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燃烧女子的肖像》,让不少人记住了演员诺米 · 梅兰特。
在片中,她饰演了一名才华洋溢的女画家,在给富家小姐完成肖像画的过程中,与之萌生了禁忌而又热烈的爱情。

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她的另一部新片。
影片同《燃烧女子的肖像》一样古典精致,片中的爱意也同样汹涌如火——《珍品》。

她是一位导师的女儿,爸爸的两名学生皮埃尔和亨利,都疯狂地爱上了她。

由于导师欠下债务,亨利就此向导师提亲,而为了让爸爸可以还债,女主只能顺理成章地同意这门亲事。

因为在他看来,爱就是感官上的满足,他从来没有考虑过结婚的事。


没过多久,她就上门与皮埃尔做起了爱做的事,并迅速确定了情人关系。


他们可以借助报纸上的广告来传递爱意,可以看着照片写下令人羞耻的字句,甚至当着亨利的面,都忍不住找机会调情一番。

先是在一个趴体上,他察觉出女主看到皮埃尔与女模特一起出现时,过于敏感的反应;



女主则一有时间就往皮埃尔那跑,继续着出轨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女主发现皮埃尔在和另一个女模特鬼混。
她决定登门拜访,亲自会一会这个情敌。
结果没想到,女主一进屋,整个画风就变了——两人聊着聊着不由自主地为爱鼓起掌来,女模特就这样被女主搞定。

当得知皮埃尔为了女模特的事困扰时,他建议皮埃尔到阿尔及利亚去平复一下心情。

对于女主失去情人后整日的郁郁寡欢,亨利完全束手无策。

亨利也只能尽力讨好女主,给宝宝起的名字都是皮埃尔。

但偏偏有一天,夫妻俩在带着宝宝闲逛时,偶遇了回国的皮埃尔。

而亨利,为了友谊和体面,也为了对女主的爱,只能继续心甘情愿地当着绿帽奴。

女主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令人三观震碎的点子:她希望皮埃尔娶了妹妹,为此还特意给两人制造了滚床单的机会。


而这番匪夷所思的说辞,还真的打动了一直不想结婚的皮埃尔,使他从此拥有了齐人之福的生活,并拍摄出了更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尽管没能得到女主的爱,但能维持着婚姻关系对他而言也已是一种幸福。


如果从主流的两性道德来看,影片不外乎讲述了一个令人三观尽毁的离奇故事,其狗血程度恐怕只有一些泰剧能够一较高低。

这两人都是 19 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真实生活,更加让人大跌眼镜。

她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除了片中所聚焦的皮埃尔和亨利以外,还有很多情人。


而相比现实,电影算是做了一定的简化处理,抛弃道德审查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导演将重点放在了对三人情爱观的解读。

为此,世俗的伦理与界限都不能成为阻碍,即便与人分享爱人也不是问题。

他就像集邮一样流连于美好的肉体之间,从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他们都愿意听从于本能的召唤,在追随情与欲的道路上无视一切。

而相比之下,亨利的爱情观却迥然不同,他选择背负更多的枷锁和顾及。

亨利得知这事后,立马告诫玛丽不要再去;可皮埃尔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然而,即便知道玛丽爱的不是自己,亨利也舍不得同她分开;即便知道皮埃尔绿了自己,他也不愿摊牌。
片中最能够体现亨利之爱的,是这样一幕——
在一墙之隔的两端,一边是与皮埃尔为爱鼓掌的女主,一边是贴墙倾听、眼眶湿润,选择接受这一切的亨利。

作为旁观者,你可以说这种爱过于卑微,但它同样也是爱情的一种形态。

它高度还原了 19 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人物面貌,构图、摄影精美至极,服化道、打光、布景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具有极强的古典气息。


在结尾处,玛丽的内心独白说道:" 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中纯粹的乐趣,犹如时间过隙一般短暂。"

无论它呈现出什么形态,令人欢欣鼓舞还是伤心流泪,都是如珍品一般稀有的存在。
正如《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的名言——
" 爱而得其人,乃最佳之事;爱而失其人,仅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