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综艺,讲究的是以人为本。
我们所喜爱的书籍、诗歌、古典,以及与社会发展同步产生的热点话题与新科技,都可以成为人文综艺的题材与内容。
而在一众人文综艺中,有一部清流节目,与众不同。
它以介绍 " 画作 " 为主旨,却常常不限于名画佳作。
每一季平均分 9.5,被定义为文化类综艺的 " 最高水准 "。
等了一年,他可终于来了——

其余两个分别是窦文涛和老朋友聊天的《圆桌派》,梁文道带着读书的《一千零一夜》。

它的形式很简单,从第一季开始,就一直是陈丹青一个人对着镜头絮叨。
讲古今中外的画,讲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再到本季的意大利湿壁画。
自 2015 年第一季播出以来,已经过去了 5 年了。
《局部》前两季的总播放了超过了 1.1 亿,豆瓣评分也分别高达9.5和9.4。


第三季也的确不负众望,豆瓣评分高达9.6。

在节目第二季的开场,增加了一段陈丹青的自白
他说——
" 我没有上过大学,大都会博物馆就是我的大学。"

终于明白,为什么道长会说 " 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 了。
对了,《局部》也是一档安利古典音乐的节目。
每一季的音乐都选的太好了,片头都是舍不得跳过的。

信息量很大,知识面也更广,同时趣味性稍减。
再有,明显可以感受到节目的节奏变快,知识点塞得满满的,看起来和前两季慢慢聊的节奏似乎不太一样了。

在之前的开播发布会上,陈丹青先生说过,这一季的前两集会是一个整体引导,概括一下整季的主要内容。
要回到第一二季的节奏,将会从第三集开始。

三季下来,《局部》这个小众但高质的节目之所以能这么受网友推崇,当然最主要的是陈丹青先生。
陈丹青说过,《局部》是给不懂画的人看的。
在他的节目里,没有大段大段教科书上的美术史宣读。
他是不讲技巧的,不求深广,但重在惊喜。
眼光独到,视角新颖,用词精妙,点到为止,却意犹未尽。

于是他讲法国的优雅性,讲《蒙娜丽莎》,若没有那次失窃,它可能没有今天的超级神话。



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
继而又谈到了 " 年轻 ",这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资本。

但这些复制的画总没有第一件好,因为第一件是 " 生 " 的,后面几件是 " 熟 " 的。
似乎在他的絮叨里,从不掩藏自己的喜恶,不需要什么圆润。
有偏见有喜好反倒更有趣,更有 " 人气 "。

《局部》的名字是梁文道取的,本来想的是从一幅画的局部开始讲起。
可慢慢的,陈丹青却把它变成了讲主流之外的次要画家和作品。
在第三季的片头,更是直接说出了这一点。
陈丹青看着那些壁画,却听到它们仿佛在说——
"NO !除了达芬奇,还有我!"

我们也看到了民国时期除了才子佳人之间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之外,还有值得被我们看到的民国女画家关紫兰和丘提。
还有 17 世纪巴洛克三杰:鲁本斯、伦勃朗和委拉士开兹,以及陈丹青先生偏爱的哈尔斯。

或许有人会说,看了这么多,真的能记得住吗?
说实话,作为绘画上的门外汉,我反正是记不住全部的。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看得时候百分百的满足感。
借用陈丹青先生在第二季里说过的一句话——
"(去大都会博物馆)像一场大梦,等到梦实现了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
尽管我们在看的时候,也许记不住节目里的所有内容。
但当有一天,我们走进了大都会博物馆。
那些曾经我们看过、被埋在记忆里的内容,都会纷至沓来,而这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