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各位扶好坐稳。
作为一名老司机,Sir 今天要发的车,车速很快。
90% 成年直男都会脸红心跳。
去往幼儿园的乘客,注意提前下车。

不是你们期待的那种……
Sir 要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赛车运动。
它关于梦想与完美,极限与偏执。
它不只是车手技术、意志与胆量的比拼。
更是各大汽车品牌工业实力、产品质量以及设计美学的角力。

热度不算高,但实打实创造历史。
赛车电影首次捧回小金人。
提名最佳影片,斩获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技术奖。
豆瓣近 8 万人打出 8.5。
网友玩笑:韩寒看了流泪。
影片 Sir 之前聊过,但着实还没聊过瘾。
它到底好在哪?
最直观的,《极速车王》拍出了近年来最具沉浸感、扣人心弦的飙车戏。
不夸张。
因为我们之前在大银幕看到的紧张刺激的飙车。
往往是这样的——


特效加成,绿幕护体。
演员在静止的豪车中摆摆样子,咬紧牙关卖力表演。
最明显的弊端,失真。
车型、轨迹、风景或许能够以假乱真。
但依然存在数码技术难以模拟的微妙平衡。
光线的变换、震动的幅度,以及车身的推背、失重感……
于是《极速》制作方做出大胆决定,实拍。
摄影师放出豪言:
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
速度、迫近感以及背景中出现的机械特技在当时都是真实发生的,它们全部紧密交织在贝尔的特写镜头里。


赛车。
按 1962 年福特 GT40 打造的复制品。
大部分镜头,都是在真实移动的车上拍摄。
多台摄影机固定在车身不同部位,模拟赛车手视角。
硬安装,尽量不用减震器。
为的就是还原那个时代赛车高速行驶时来自地面充满机械感的摇摆与震动。

在一些相对低速的戏份中,前期受过数月专业训练的贝尔自己操纵方向盘,平稳起步、开出赛道。
车外固定镜头,怼着他的正脸。

之于一般好莱坞流水线作品,这些操作劳神费心。
但 Sir 想提一场戏。
贝尔饰演的赛车手,肯 · 迈尔斯,在机场的一片空地驾驶初步调试的福特 GT40。
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惊人的速度。
真正吸引 Sir 的,是光影的动态。
真实阳光在移动中勾勒出不同轮廓,折射光晕。
再注意看贝尔的表演状态。
歪着头、塌着肩、视线游移。
他在享受这一时刻。
这是再强大的特效,都无法创造出的诗意瞬间。

变幻的光线、颤动的车身、扬起的沙尘……
海量微妙细节的浑然中,组装悸动。
在不牺牲真实的前提下,追求美感。
当观众视线随着车身起伏;
才能感同身受人物的呼吸。


电影的用心还不止于此。
它试图在电光火石中提炼赛车运动的真意,触碰高速运转的引擎之外轰鸣的情感。
说起赛车,大多数第一时间想到速度与激情。
快即是王道,燃才是本质。
你想简单了。
因为大多数人对赛车运动只停留在意淫阶段。
《极速车王》通过扎实的情节,解码更深层次的赛道基因。
故事根据真实历史改编。
始于一桩谈崩了的生意。
1963 年,福特汽车的掌门人亨利 · 福特二世在收购法拉利的过程中受挫,还遭到恩佐 · 法拉利的言语侮辱。
气急的他决心反击雪耻。
成立了 GT 赛车项目,要亲手重金打造一辆赛车,拿下对赛车综合性能要求严苛、长期被法拉利统治的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
一项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
彼时,福特在 GT 赛车领域毫无经验。
刚起步面对的就是欧洲顶级 GT 赛事,而且对手还是已经有二三十年积累的法拉利。
福特第一次让美国人,美国车队,美国企业站在勒芒赛道。
电影中出现的 GT40,就是福特为此创造出的 " 黑马 "。
如此命名,是因为车身高度只有 40 英寸(刚过一米)。
——极致的宽扁比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片中有一段虚构的情节。
马特 · 达蒙饰演的首席设计师卡罗尔 · 谢尔比为了说服福特 · 亨利二世支持他的项目。
亲自请老板上车体验。
直接被推背感吓到。

一圈过后,老板哭了。

也变相说明,GT40 夸张的速度。
快,就稳了?
留意电影中的一段对话。
发生在谢尔比和福特总经理李 · 艾柯卡之间。
总经理对未来的比赛胸有成竹,放下豪言:" 钱可以买到速度。"
谢尔比笑了笑答道:
" 这与速度无关。"


更多的引擎,更多的马力。
真正的挑战——
是如何让车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停下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操纵感。
具体到当时的 GT40。
最大的短板,就是慢不下来。
机能有余,性能不足。
高速状态下非常不稳定,刹车部分极易失灵。
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调试、改善这一点。
一段真实发生过的有趣情节。
为了改进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提升赛车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两人在车辆表面贴了羊毛绳条,测试空气如何流经车辆。
更好的车辆外观能够划开空气,一圈下来后所有的绳线都贴附在车身上。
假如绳线迎风飘扬,就意味车身空气受阻。

车辆改装是一项微妙的工程。
不光需要技术,更仰仗智慧。
在谢尔比和迈尔斯以及所有福特团队的努力下,一辆真正的赛车诞生。
绝不只是快而已。
超强综合性能带来的操纵感,让每个漂移过弯都精准在毫厘之间。

真正的赛车竞技,绝不是秀肌肉的摔跤互搏。
而是一场优雅的芭蕾。
每下油门都是恰到好处的踩点,每次过弯都是举重若轻的旋转。
而顶级的赛车,都是一只细嗅蔷薇的猛兽。
需要被温柔细致地驯服。
电影中有一场戏 Sir 印象深刻。
迈尔斯和儿子在日落后的柏油碎石跑道上谈论赛车的迷人之处,对话深富哲学意味:
你必须对车温柔点
你会感觉到它在你身下呻吟
如果你想把一台机器推到极限
并且希望能和它合二为一
你得知道那个临界点在哪里
每一个换挡 每一个转弯
尽皆完美

因为场外因素,肯 · 迈尔斯错失冠军。
电影外观众为之痛惜。
但迈尔斯本人很淡然。
他一脸深情地看着身后的 GT40。
- 那辆赛车真好 真不错
- 还可以更快


迈尔斯未能苏醒过来。
" 还可以更快。"
肯 · 迈尔斯和他驾驶的 GT40,凝聚着对完美的偏执。
这种赛车基因,也成为福特系列的精神图腾。
英雄已逝。
传奇仍在继续。
福特 64 年开始参赛,66 年就统治赛场,并且 66-69 年连续四年夺冠。
2016 年,全新福特 GT 赛车再次出征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
夺得 GTE Pro 组别冠军,再现 50 年前的荣耀。
而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设计师之一,谢尔比没有停下最尖端的创新技术的脚步。
比如基于福特 Mustang 改装的眼镜蛇 GT500。
融合 Mustang 的肌肉线条、刚毅,和 GT 系列的高性能,马力惊人,视觉效果强悍。

电影《极速 60 秒》。
" 掌控力、视野、决心是赛车者的三个基本素质 "。
片中尼古拉斯 · 凯奇和他的酷炫座驾,1967 版福特 MustangGT500,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凯奇饰演的孟菲斯,在大桥上被警察包围,进退两难。
只好加速飞跃、杀出一条路。
变身会飞的野马。

为赛道而生的 Mustang Boss 429。
那段台词 Sir 记忆犹新:
所有东西都有个价格
但我这车没有

作为资深影迷和车迷的椒爷和菊长,最懂这份直男的浪漫。
全面盘点了在其他电影里的福特汽车。
好久没见,一出手就是硬货——
菊长在视频里的几句话 Sir 特别同意:
《极速车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赛车成就电影的故事。
反过来,还有大量的电影,成就了我们心目中那一部部 " 神车 ",这些 " 神车 " 甚至成为了和电影比肩的存在,比如阿斯顿 · 马丁之于 007,比如道奇挑战者之于《速度与激情》……
每辆 " 神车 " 都有自己的性格。
电影中福特独特的硬朗气质,卓越的驾控快感,让它绝不只是酷炫的交通工具。
而是同角色互为血肉,交织出故事性。
每一种车型,都折射着福特的 " 赛道基因 " ——
勇于冒险、追逐完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电影之外,福特推出全新 " 神车 " ——
2020 款福特 GT。
始于赛道传奇,秉承赛道基因。
外形上几乎彻底复原了当年的 GT40 赛车,复刻 1969 年勒芒冠军经典涂装。

动力更强,发动机冷却系统升级,赛道性能更强大。
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 160 公里仅需 7.4 秒,最高时速被电子限速在每小时 330 公里。

往往又因为一辆车记住一部电影。
说说你有哪些关于福特汽车的专属电影记忆。
让我看看评论里藏着多少老司机。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