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能拍到第三季的实属少见。
拍到第三季,还能留下一批忠实粉丝的,更是罕见。
还想继续创造奇迹?
难上加难。
Sir 还是那句话——
把情怀当成续命仙丹,总有走火入魔的一天。
《无心法师 3》

2015 年第一季播出,堪称网剧界一股清流。
短小的篇幅,大开的脑洞,让人舒适的制作和画面,收获一批忠实粉丝。
2017 年第二季,滑到 6.1。
不要紧。
第三季刚播出,播放量还是硬冲上亿。
但质量呢?
如今勉强升到 6.9。
远谈不上 " 回春 "。
这几乎是所有国产季播剧的下场——
在期待中消耗情怀,最后不了了之。
内因有,外因也有。
Sir 今天就要给这天生孱弱的国产季播剧 " 号脉 "。


国产季播剧谜之爱" 抄作业 "。
一部火了,好。
分析套路,回炉重造,企图按照一套成功标准进行流水线作业。
《无心法师》称得上 " 先行者 "。
2015 年,正是国产网剧的 " 军阀时代 "。
为了快速抢占风口,大批粗制滥造作品占领各平台。
它没有效仿。
率先引入灵异题材,部分场面达到心惊肉跳的水准。

最后,当然就是一众面目清新,虽生涩但用心的年轻演员,在 " 颜值 " 大行其道之前已经将赏心悦目暗度陈仓。

卧槽,给力!

期望转头就落空。
第二季面世,全面坍塌——
傻白甜的女主,不堪推敲的剧情,白瞎了特效与演员的投入。


观众的期待值早已被耗损,难以如 " 第一次 " 这般包容。
它到底拍得怎么样呢?
对粉丝来说,它不差。
设定上依然延续——
无心法师,不老不死,不生不灭。
每百年,都会失忆一次。
定时重启。

故事上,有不小升级。
相比于一二季的民国故事。
第三部,直接放飞。
脱离原著,以前传之名将故事搬到了千年前的大唐年间——
这时的无心,明显更加逗逼。
比如,毫不掩饰地秀自己浓密的短发。



他一不图名,二不为利。
也没有什么匡扶正义的想法。
唯一的目的,其实是找死,找一个能杀死自己的妖怪。

并不是他法力有多高。
而是他超强的自愈能力。
第一季里,砍掉脑袋,长回来。
第二季里,炸掉半个身子,长回来。
甚至只剩下一只手,都能无性繁殖重新长回来。
能力与性格,使得他类似捉妖界的 " 小贱贱 "。

每次当心都被捅穿后,依然能泰然自若。
连妖怪都傻了。

这一季的无心法师,终于用上了法术。

三重加持的无心,终于让粉丝看到期待已久的完全体。
不但技能 " 贱 ",连性情也摆脱出第一季本来被不少观众唏嘘的 " 宿命感 "。
开始 " 贱兮兮 " 地撩妹:
摸胸 + 偷桃。


被偷袭的对象,安能辨我是雌雄。
饰演人气角色岳绮罗的陈瑶,在第三季里同时饰演女主和男二。

青鸾和玄鹄。
根据片花和预告,第三季,可能会揭开岳绮罗和无心世代纠缠的缘由。
可以说,《无心法师 3》是一次对整个系列元素的继承和升级。
故事架构够时髦。
无心更厉害。
爱情撒糖更甜蜜。
剧情更逗逼。
创作团队明摆着想 " 宠粉 ",
你喜欢吗?你一定喜欢的?
想看都有都有。
但。
这样真的好吗?

Sir 表明态度:
并不是。
爱情里撒糖的甜味儿。
轻松愉快的打怪故事线。
近乎无敌的人设。
随便列一下当下最火的网剧。


全是喜剧,全是无脑喜剧,全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无脑喜剧。
Sir 已经说过很多次:
喜剧的对立面并不一定是苦难。
还可以是深刻、诗意甚至纯粹的技艺展示。
但当后者都被抛掉时,这种甜齁、软瘫的喜剧,就会成为留不住的 " 短命 "。
《无心法师 3》不是没有努力与挣扎,希望能留住老粉,吸引新粉。
但它努力的第一个姿势就错了——
躺平。
任由套路改装,流量冲刷。

故事真正打动人的,是什么?
孤独感。
一个从未被写透,却总能适时引发共鸣的底层情感。
原著中说:
无心法师,不生不灭,不老不死。
他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更不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
剧版里还加上了,每百年会沉睡一次,然后失忆。

他是个没有过去的人。
他是一个在不断寻找自我的人。
所以每一世的故事,都是相遇,相爱,失去的轮回。
每一世的重来,是又一个无间地狱的开始。
这是《无心法师》的悲剧内核。
正如第一季的结尾:

边缘化的爱情;
被束缚的命运。
共同构成《无心法师》的故事模板。
就像第一部最让人心心念念的角色,月牙。

一腔爱意最终变成无奈的所托非人。
而网友们喜爱的 " 嫌弃夫妇 ",岳绮罗和张显宗。
尽管是反派,但两人之间的情谊,也在那一句 " 张显宗,我牙疼 ……",让观众泪目。

因孤独而生,因孤独而奔,又因孤独而离散。
灵异包装下面,实则是很多都市男女的心路历程。
《无心法师》曾经触及到了岸边,但到了第三部就随波逐流了。
态度轻佻。
撒糖,恋爱,捉妖,设定都无所谓。
甚至连破案,无心都能直接开挂,看到凶手。

或许编剧意识到需要给挑剔的观众满足感,于是在破案中掺杂了一些话题私货。
第一个案子,明面上是科举士子间争强好胜的悲剧,内在是讽刺权贵当道,寒门子弟无路。
第二个案子,有一个编剧对演艺行当的吐槽。

但是,这些所谓的 " 表达 " 是无效的。
一方面因为 " 大盘 " 的风格被写死,轻佻宠溺,显得突兀。
另一方面在于 " 散 ",东一下西一下,并没有被清晰的主题所统领。
第一部无论怎么捉妖打鬼,都能看出来,无心法师的设定实则在说:
孤独时,你看世界更加透明。
第三部,无心不需要孤独,高冷变逗逼。
好作品就真的躺平,成为一个庞大创作流水线上势必被淹没的零件。
太可惜了。

影视圈的怪现象:
总结失败的原因比成功要 " 容易 " 太多。
当年《无心法师》" 出位 " 了,我们认为是黑马,是幸运。
《白夜追凶》赢了口碑。
《长安十二时辰》爆了、《庆余年》爆了。
……
事后复盘,我们试图多找出一些原因来分析、总结。
IP 原著故事的粉丝基础、导演的电影化处理、演员放下光环好好演戏等等。
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要回答,某部国产季播剧为什么不行?
这些年,Sir 就看到不少甩锅接力。
比如,怪演员贵了
比如《无心法师》第一季里的男配张显宗的扮演者张若昀。



于是质量大幅下跌。
这是演员过河抽板,忘恩负义?
初看很有道理。
因为我们看到美剧长寿作品,演员几乎陪伴长大。

但恕 Sir 直言,这种认知只盯住了美剧的金字塔尖。
演员卡司改弦更张、作品被腰斩或 " 流产 ",在全球都是日常现象。
重点并不在于谁还演不演,而是在于,后续的生产对于真正有心的演员等专业人士来说,是否值得投入。
张若昀为何愿意为《庆余年》签下五年合同?
因为这个角色的 " 长势 " 是可以被期待的。

王传君已经摆明态度与《爱情公寓》泾渭分明,就是清醒的选择。
类似的 " 甩锅 " 还有:
审查越来越严了,平台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观众低龄化了等等。
不赘述。
每一样的确在产生真实的影响。
但这些影响真的足以成为借口吗?
审查再严,去年不也有了《长安十二时辰》。
历经数次修改,端出来的作品还是让人很服气。
哪怕续集遥遥无期,客观所限,但这一部已经成为行业标杆,从一碗水盆羊肉,一个火晶柿子开始。



实际全是远离初心的浮躁,缺乏对于专业精神的敬畏。
评价作品最根本的路径,就是回到创作上去。
说到底,为什么中国季播剧难长久?
在 Sir 看,大多数创作者都搞错了一个问题。
——情怀从哪来。
我们怀念的,是某一个角色,某一段情节,甚至某一个故事吗?
不是吧。
我们怀念的,是通过角色、情节、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的。
无知无畏,忠于作品的纯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