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界,有句话说得好:" 美国电影是商品,欧洲电影是艺术品。"
虽然奥斯卡的知名度更胜一筹,票房吸金能力也更强,但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往往能给影迷带来更超前、更有深度的作品。

虽然整篇写满了讽刺,不过我们依然有幸能窥见其真容——
《 方形 》
戛纳金棕榈奖最佳影片

方形之中是关爱与信任的圣所,在它的界限之内,我们共享平等与义务。


然而,他并不能真正接受自己推崇的理念。
路边有流浪汉在乞求帮助,他视若无睹;


这个骗局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外力让男主被迫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这其实是电影里第一个被人为构造的「方形」,顺着这一条线索,男主将在这一系列连锁事件中,拉扯难耐。

其实,这是一名行为艺术家,正在美术馆晚宴上表演。
这个 " 野人 " 会因为不同人的反应,给出不同回应。

但即使焦躁难耐,但在座的宾客也要忍受下去,因为这是 " 艺术 "。

他开始打掉宾客的眼镜、跳上餐桌,把餐巾扔到了克里斯蒂安头上,甚至还一把将女宾扯到地上,欲做些不可描述的事 …

因为这是 " 艺术 ",如果你出面阻止,那便是亵渎,就代表你愚昧。

克里斯蒂安手机被偷之后,用电脑定位到了小偷所住的居民楼,但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间,于是他挨家挨户发了一封要求小偷交出赃物的 " 威胁信 "。



但我们这位艺术馆馆长,在面对失控的 " 野人 " 艺术家时能表现出无限耐心,却在面对这个被自己伤害的小孩时荡然无存,甚至还失手将孩子推下了楼梯 …

纵观整部电影,你会发现许多人都和克里斯蒂安是同一类人。

主持人在台上要时刻注意形象,台下即便有人说脏话也不好意思制止;
宴会上的宾客无疑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人对 " 猩猩 " 动手的时候,自己也不好意思对 " 猩猩 " 动手。
当大家都动手的时候,又变得不好意思不动手,于是跟着大家一起打 " 猩猩 "。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说大实话的人,指着每个人的一些缺点骂;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一种被戳中痛处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