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批去年柏林电影节的入围作品陆续网盘上映。
其中有一部传记片虽然冷门,但却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完之后更是深感震撼,忍不住拿出来与你们分享——《琼斯先生》。

他是一名威尔士记者,在上世纪 30 年代曾只身深入苏联,在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中,发现了政府掩盖下乌克兰饥荒的内幕。
随后他遭到威胁、囚禁,堵上了事业前程和生命安全,但最终选择说出真相,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向世界揭露 1932-1933 年苏联大饥荒真相的记者。

虽然琼斯本人和那段饥荒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但影片的剧情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代入感。

但影片开场时,他就因为在各种场合直言不逊而遭到解雇。

琼斯没有利用这封信另谋高就,而是迅速办好了签证,打算以特约记者的身份进入苏联,完成手头的报道。

在离开英国前,琼斯给莫斯科的记者好友保罗打了个电话,约好到时候相见。
电话里,保罗告诉他自己发现了一个惊天猛料,可话还没说完,通话就被人掐断了。


这也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人物,他曾因对苏联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奖,在业内颇有影响力。

首先,他发现这里的记者全都处于被监视与禁足的状态,不仅不能离开莫斯科,还受到神秘跟踪。同僚之间的交流,几乎到了缄口不言的地步。


他们要么成为官方的喉舌,要么干脆放纵自我混日子,整日沉溺于纸醉金迷的享乐中。

在遭遇枪杀的当天,保罗原本正要去乌克兰调查他的那个 " 猛料 "。

他篡改了劳合 · 乔治写的推荐信,通过伪造文件获得了一份准入许可;
随后又在去乌克兰的火车上,设法摆脱同行官员,开启了一场自由调查之旅 ……

因为琼斯在乌克兰的所见所闻,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场 " 人间地狱写生 "。

当局不仅将全乌克兰的生产资料收归公有、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还禁止灾民向外流动,对外隐藏着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饿死、病死的事实。
刚下火车不久,琼斯就被几个野孩子抢走了包里的粮食。

比如没有食物的人们,吃树皮和泥土活着,老人静静地死在了床上,久久无人问津。

当他们看到一个大声啼哭的婴儿,身旁母亲已经去世时,便若无其事地将婴儿也一同扔进了尸堆。

可琼斯后来才知道,那些肉是他们从死去的哥哥身上剜下来的 ……

导演没有使用血腥的镜头或耸动的配乐,而是用一种极度冷静的方式呈现这些骇人听闻的人间惨状;用一个接一个的极端个例,勾画出大饥荒时期数百万人的生存状态。


一想到这些恐怖的事实一直被苏联政府死死隐瞒,他就感到无以复加的悲痛与愤怒。这终究使他重新燃起了斗志,决定好好完成调查,向全世界揭露罪恶的真相。

但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命丧他乡的时候,事情却忽然出现了一个转机——苏联同时扣押了 6 名英国工程师作为人质,要求琼斯回国后完成一份虚假报道。


而最终促使他拿定主意的,是他与乔治 · 奥威尔的一次偶遇。

片名 " 琼斯先生 ",其实也是个绝妙的双关——它既指向男主角加雷斯 · 琼斯,也指《动物农场》中农场的主人琼斯先生。


通过《动物农场》,奥威尔表达出这样一种思想:纵然革命都是以反专制开始,专制却并不会被革命打破,无论何时都应反对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
所以,在得知琼斯的处境后,他想了想,还是告诉琼斯:" 讲述真相才是你的责任,而那些后果不是。"

但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国际局势又要求英美与苏联共同应对崛起的纳粹威胁,琼斯的报道不受欢迎,他本人也被污蔑为疯子和造谣者,前程尽毁。


但事实上,本片虽然揭露了一段苦大仇深的苏联黑历史,重点却并未落在政治性批判。
真正讽刺的地方在于,琼斯在历经艰难、完成报道,并勇敢地选择了揭露真相后,却因这个真相与当局利益不符,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尽管事后,他因为隐瞒大饥荒事实招致了批评,但获得的普利策奖至今未被收回,《纽约时报》称之为是 " 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 " 的一个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