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型肺炎爆发以来,每天我们都被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信息刷屏轰炸。
我们急需大量丰富的信息来了解情况,但同时也面临区分真实与虚假的难题。
还记得疯狂转发预告的白岩松对话钟南山吗?
还记得那场把手伸向牲畜专用的双黄连抢购大战吗?
辟谣的速度快要跟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

尤其在如今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所谓 " 带节奏 "、" 洗白 "、" 洗地 " 等一类词语频繁出现。
真实的消息受到掩盖和质疑,虚假的消息不断复制和传播。

却有叫嚣 " 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的嗓门。
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
抑或者说我们敢不敢,能不能面对真实?

但前不久重温发现,其实导演是从未来、现在和过去三个角度,具象和抽象两个层次,用荒诞不经的手法向观众提出了这个问题。
提及日本动画电影,除了治愈派代表宫崎骏,烧脑派代表今敏和押井守,不得不说的还有硬核派代表大友克洋。
魔幻与科学的结合是他的风格标志。

大友克洋对人们引以为傲的工业文明成果表示痴迷,同时也担忧不受控制加速发展的机器终有一日会反噬人类。
他对于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不是温和美好的,也不是剑走偏锋的,而是带着一种特有的戏谑。
现在看来,依然觉得这些上个世纪的荒诞寓言十分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
01.
《她的回忆》:识破虚假
第一个故事时间设置在未来,2092 年。

信号中还掺杂着歌剧《蝴蝶夫人》的唱段。
那个地方有着很强烈的磁场,非常容易因为失去通讯而陷入危险。
但出于遵守国际航空公报,船长伊瓦诺夫还是派出船员海因茨和米格尔前去营救。

想念女友,归心似箭的米格尔却抱怨连连,一开始不情不愿。
这为两人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他们进入这颗外表破烂不堪,内里却是豪华宫殿的小行星时,伏笔也随着一连串诡异的事情越来越明朗。
雍容华贵的夫人突然出现,将米格尔唤作是她曾经的情人卡罗尔。


原来她是 20 世纪初红极一时的 " 世纪歌姬 " 艾娃。
这个地方是根据她的回忆搭建的虚拟空间。

事业陷入低谷前拥簇在身边的人们依然给予她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她和曾经的辉煌和美好都获得了永生。
并通过自己强大的意识控制每个部件,如海妖般招揽过往的太空旅客。
再入侵他们的意识,制造出这些让他们逃避现实的虚幻影像。
寂寞难耐的米格尔难以抵挡美艳的艾娃夫人投怀送抱。


增添了不少今敏那种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让人分不清边界的跳脱画风。
而真实常常是难以直面的。
人们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
在当下,又何尝不是呢?

数字的上升下降很笼统,很冰冷,看起来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由人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常萦绕耳边。
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只记得这场 " 战疫 " 的光辉胜利,却无视或遗忘了抵达终点的路上,无数平民与战士的累累白骨?
在你面前放有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

海因茨选择了红色药丸,真正拥抱女儿尸体那一刻便接受了她的死亡。
精神上的麻木最为恐怖,精神上的打击最为残忍。
有些人会把麻木当成是心安理得的逃避。
有些人能把打击看作是纵身一跃的清醒。
如实记录不是揭开伤疤。
而是为了感受他们的痛苦,并证明他们的痛苦不是毫无意义的。

《最臭兵器》:对虚假的玩弄报复
前四十分钟在菅野洋子的配乐衬托下还是星际牛仔般的太空歌剧。
接下来第二个故事调转频道,回到地面,回到离我们最近的现实世界。
日本山梨城市风光秀丽,早间新闻如往常一样平静播送。
直到诊所里响起一阵咳嗽喷嚏声。
我下意识摸了摸我的口罩。
果然是 ptsd 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供职于制药公司的小职员田中信男也患上了流感。
但他还是敬业地拖着病体赶回公司。
公司同事见信男不见好,提议他去所长办公室服用一种新研发还没上市的感冒药。
无数个惨痛的历史事件都表明,话可以乱讲,但东西真的不能乱吃。
无论是知道内情惊恐万分的所长,还是被蒙在鼓里一脸懵逼的公司职员,无一幸免于难。
只有服用了新药的信男安然无恙。

信男看到让高管慌张的新药样品也没有及时汇报自己把它当感冒药吃了。
于是乎,在双方信息不透明之下,噩梦般的灾难开始了。
信男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植物却不分季节地开得异常娇艳。
所谓人见人挂,花见花开。
名副其实的毒王。

城市迅速瘫痪,人们纷纷逃难,戴上防毒面具,穿上防护服。
就算所有武装力量都出动了,也无法阻止和消灭信男。
倒是把东京炸了个遍。
最致命的是还会刺激信男的新陈代谢和情绪变化,释放出具有越来越强大杀伤力的气味。

嗯~如果武汉两会期间能够重视并诚实公布病情,也不会搞得现在这么严重的。
噢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
尽管事情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但除了制药高管和战略中心的长官们,没有人知道信男服用的是公司与日美军方合作的实验药品。
在监控这一切的战略中心里,两股利益力量在对峙。
日方想要这个秘密和信男一起毁灭。
但美方不愿自己的投资打水漂。
派出士兵穿着防护级别最强的宇航服,活捉信男这个最强生化武器。

拥有宇宙最强主角光环的信男身穿宇航服出现在作战中心。
在四张惊恐大脸的轮番特写下缓缓解除头盔。
最想守住秘密的那一帮人反而被秘密灭了口。
毫不留情地对虚假进行了玩弄和报复。

但是一想到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了行走的毒王,我的笑容便逐渐消失。
为了避免恐慌却制造出更大的恐慌,多么真实!
借用一下白岩松说的金句:" 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
而信息不公开,就是最大的灾难。
大友克洋的预言让人有点瑟瑟发抖。
这让我有点怀疑 2 月 28 日那一天会不会像《阿基拉》里说那样取消奥运会。

《大炮之街》:沉沦于虚假之中
最后一个故事的画风又开始突变。
灰暗的色调,浓重的线条,从恐怖搞笑转变为一片死气沉沉。
它抽离于现实,仿佛指向过去那个世界。
电影里的城市好像是大地上突兀的存在。
每家每户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屋顶上全都装有大炮。
城市之外却是一大片布满弹坑的空地。
这是每天按照规定发射大炮的痕迹。

小男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对着巨大的指挥官油画庄重地敬礼。
然后到课堂上学习各种数学公式,学习如何精准地发射大炮。
爸爸是在炮台上负责装卸的炮手,兢兢业业地完成每天的发射任务。
虽然每天的任务都一样,但整个过程在一种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下被放大渲染。
一切准备就绪,只剩最后一步的时候,大腹便便的指挥官才被请出场," 奋力 " 一拉。

尽管有人觉得发射大炮带来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危害人类。
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无公害炮弹。
镜头扫过的路人表情麻木地列队行进。
每个人都有着浓重的黑眼圈,好像行尸走肉。
他们安心地处于自己的位置上,按部就班地发挥自己作为一颗螺丝钉的作用。
当爸爸在装炮台摔下来,弄掉了防毒面罩。
这个时候长官只会呵斥他工作疏忽,而不在乎他的生命安全。

今天又成功发射了多少次大炮。
大概描述一下敌方受摧毁的情况。
最后不忘激昂总结,为了即将在望的胜利之日,为了保卫城市必须全力开火。
节目结束的时候,爸爸回答了小男孩的一个问题。

城市之外的远方都被浓浓的烟雾所遮蔽。
在这里,城市没有名字,车站没有名字,人也没有名字。
一切都是围绕着大炮进行。
每天,人们煞有其事地为了迎战敌人学习如何发射大炮、制作大炮。

唯一明确的目标是那不知真假的胜利之日,还有畸形孤立的大炮之街。
用仪式性代替合理性,形成一种没有活力但牢固的凝聚力。
至此第三个故事完全舍弃了真实,沉沦于虚假之中。
没有人主动去刺破真相。
大家心甘情愿地活在一个用谎言编织的梦里。

可以看看我们的四周。
在网上发布每句话的敏感词都要以拼音首字母代替,阅读犹如解码。
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中有一条是脱口秀不能 " 片面解读社会议题 "。
可是又如何做到全面?
不久是不是会出现一个综艺新形式叫 " 闭口秀 "?
当不能说不敢说,404 和自我阉割已成为常态的时候,每个人都成为了空心人。

我只知道如果从上至下每个人都养成了 " 能 "、" 明白 " 的口头禅。
那么相当于每个人在履行职责地 " 杀死 " 无数个李文亮医生。
这个结果是很坏的。
故事的最后,得到这样答案的小男孩无忧无虑地睡觉去了。
他留下的蜡笔画活动了起来。

坦克飞机大炮阅兵式地展览而过。
" 长大后我要当指挥官,而不是像爸爸一样当个炮手。"
这是小男孩的梦想。
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统治者的第一条要求是做真诚的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男孩能做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