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是最温暖的颜色。
相信你跟 Sir 一样,对这份色彩的牵挂深入骨髓。
快了,接近它,拥抱它。
以及打开它。
《蔚蓝之境》

央视出品,中国制造。
历时四年。
不逊色 BBC 的气势和拍摄效果:
国内首次,规模最大,内容最全。
拍的就是我们家门口的,中国近海。
近在咫尺,须臾之间。

对于爱好美食的中国人来说,舌尖比腿脚更心急去感受。
" 海边 " 这个词几乎约等于海鲜。
所以一种沙滩上极其常见的小动物——沙蟹,最开始映入我们眼帘。
身长不足 2 厘米,每秒却可以跑 1.6 米的沙蟹。
又小又难抓。
一旦做成沙蟹汁,就成了馋人的下饭佐料。

它们还挺浪漫。
海南,文昌。
又小又难抓的平掌沙蟹,明明不能下水,却跟来海边度假的人一样,一个个的非要追着退潮的海水玩。

是沙滩上没有感情的杀手。
西沙群岛。
退潮之后,沙滩上冒出来的不光是出来觅食的沙蟹,还有上万只破壳而出的小海龟。
这是中国最主要的海龟繁殖地。
这群小家伙从破壳到钻出沙面,需要努力爬上 70 多个小时;
但从钻出沙面到奔向大海,只要几分钟。
而恰恰就在这几分钟之内,只有婴儿拳头大小的小海龟,就面临着一生中第一个坎——饥肠辘辘的沙蟹。

就算拼了命搏斗着挣脱,终于尝到了第一口海水的味道。
还可能被浪潮卷回来,继续回到生死的战斗之中。
还好,这一只跑掉了。
但是和它一样,成功下海,再活着回来产卵的,极少极少。


东海,崇明岛沿岸,芦苇丛深处。
由于极其珍稀,被咱们称为 " 鸟界大熊猫 " 的震旦鸦雀,刚孵出一窝小鸟。

不光因为咱们对湿地的开发,使得芦苇丛越来越少。
你看看它的鸟窝,明明要住好几只幼鸟,却晃晃悠悠地搭在几根芦苇之间,玩的就是心跳。

所有雏鸟尽数掉落,只剩最后一颗鸟蛋幸存在摇摇欲坠的窝中。
地上的雏鸟,这下都成了抱卵雌蟹免费的美食。
而窝中刚刚孵化,仅剩的那一只,馋得螃蟹们施展开飞檐走壁的技巧,纷纷往上爬。
幸好,鸟妈妈及时赶回,才避免了一场灭门惨案。


常出现在饭桌上的饕餮美食,下了桌,本有自己的江湖。
它们可不是为了人类的食欲、胃口而生。
我们和自然之间的沟通," 可食用 " 是最佳方式。
而自然之间," 可食用 " 也是击鼓传花式的链条。
蓝之下,也有冷冽的沧桑感。

食色性也。
中国近海,从味觉出发,下一站就是视觉。
多少奇观,悉数登台。
先看一个冰面上的棉花糖——斑海豹宝宝。

位于全球最低结冰纬度。
什么意思?
就是冰面比较脆弱,圆滚滚的斑海豹妈妈一不留神,就能在宝宝面前表演 " 消失 "。

没办法,慈母多败儿。
在一个月内,海豹宝宝就得褪毛、断奶、下水,开始独立生活。
就算这胖乎乎的屁股再可爱。
妈妈都只能再狠一点。

辽宁大连。
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生物——沙蚕。
要不是这部片,Sir 永远想象不到这软趴趴的虫子一样的身体,交媾起来有多美。
月圆之夜,响应着潮汐神秘的指令。
雄性和雌性沙蚕交相舞动,纷纷释放出占据身体全部的精子和卵子。
旋转着,就像是聚光灯下的舞者一般。
绚烂然后死去。
短短几十分钟,就像是不起眼的一生中难得的高光。


四月下旬,同样也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
一年一度,珊瑚礁开始产卵。
不同种类,形状各异的珊瑚礁在同一时刻做出同一动作——用力把受精卵挤出体外。
噗,噗,噗 ......
数以亿计的受精卵随海水漂流,引来补充蛋白质的朋友们,一同构成神仙般的画面。



可是一年只长一厘米的它们,却在过去三十年中,非自然地大面积死亡。
逃过了舌尖,却逃不过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死亡,成为人类最残忍的 " 景象 ",被制造,也被记录在案。
审美的美,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
近海之处,上演的就是交织生死、挥洒悲欢的物种传奇。

就作品本身而言,《蔚蓝之境》六集六个主题,略显散乱。
但较之国外纪录片的翻译配音,家门口的 " 蓝 " 多的是家乡味,土味和人味。
不光是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沿着中国的近海,就逮着咱们家门口拍,一个个地名让人熟悉且亲切。
更是不经意间露出的口吻和视角,意外发现,让人会心一笑。
就看一个画面。
黄海北部,当天上的黑尾鸥和水里的黄条鰤一起围攻小鱼时, 配音说的是,海面闹腾得像开水一样。
不是把 " 多喝热水 " 当口头禅的我们,谁还能有如此共鸣。

往小了看,中国南海,有正在破卵而出的法螺幼体。
往大了看,广东大亚湾,有迁徙中,不小心落单搁浅的抹香鲸。


还有地底,在广东的海陆相接地带,视力不好的鼩鼱,竟然可以斗得过舟山眼镜蛇。


是推着沉重的机器,在滩涂中行走四五公里的团队。





就是因为,只有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人类的思考少的是小聪明,多的是敬畏。
蓝,也是无限接近欲望透明的颜色。

编辑助理:海德薇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