实打实拍出了两人的激情戏。
这场发生在郭伟伦家中的戏,很直接,让人脸红。


多次开车。
阿玲送郭伟伦回家,主观视角都能看到车子进入伟伦家的楼下。


有一场 " 撞车 " 戏。

质疑是她 " 不行 " ——

别忘了,没有生育能力的,是丈夫。
而此时忍无可忍的阿玲很直接——

这个一直被边缘、被否定的,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失语的女性,为什么突然间觉得自己行了?
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电影中的禁忌。
车祸之后,阿玲避着伟伦,结果还是冤家路窄。
公车上,伟伦非要牵住她的手。
阿玲迫不得已,又不能被看见,就拿个文件夹盖住两人叠在一起的手。
文件夹上就写着——
" 礼义廉耻 "。

而恰恰是这规则,让从马来西亚农村来新加坡的阿玲喘不过气。
读书,为了阶层上升。
嫁人,为了立住脚跟。
生娃,为了巩固身份。
没有一样是阿玲自己能选的。
那么郭伟伦的出现,意味着生命本能被压抑后的呐喊、挣扎。
他也是新一代华人家庭的希望。
电影里他自述,有先见之明的父母让他好好学中文,是因为将来去中国内地做生意。
他身材健硕,酷爱习武,房间里贴着海报,有偶像李小龙、成龙,被华人之光辐射。


伟伦是重新注入她身体的青春和生命力。

更深一层的寓意,这是阿玲一代漂泊华人中年的梦想:独立自主。
注意一个细节,阿玲改学生的中文作文,有句话:" 多数新加坡人不愿意读这些重要的新闻。"
她把 " 新加坡人 ",改成了 " 年轻人 " ——这就是曾经的自己,现在的郭伟伦。

生前,这个老人的身份、背景其实早就暗示,有能让子女斗鸡眼争夺的财产,
他停在自己的时空里,看 60 年代的《大醉侠》和《侠女》。


但他还是接纳了。
伟伦去阿玲家做作业,不会写 " 帮 " 字。
家公居然动了(片中唯一一处能动的时候),他拖着轮椅到伟伦身边,用手指在他手臂上教他写字。


电影里难得的 " 合家欢 " 镜头是:老人、阿玲和少年。


榴莲第二次出现了,依然是 "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 的隐喻。
不被理解的华人家庭,在时局冲刷下努力维系内在的平衡与延续。
家公与伟伦互为倒装——
一个有老的文化,却不能行动;
一个体格倍棒,又在跌跌撞撞地寻找中华魂。
而阿玲,似乎就是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与纽带。
中国文化,华文传统,在新加坡这些地方,需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回自己的传人。
回到刚才一张图。

一个小电梯,就是一个新加坡的小缩影,只不过人与人之间,被一道不明匾额隔开。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移民国家来说,华文和其他文化,同样重要,也应该得到尊重。
用这种观点重新审视电影最后一幕。
阿玲在老家的房子里,看着天空的阳光笑了。

也知道了,如何在一个无根的社会里,锚定个体价值的坐标。
在一个家庭故事中,能提供如此多解读的空间。
穿过禁忌。
我们分明看到的是华语电影的未来之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比利林恩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