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认真上网课了吗?
估计全中国学生看到这个问题都要脸红。
每一天打卡上课,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可能,老师的直播间突然被封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学生,学会了激情抠 1;
老师,学会了开直播前先关闭各种野鸡插件。
段子足够多了。
但 Sir 今天不是来讲段子的。
Sir 想 " 曝光 " 一群人。
一群上不起网课的人。
当我们拿网课调侃时,是否有想过这些问题——
家里没手机的人,怎么办?
家里没 Wifi 的人,怎么办?
信号不足以支持直播的人,怎么办?
Sir 猜,99% 的人没想过。
因为这些问题,都被我们默认 " 没有问题 "。

洛阳市洛宁县一位初一女学生,从开始上网课的第一天,就每天冒着严寒到村部上课。
因为家里没网,只能到这里" 凿壁借光 "。

——由于雪地光线太强,她不得不用手裹住手机屏幕才能看清内容。

河南邓州的一位初三女孩因家里买不起另一台智能手机,吞下母亲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试图自杀。

村里乡里组织捐款,筹集了一万多块。
女孩左腿有残疾的父亲,收到捐款后说:
" 这钱是给三个孩子上学用的,够了,已经没有困难了。"

但困难真的没有了?
好多网友批评女孩不懂事、玻璃心。
但 Sir 实在不忍心下这样的结论。
还是用电影说话。
20 年过去,我们是否有底气说出那句——
《一个都不能少》

关于农村、贫穷和教育。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Sir 简单重温下故事——
水泉小学唯一一位老师高老师家中有事请假。
只有小学学历的魏敏芝,为了 50 块钱工资, 答应当一个月的代课老师。
小魏老师没啥文化,教不了学生知识。
她的任务,就是守住学校为数不多的学生。
那年头,看学生比教学生更难。
——太多孩子因为家庭条件被迫辍学。
于是高老师临走前嘱咐魏敏芝:
一个都不能少。

同学说他跟同乡的一起进城打工。
他爹死得早,他娘卧病在床,家里欠下一屁股债。
学不上了,上不了了。

无论如何,她都要把张惠科从城里找回来。

第一次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
剧组分头跑去山村里找演员,遇到了一对姐妹:
魏敏芝和魏聪芝。
一开始被剧组相中的是妹妹魏聪芝。
乖巧、机灵,就是性格腼腆。
副导演问她会不会唱歌跳舞,她害羞地躲在姐姐后面。
此时魏敏芝主动站了出来说:我会。
就这样,13 岁的魏敏芝成为电影的主角,新一代 " 谋女郎 "。
姜文看过电影后说:
那女孩脸上一点不做作……职业演员演这个人物得准备二三年,而且还得费功夫。

漏风的墙壁、破旧的书桌、报纸糊住的门窗……
全部 " 本色演出 "。

一句出现在去学校的路上:全家兴旺,教育为本。
另一句出现在水泉小学里:积极学文化,不当睁眼瞎。
也是当地老师写的。
电影的美工师曹九平说:
" 我们绝对写不出那种感觉。"


说白了:穷。
我们总说贫穷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想象。
其实反过来也成立。
生活往往也限制我们对贫穷的认知。
破败、褴褛或许可以装潢。
但世代的延续,从每一个微小细节都泄露出贫瘠的浸染。
就拿片中的一场戏来说。
魏敏芝为了攒足进城的车费,带着学生们去搬砖,一趟下来还多出 6 块钱。
二十几个人买了两瓶汽水。
瞧这如饥似渴的眼神和迫不及待的双手。
多数人平日里爱恨交加的肥宅快乐水。
对他们来说就是奢侈品,是奇珍异宝。

但 Sir 今天想说是更具代表性的角色,丢的那一个——
张惠科。
或许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加深一点,对穷人家孩子的理解。

张惠科是其中之一。
吃住都在学校,衣服从没换过。
白天上课,晚上睡在书桌拼成的床上。
什么样的学生才要住校?
当然是家庭条件差中之差的。

好像并没有。
张慧科习惯了,对现状显得没心没肺。
能看出来,这小屁孩天性活泼、调皮。
不怕人,爱傻笑,有性格。

张惠科是个典型。
班里最刺头的学生就是他。
魏敏芝代课第一天,只有他不愿意叫老师。

他还一口咬定不是自己干的。

而是让他嗜钱如命。
张惠科小小年纪就懂得跟村长谈判,打小报告可以,但你得拿钱来换。

好像也不是。
当天晚上魏敏芝把已经睡着的张惠科叫起来,让他为白天踩粉笔的事情道歉。
他宁愿掏钱,也不愿道歉。
显然对张惠科来说有个东西比钱重要。
在他的认知里,这东西叫 " 脸 "。
换句话说,这东西叫 " 自尊 "。

被打击到的,也是他的自尊心。
因为不小心走丢,身上没钱,流落街头。
实在饿极了,就游走在地摊,两眼直勾勾盯着食物,发出饥饿的信号。
遇到好心人施舍,一把接过来。
不然,讪讪地走开。
更让人揪心的地方是。
张惠科既不张口乞讨,也不张口道谢。
依然维护着自己幼小的自尊。


一路上张惠科笑得很开心。
记者问他:城里怎么好,怎么让你喜欢?
他回答:城里一直有那种好吃的,可以白吃白拿。

张惠科的笑容消失了。
想了几秒回答:
去要饭

不止是日常生活的匮乏。
更是对基本尊严的贬损。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
但穷人家孩子的自尊心却总显得突兀。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中国式教育:
贫穷教育。
把贫穷当作是培养正能量的极端环境。
因为你穷,你理所应当积极向上、吃苦耐劳。
你之所以还穷,是因为还不够拼,不够能忍。
不然,就是不懂事。
这真的是励志?
更多的是无奈吧。
知识改变命运是他唯一想走的路,唯一能走的路,唯一必走的路。
走不通,就是死胡同。
我们还习以为常的一种解决方案:
爱心捐款。
《一个都不能少》的结尾,电视台带着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来到水泉村。
工作人员把发懵的魏敏芝推到镜头前。
场面混乱。

仔细看这一画面,意味深长——
主持人,两眼盯着村干部,企图问出她想得到的,足以震撼人心的答案;
摄影机们,不断环绕,企图找出世人眼里,足够震撼的角度。
但他们努力在寻找的,真正的主角在哪?
在主持人看不见的地方,在摄影机底下。
一个个孩子,垫着脚尖,疑惑地望向那些黑色的机器,以及陌生的人。
这才是《一个都不能少》所展现的,最微小,也最真诚的善意。
它没有喊口号,没有模糊任何一个贫穷的面孔。
它好就好在——
不把穷人当做 " 多出来 " 的数字去计算。
而是把他们当做不能少的同袍去关怀。
Sir 也知道,如果真的要把 " 一个都不能少 " 当成目标去实现。
太遥远,也太理想。
但至少,请记住——
他们不是一群被 " 贫穷 " 概括的异类。
而是和我们一样。
有着喜怒哀乐,爱着家人朋友,会好奇,会恐惧,更会努力的人。
却生在了不同的土地。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