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
在厂长看来,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每次重刷,都能让人找回第一次看时的悸动,就是经典。
服化道会过时,但故事不会。
就拿前几天央视六公主重播《源代码》来说。
哪怕距离首映已过去近十年,它依然能在观众中间掀起热议,被送上豆瓣实时热门榜单!

超 58 万人打出 8.4 分,好于 94% 科幻片,好于 94% 悬疑片,名列豆瓣 top219。
有人曾评价它——
改变了对传统科幻类型片的定义。

比如它狂揽 1.2 亿美元的票房,前期投资却仅有 3200 万。
要知道,《寻龙夺宝》中制作一条 " 龙 " 就花费 1 亿,豆瓣 2.9 分的《上海堡垒》也 " 扔 " 了 3.2 亿。
大制作不如小制作,显然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那么它究竟牛在哪儿?又赢在哪儿?

片中的灾难场景,翻来覆去只有火车爆炸的场景。
而且,工作人员还自曝,其中的碎片、灰尘、火光还不是实拍,全是特效,单一的素材被反复剪辑,多次利用。
" 很多人以为我们一定拍摄了很多爆炸场面,殊不知,我们只是将这段镜头重复使用了 7 次。"

但与此同时,《源代码》也告诉世人,没钱照样可以玩儿科幻。
最重要的不是想出一套没有硬伤的科幻元素,而是讲一个好故事。
对此,厂长深有体会。
不知你发现了没,看完本片,相比震撼,我更多的是感动。
影片的主人公是柯尔特上尉。
他原本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结果再次睁开双眼,却坐在驶向芝加哥的火车上,而面前的女人,正对他说些什么。


直到面前女人喊他一声 " 肖恩 "。
哈?
他露出惊恐的表情,难道是在做梦?!
就在此时,柯尔特无意识的转头,看到了映在窗户上的自己。

是的,里面的他模样变了,这张脸是女人口中喊的肖恩。

男主这就死了?
当然没有。
只是待他再次睁开眼睛,他又来到了一个密闭狭小的空间。
面前显示屏里一个身穿军装的人,喊着他的名字,并要求他报告列车上发生的一切。

面前还是刚才的女人,说着相同的话,就连有人不小心将咖啡洒在他鞋子上,也再次发生。
直到爆炸声再次响起,他又回到密闭的舱室里。

原来那趟列车今早遭遇恐怖袭击,发生爆炸,列车上的人全部遇难,肖恩就是其中一位。
于是,为了避免恐怖分子预告的第二次袭击,有关部门提取了遇难者脑碎片中的记忆,并用此重建了爆炸发生之间的情节。
在人脑中有一段叫做源代码的记忆区间,可以保存大约 8 分钟的记忆片段。
他们把这段情节注入他的记忆中,好让他找出凶手。

对于故事的设定,很多网友将其戏称为一档重启、不带存档的真人游戏。
但重复,不代表枯燥。
相反,导演逐次省略、快进的方式,控制节奏。
打个比方,柯尔特第二次搞清楚了自己的任务,并找到藏在洗手间的炸弹。

这次没发现疑点,下一次,下下次接着找。

一次剪错了不要紧,直到成功为止。

剧情进展到这儿,算是部中规中矩的悬疑惊悚片,谜底看似已经被层层揭开。
但实际上,影片最精彩的还在后头,也就是最后的三分之一,那才是最值得细品的地方。

在完成任务后,他主动要求留在这个平行世界里,选择拯救列车,和他爱上的对面女人相守在一起。

至今,厂长都记得那浪漫的一幕——
在新的循环里,8 分钟即将结束,时间定格,男女主人公深情拥吻。

然而,这被疯狂吐槽的结局,厂长却想狂赞。
因为吻过之后,静止变为动态,生命没有结束,那才是全片的高光时刻、故事的精华。

就像工作人员说的,它不是用来改变过去的,它能创造未来,衍生出一个新的平行世界。
这点从男主每次进入源代码世界,都会遇到些许不同的情节就能看出——
第一次,有人不小心把咖啡滴到他鞋上,坐在对面的女生没帮他擦。
第二次,咖啡再次洒落后,女生却拿出纸,帮他擦干净。

在时间暂停的那一刻,是美好且奇妙的。
当时车厢里除男主外,所有人都不知道危险即将来临。
但无论是急躁、不安的商人;
还是想着学业的毕业生;
还是愤世嫉俗的喜剧演员。
在那一刻,镜头扫过去,因为其中一个人讲的笑话,他们全都笑得很开心。

正如片中那句台词说的——
如果只有一分钟不到的生命,我会让每秒都过的有意义。
无疑,世界是残酷的。
但我们的生活应该像这最后一分钟一样,那么开心、简单、和谐、幸福。
享受当下,喜欢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