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大家安利了不少网飞出品的纪录片,有的打破固有偏见,正经科普了冷知识;有的用高科技手段探索自然,带我们领略生物的另一面;还有的回顾历史,完整复盘令世人震惊的罪案。
比如今天聊的这部纪录片,就给我们讲述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打开前真的需要鼓起勇气——《盖布瑞案:消逝的小生命》。

在家人眼中,他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性格温和开朗,从不给大人们找麻烦。同学们也都觉得他待人真诚友好,是个值得交的朋友。


这里就不给大家看照片了,因为光是这个伤情示意图就足够触目惊心。

8 岁男童的死亡,引起了《洛杉矶时报》记者的注意,他们根据收集到的各路资料,发表了一篇有关加布里埃尔之死的文章,在当地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为这个孩子的死亡发声,要求政府为他讨回公道。

当晚他俩发现加布里埃尔没了呼吸,都打过 911,但对于伤情原因却遮遮掩掩,一个说儿子是 " 从浴缸里跌倒 ",一个说他是 " 跟兄弟打架 "。

法医发现,加布里埃尔生前双侧肋骨骨折,骨折处愈合程度新旧不一,意味着他曾先后多次遭遇暴力击打,且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每一次呼吸都要忍受骨折带来的疼痛。





案件开庭时,法警也事先告知旁听群众,如果过程中感觉自己情绪失控,一定要立刻离席进行自我调整。

伊绍罗因犯一级谋杀罪,被判处死刑,加布里埃尔的妈妈因主动认罪,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 我们不能说被告们的行为如同牲畜,因为牲畜都知道如何关爱自己的后代。我作为法官本不该进行点评,但我真心希望你们(被告)半夜醒来会饱受良心的折磨,尽管你们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

实际上,加布里埃尔的死亡,本可以轻易避免。

他们设有热线电话,一旦接到举报,就会派出社工进行上门调查,流程包括问询监护人、查看家中的水、电、气和食物储备情况,并且重点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

然而在加布里埃尔的案件中,DCFS 的监督职责可谓全线失守。
最初发现加布里埃尔遭遇家暴的是他的老师,在果断打了举报电话后,老师得到了一个社工的回复,说会去孩子家里调查。

而这次登门调查,让加布里埃尔遭到妈妈的一顿毒打。老师再次见到他时,发现脸上带着更严重的新伤,还谎称自己是摔伤。
因为在他内心已经认定,一旦向老师说了实话,自己就会被打得更狠 ……

几个月里,警察曾多次接到报警电话并前往查看。
但每次他们都轻信伊绍罗的说辞,认定加布里埃尔生性调皮、应该被打,甚至帮着伊绍罗吓唬他——如果再调皮,就会被抓进监狱。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个名叫 Gabriel(大天使)的男孩有一颗单纯的天使心,即便生前遍体鳞伤,还依旧执着地希望得到妈妈的爱,会挤出笑容给妈妈制作母亲节贺卡 ……

在庭审过程中,加布里埃尔的祖父在法庭上落泪,后悔自己明明知道他在妈妈那里过得不开心,却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和争取。
而目睹他被殴打致死的哥哥和姐姐,也因为这件事产生了心理阴影,需要接受疏导。

比如 1994 年,7 岁女孩梅根绑架奸杀案,催生出 " 梅根法案 ",建立了统一的性犯罪资料库;
2008 年,赵斗顺强奸幼女案(素媛案原型),促成了韩国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推动了将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处以 " 化学阉割 " 的立法进程。
而今天说的加布里埃尔案件也不例外——案件发生后,众多儿童福利机构官员成立了 " 蓝带委员会 ",致力于纠正系统内部弊端,推动制定更完善的儿童保护议案。

" 蓝带委员会 " 的各项议案还没来得及通过,洛杉矶就又发生了一起儿童遭遇虐待致死案,案情与加布里埃尔的遭遇,竟出人意料地雷同。
小男孩安东尼被妈妈及其男友虐待长达 6 年,期间有人多次举报,但都被儿童与家庭服务部忽视。
在影片拍摄期间,剧组多次尝试与这个部门取得联系,但最终还是没能顺利采访到相关人员。

一旦这种思维固化,就会有更多无辜的儿童受到伤害,而那些提出问题的 " 吹哨人 ",也会在无奈中对政府职能部门渐渐失望。

还有一种邪恶叫 " 无视 ",当人们发现了问题却因为各种借口选择沉默时,也是在助长罪恶。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如果发现身边有孩子遭受伤害,千万不要选择沉默,也不要因为 " 这是别人的家事 " 而产生顾虑。因为你的一次挺身而出,很可能就从恶魔手里救回一个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