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综艺,这两年很火。
而且容易出爆款。
赛制花样百变,选手神仙打架,贡献了不少讨论话题。
即便是口碑平平的,也至少能留下几首好歌。
只不过。
最近有档新上线的音乐节目,不太一样。
「烂」得独一无二——
《天赐的声音》

本来么,对这个节目还蛮期待的。
嘉宾:王力宏,苏有朋,张韶涵,胡彦斌。

萨顶顶,汪苏泷,王晰,黄玲。
还有周蕙,陈志朋这种老牌童年回忆。
随便捡几首好歌听听也是值的。

寻找天赐的声音,让你被音乐击中。
鱼叔已经巴巴等着大饱耳福了。

豆瓣评分目前已经跌至3.6。

「花最多的钱,请最大的咖,做最烂的节目」

浙江卫视在综艺节目这一块儿,再次跌了个狗吃屎。
当然了。
批评可以,得有理由。
鱼叔作为一个认真看过这档节目、拥有发言权的观众,今天就跟大家来分析一下。
《天赐的声音》到底差在了哪儿。


作为一档音乐综艺,核心自然是要带来好听的歌曲、优秀的作品。
音乐质量是第一位的。
其次,既然以歌手 PK 作为形式,节目必然得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
让参赛选手们得到尊重、各展所长。
很简单的道理吧?
但《天赐的声音》的赛制,上来就很迷惑。
选手要演唱的歌曲是固定的。
从节目组给出的几首歌里选。

但实力再雄厚的歌手,也有自己适合的、擅长的领域。
关牧村技巧这么高,可你让她唱《夜后咏叹调》那行吗?
莎拉 · 布莱曼的声音无与伦比,但去唱死亡重金属也不是内味啊?
《天籁之战》中,导师也会被限定应战曲目。
但歌曲是由挑战者选择的,通过这种方式给导师设置阻碍,降低挑战者的难度。
是为了力量平衡。
而且成品允许相当大程度的改编。

最后反而造成了一种起跑线的不公平。
也确实有歌手抽到了不适合自己的歌。
比如主要唱 rap 的姚琛,拿到了闽南语歌曲《大田后生仔》。
连闽南语都要现学现卖,强加了难度。


结果现场如同喊麦。

节目组可能觉得这还不够复杂。
又要求每期 6 组选手(有单人也有乐队)两两搭档,分成 3 组同台演出。
但具体搭档的对象也是随机的,就看谁跟自己抽到同一首歌。
完全盲选产生的组合,逼得完全不搭配的两人强行合作。


好妹妹组合自身能力突出,唱法细腻。
但遇上台风完全不一个路子的至上励合。
最后把自己都尬笑了。

开口便是经历过生活起伏后才有的声音,听得人百感交集。
但跟姚琛的 rap 凑一起后——
总感觉像是不小心按到遥控器,电视串台。


歌手能正常水平发挥都谢天谢地了,更别说呈现好作品。
上面这些还是选手跟选手之间。
到了选手跟嘉宾合作的环节,翻车程度只能用惨不忍睹形容。
比如张韶涵和炎亚纶的合唱。
像张韶涵这般独特而极具穿透力的声线,换谁上来搭档都不容易,炎亚纶更是配合困难。
弹幕疯狂吐槽炎亚纶「拖后腿」;
而鱼叔只想问节目组一句:
这样制造对比有体现出对选手基本的尊重吗?
而原本好好的一首歌,最后也呈现得不伦不类,全程有种被拉扯的感觉。

但作为最普通的听众,我至少可以辨别:
这首歌好不好听,我想不想再听一遍。
目前来说,没有哪一组的完整演出让人余音绕梁。

但至少几期下来总还是有那么几首歌我还愿意循环播放「纯享版」。
而《天赐的声音》,不好意思,连单拎出来复盘的欲望都没有。
本该有的好歌、好歌手,全被糟蹋了。

赛制折腾,点评环节更折腾。
时间分配基本是「唱歌五分钟,点评半小时」。
节目组的这位导演,大概是因为《巅峰对决》被喷夸夸群、无脑狂吹;
于是矫枉过正。
这次的评委开始一通乱怼。
(同一个导演,同样的低分。)


毕竟人人都有发言权与审美能力,咱都尊重。
(之前四字弟弟有过精彩发言)

而是无脑。
你输出的观点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得会说话,说人话。

萨顶顶跟黄玲合作演唱了《易燃易爆炸》。
两人的高音都很细腻,但一个更妖,一个更媚,搭在一起意外地合适。
就鱼叔个人的观感而言,是整期节目里最出彩的一段表演了。
评委和嘉宾也都对此表示了赞赏。

这时候,评委之一的丁太升提出了反对意见。
明确表示不喜欢萨顶顶的演唱:
「僵硬,矫揉造作」
「表演痕迹太重」
「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萨顶顶」


「不生动」

「演唱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歌词就是我们的剧本」

表达不同观点,批评的观点,甚至是犀利的观点。
都是正当的、被允许的。
问题在于。
丁太升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非要踩别人一脚。
一张口,不发表点评,先把其他的评委和嘉宾酸了一遍:
「大家都说得非常有礼貌了」

「希望音乐人能用真实的声音表达」

似乎其他所有人的夸奖都是虚假的、伪装的,只有他的批评是真实的、直爽的。
他才是真 real。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真不真实。
而是教养和胸怀。
你当然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但不应自觉高人一等。
更不能因为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就攻击对方在说假话。
因为喜欢、夸奖,就不够高级了吗?

正面展示了什么叫礼貌和教养。

而他在点评之前,再次特意强调了一遍:
「说看似正确的话太容易了。」
以一种站在高处看人,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慢。

他在节目里的观点也并不全无道理。
但有道理的观点,偏偏要用引战的方式去表达。
有撕点要上,没有撕点创造撕点也要上。
就有点为博话题度不择手段的意思了。

在第一期大家关于萨顶顶演唱的争论中,他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
「还不是所有人称萨顶顶是音乐家、艺术家」
「如果她就是想成为艺术家呢」
「没有人敢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

鱼叔看了几遍也没明白他到底是在夸呢还是在踩呢。
留给大家自己品了。
除了这种「我最高贵」的自恋式发言之外,还有一些属于逻辑混乱。
比如刻意对立创作型歌手和唱功型歌手。
这两者本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就像不会有任何人说,不会导演编剧的演员不是好演员一样。
任何拉踩行为就是狭隘的表现。

无关音乐的又东拉西扯。
讲故事,搞回忆,伤感煽情一条龙,真正围绕音乐的话题少得可怜。


胡乱的赛制规则,尴尬的评委撕 X。
非常明显,这档节目的首要目的不是「选拔好的音乐」。
「创造争议性的话题」。
从结果来看,也确实成功了——
一次又一次被骂上热搜。


一档音乐综艺,「综艺」却远远压过了「音乐」。
这无疑是可悲的。
一来,是严重不尊重歌手。
明明各自都有实力也有好作品,却压根没有认真呈现的机会。
沦为了节目组炒作的工具人。

博眼球的节目不是没有,但质量做起来了,观众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像这样纯粹靠买噱头拉热度,实际上连个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的。
挂羊头卖狗肉,卖的狗肉还是馊的。
吃相未免太难看。
被骂,那真的是活该。

不是歌手的,不是嘉宾的,不是歌曲的。
就是节目组的。
浙江卫视的综艺嗅觉其实是不错的,也曾经打造出过不少优秀的节目。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蓝台好像找到了一种能够轻松获得话题度的法宝:
撕 X。
游戏竞技撕,表演节目撕,音乐节目依旧撕。

一开始,热度是上去了,流量也增加了,好像挺管用。
但观众毕竟不是傻子。
唯流量取胜的行业趋势,已经开始引起了无数人的反感。
这是一种触底反弹。
恶果,终究得自己食。
更严重的,若整块招牌被搞臭,哪怕以后再想出好作品,可能也再扶不起来了。
热度终究只是暂时的。
只有高质量的经典能管一辈子。
这样没有内容,没有逻辑,为炒而炒,为撕而撕的作品。
容鱼叔说句不好听的。
登不上台面。
真 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