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写科幻片了,上一次正经八百地跟大家聊科幻片,还是去年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
那是一部走内心戏的软科幻,通过男主的星际之旅,深入探索孤独无际的人类内心。

其探讨的内容与《星际探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主题深度和思想广度上都更加令人震撼,说是人类未来的史诗预言都不为过——《安尼亚拉号》。

《安尼亚拉号》虽是来自北欧的冷门科幻,但它的来头一点也不小。
影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小说家哈里 · 马丁逊获奖的同名小说改编。
原著小说用诗歌写成,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获得诺奖的诗性科幻小说,被誉为 " 太空版的《浮士德》"。

光是这部传奇的原作,就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而这部电影也拍得非常诗意,片中不仅有科幻、邪教、心理、惊悚等多种元素,还有一场大尺度戏码。
故事开场,人们搭载太空电梯来到安尼亚拉号飞船上,准备启程来一场火星之旅。

安尼亚拉号从外部看,是一个矩形方舟,但内部则像一个超大型的商场,可容纳十几万人。
里面有纯天然的空气、食物、饮用水等一整套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系统,每一层楼也有不同的职能,超市、泳池、客房等等。
一切都说明,这已经是一个对太空旅行习以为常的时代。



女主的工作,就是利用一个与她同名的脑电波影像系统 MIMA,来缓解人们的情绪、治疗心理疾病。

比如女主喜欢大自然,所以她也常常用 MIMA 让自己去到青山绿水的河边漫步,放松心情。

而善解人意的 MIMA,成为了她唯一的伙伴。

这意味着,不仅火星之旅泡汤,而且也无法返回地球,人们将不得不随飞船一起在太空里流浪。

但船长又带来一个好消息,他说只要飞船经过一个天体附近,就能利用引力让飞船返回地球航道 …… 理想估计,需要等待两年时间。

船长的话并没有多大安慰效果,但仍给了许多人回到地球的希望。
在接受事实后,人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就这样,来找女主治疗的人渐渐变多了,女主也变得忙碌起来。

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女主也渐渐开朗起来。
一天,她高高兴兴地回到房间,却从室友那儿得知,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把女主吓到快要窒息,她抱起酒瓶喝得烂醉如泥,跑到 MIMA 厅去 " 做梦 " 呼吸 " 新鲜空气 "。

女主发现,有些人还在跳舞狂欢,仿佛醉生梦死、浑然不觉。
而有些人则出现了反常情况,他们在被 MIMA 治疗的过程中抽搐不止。
女主用仪器提取他们的梦境,发现他们梦到的全是战火、死亡等恐怖景象,许多人因此精神崩溃。

可没想到,人们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已经让 MIMA 系统不堪重负,崩溃自爆了。

等到两年过后,女主出狱,她发现飞船上的人们已经活得像行尸走肉,人人自危。

她们很快就走到一起成为恋人,度过了一段属于两个人的美好时光。

此时,以船长为代表的统治者,实行高压统治;下面的乘客又组成各式各样的邪教小团体。
他们有的不吃不喝,禁食祷告;



无奈之下,女主和伊莎盖尔被迫参加到邪教仪式中,和所有人一起,脸上涂抹上油彩,跳舞狂欢,进行不可描述的大型群交 ……

而飞船上的人大多也像她一样,已经完全失去希望,在宗教狂热之后就变得精神麻木,只能慢慢走向灭亡。

在失去人造光源后,他们的眼睛已经退化,变成了盲人。

毫无生机的安尼亚拉号,此时仍孤零零地飘荡在距离地球 587 光年的天琴座。
画面中的飞船已经很难看清,在巨大恒星照耀下,犹如沧海一粟。

这是创作者对人类宿命的一种悲观预言。
当地球资源枯竭后,坐以待毙和飞向宇宙,是留给人类的唯二选择,前者生存机会渺茫,后者则将面临浩瀚宇宙的未知风险。
本片就是以一艘飞船的生命历程,预演了人类星际旅途的一种可能。

在脱离地球母星、进入茫茫太空后,人类在身体、心理、精神、情绪、认知等各方面经历的剧变,都极易导致人的崩溃。

在极端环境中,人的精神会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一旦失去这种精神支撑,没有了生存的希望和求生意志,人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都会慢慢退化,文明也很快便会随之倒退。

压抑与绝望贯穿始终,巨大的飞船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也是宇宙蔑视人类的明证——
在宇宙维度的无垠深空里,飞船就像一具滑向黑暗的棺材,渺小、孤寂、冰冷 ……

影片的最后,飞船从天琴座的 " 超级地球 " 开普勒 -62e 旁边幽幽略过,一个死寂的人造飞船,与一个不知是否有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擦肩而过。
这样的情景,不得不说令人无比震撼。

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但愿我们还能亡羊补牢,保护好它,不用走到被这位滋养了万物的母亲所抛弃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