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房事有多难,孙俪和你说了

孙俪的新剧《安家》。

开播以来,每晚更新后剧情必上热搜。

即使你没看过完整的一集,但绝对在微博热搜、朋友圈、抖音上看到过关于这部剧的剧情。

关键词:气人

是能气到乳腺增生,七窍生烟的气。

其实,扒叔前几天在刚播出时聊过,没看的可以点进来看看:翻拍必死,这次孙俪也翻车了 ?

作为一部翻拍的职场剧,它难脱国产剧通病。

但看过几集之后后台留言却纷纷倒戈,追这剧追到停不下来。

原因就在于贴近现实,接地气。

故事几乎都有现实原型,每一个都能引发观众的激动讨论,真实到细思极恐,越看越气越气越想看。

好事?

扒叔不敢说。

只能说《安家》的出现,正好戳中了当代中国人的心头肉。

01

关于买房

中国人老话常讲," 安家立业 "。

片如其名,《安家》聚焦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头等大事。

——买房

不单是亲家见面时丈母娘的催促,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传统的中国文明对于土地、房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而在古代,有一亩三分地和小宅院,风调雨顺就能下半生衣食无忧。

就现代社会而言,最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有房才能有家。

往近了说,买房才能结婚生子走入人生稳步阶段。

往远了说,买房就是为未来攒下衣食无忧的产业。

而说到 " 房子 ",必得再提起十年前的那部热门剧《蜗居》

这部以 " 房奴 " 话题为主线的电视剧,将一切的狗血现实故事用一套房子串联起来了——

姐妹两人想在大城市买房扎根,有一致命问题:没钱。

已婚的姐姐拼苦奋斗,为钱弄得一身的烦恼,还差点和姐夫离婚。未婚的妹妹既是帮姐姐又是想走捷径,去向高官借钱,于是抛下了深爱自己的男友,转投已婚高官怀抱。

对于当时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的 70、80 后来说,《蜗居》简直就是他们身边真实生活的报告。

由买房引出的房奴,小三,二奶,腐败事件,这些都是最直白的现实中存在的通病,

而编剧六六更是通过《蜗居》,用寥寥数语指出了生活中的鲜血淋淋:

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 1 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至今,十一年光景。

房价飞涨,买房政策也是一变再变。

所以,还是关于 " 房 " 的故事,但《安家》显然与《蜗居》大不一样。

比起当年那批 70、80 后更多只能靠自己摸爬滚打的打拼在大城市,现在更多的 90 后以及父母早有了新的难题。

买不起房难。

买得起房子更难。

给孩子买房是交首付还是全款?结婚买房房本上写谁的名字?买房是大半辈子的事,面对房贷是买贵的还是便宜的?

中国人对房子的纠结远不止于此。

《安家》利用了一个极为聪明的点。

将重点放于 " 房子 " 之上,以房产中介为突破口,讲述买房人的众生相。

它更符合当下,也更为残酷。

02

关于房事

房子,婚姻家庭的现实买卖。

之所以热搜上有那么多气人的故事,其原因就在于,金钱又遇上了人性。

别说影视作品过于虚假。

《安家》在拍摄前,编剧六六就做了大量真实的采访,在她看来,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创作,采访比写作本身要重要得多。

所以," 你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

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旦与利益搭边,母女仇深,婚姻堪忧,人性告急。

而影视剧最擅长的就是将现实中的故事戏剧化重现,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情冷暖的故事,露出的是最细思极恐的真实。

以《安家》这部剧为例。

剧中的几件 " 房事 ",尺度不大,但都相当生猛。

# 博士买不起房 #

以上海打拼的高知分子为蓝本,真实重现了大城市的现实。

海清饰演的宫蓓蓓是知名妇产科医生,先生是工程师。

看上去两人的工作体面让人艳羡,实际上家里二老一小,老二还在肚子里未出世,一家五口人就这样 " 蜗居 " 在一室一厅的老房子里,给学生改个论文都要坐在马桶上办公。

俩博士生毕业七八年,生活过得却是如此困窘。

用剧中的话来说就是:" 我觉得我们俩挺可怜的,俩博士毕业,在这个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连一套像样的两居室都买不起 ……"

说起来是挺可笑的,博士生都买不起房,那也没人买得起房了。

但,这也的确是事实。

就连优秀到如此的朝阳医院的陶勇医生在出事时都是租房住。

而故事的真实原型也是个妇科医生,怀孕的时候就在卫生间马桶上写论文,用肚子当桌,她能笑着说,可我们却笑不出来。

的确,生活奢靡住着洋房的高知现实中有。

但每天挺着大肚子,回到家窝在小房子里都觉得喘不上气的生活也是现实。

# 房产证上是否该加儿媳妇的名字 #

中国家庭最敏感的话题,老一辈人努力大半辈子为儿女攒钱买的房,面对一分钱没拿的儿媳,房产证上加不加她的名字。

剧中,包子铺老严夫妇卖了几十年包子,租住在几平方的小破屋,终于攒下几百万给儿子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可在签约买房的时候,儿子忽然说要加上媳妇的名字。

全场屏息,一直犹豫不决的老两口面对儿子的步步紧逼,又听到儿媳怀孕的消息,就把房产证上加了儿媳的名字。

果不其然。

老两口满心欢喜带着全部家当投奔儿子,想搬去照顾即将出生的孙子,可是家门还没进,就看到亲家母已经住进去了。

儿媳妇转身回屋爱搭不理,儿子满脸无奈也只是撂下一句:" 你们先回去吧 "。

老两口心中全是委屈:" 咱们辛辛苦苦一辈子买的房,落不着住,亲家一分钱没出,还住进去了 ……"

你被气到牙根痒痒,老严夫妇为什么有这样的儿子?

而现实中的故事,更 " 极致 " 到无法想象!

# 住在洋房里的老赖亲戚 #

剧中上海龚家花园的老赖故事,真是气到人神共愤。

" 鸠占鹊巢 " 的老人家,多年前生活贫苦,住着远方亲戚好心施舍让其免费借住的房子,如今早已搬离出去,生活上也过得去,却在别人卖房子的时候狮子大张口讹上一笔巨款。

而就在这集剧播出当晚,故事的原型发微博说:家里的故事,被《安家》作为素材上了电视。

事实是,对方老太太远远没有电视里那么好说话。

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恬不知耻的真实人性远不是剧拍得出来的。

中国人在 " 房事 " 上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为多买一套房假离婚真出轨的夫妻;

迷信风水听信所谓的大师而购买凶宅的有钱人;

图便宜找野鸡中介手续不全拿不到房子的买房客户;

……

每个事件,都能激发社会的话题讨论。

而《安家》就像是撕开了一个口子,不断往外撕扯,发现现实要比电视剧演出来的更残酷。

房子,成了现实中人性丑态的爆发点。

房事,不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多了一份百感交集。

03

关于现实

扒叔以为。

作为一部职场剧,《安家》显然不够优秀,它所暴露出的缺点不是一星半点。

但,它仍能在社会上话题讨论度第一,无非就是触碰到了两点:

1、现代社会的痛点。

2、人性深处的共鸣。

前者强调的是戏剧化的狗血糟心事,后者就是人性对于不公不平的气愤心态。

而这些,都是我们身临其境的现实。

《安家》就像是社会现象的大锅烩,因 " 房事 " 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十悲九喜。

比如,房似锦的原生家庭。

和樊胜美如出一辙,同样是在上海的大城市打拼,家里人将女儿当作提款机,日常要钱。

只不过这里更是夸张,张口就是一百万。

而到最后,又落到了 " 房事 " 上。

要给弟弟买房,让姐姐来还房贷。

其中最讽刺的一幕,是妈妈在门外撒泼要钱,在家里的弟弟给房似锦打了个电话。

弟弟是房似锦在这个原生家庭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亲情。

可这电话,打得却是里应外合,步步为谋。

弟弟张口就先站在姐姐一边,指责妈妈不对,而后又说自己谈恋爱了,就是什么东西都贵没钱,从头至尾没说过一句让姐姐还房贷,却是不断的哭穷。

最后结局显而易见,姐姐的妥协才能让这闹剧收场。

弟弟不爱姐姐吗?

爱,但他更爱能充当提款机的姐姐。

轻而易举装装委屈就得来的利益,为什么选择不。

电视剧里,将社会现象暴露的淋漓尽致。

而现实生活中,更过分的情节却没有办法搬上屏幕。

买房太难了。

当代国人说不出口的痛。

《安家》中极为全面的讲述了这所有的 " 买房难 " 的前因后果,引发的无数困扰,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的社会现实。

剧中看似都通过房产中介解决了困扰,但这遗留的问题仍然还在。

半生积蓄给儿买房却住不上的老严夫妇,换了处租房继续卖包子;强盗霸占老洋房的亲戚被赶了出去;房似锦一次又一次向家人妥协 ……

现实太惨了。

每个故事都埋下了一个点,因为现实永远不知道会再发生怎样的难题。

很多人都去深挖《安家》中的故事原型,企图寻找到证据证明现实没有那么残忍,可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

买房,中国人最难说清楚的事。

但对于这现实故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点。

买房的最终目的,是想有个家的归属感。

现实扎心,但也有暖心。

不然你以为买房那么难,为什么还有人即使背负巨债,即使节衣缩食,还是将买一套房子视为人生目标。

因为他们知道——

生活无非就是安家立命。

这过程有辛酸,纠结。

而更多的还有苦尽甘来的幸福,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