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火的节目出一季安利一季

有这么一档国产的文化访谈类节目。

评价高,从开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每一季的评分都在 9 分以上。

嘉宾幽默帅气,虽然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却总是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最大的问题——

不火。

由于找不到稳定的投资金主,一度停播,让不少节目的粉丝每看一期都觉得无比珍贵。

《非正式会谈》 第六季

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档综艺,觉得有点陌生,同时也很奇怪。

明明是会谈,为什么要不正式?

相信我,只需要打开节目看上一会,立刻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01

从名字不难发现,《非正式会谈》主要的节目内容是聊天。

它邀请的嘉宾比较特别,分别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以留学生和国内工作的外国人为主。

既不是什么自带流量的明星,也并非某个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点是都会说比较流利的中文,且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会长大左,副会长杨迪,每一期就一个主题在长桌上展开讨论。

最让我觉得意外的地方,明明有两个看上去明显的短板,却依靠独特的形式将其变成了优势和特点。

第一,人太多。

这一点不难理解,寻常的访谈节目一般都是一对一,如果是聊天的话,参考《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也是三到四个人比较合适。

十几个人,肯定太多,大多数话题抛出来,也做不到照顾每一个人,剪辑不到位更会显得场面太乱太杂。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切割主题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投票。把一个话题细分到 " 你觉得好还是不好,选 A 还是选 B" 的程度,然后根据投票的结果选几个意见不同的代表说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来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第二,语言。

能够来到节目的嘉宾,中文水平一定是过关的,最起码日常的交流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语言的障碍依然存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无法做到像《奇葩说》这样的辩论节目一样,几个人彼此就某一个话题进行深入和专业的探讨。

关于这一点,《非正式会谈》也有自己的特色。

既然每一个嘉宾都来自不同的国家,那就充分利用文化的碰撞来扩展内容。

比如通过 " 各个国家的暑假作业一般是什么 "、" 你们那里最近比较流行什么电视剧 "、" 你们国家都有什么奇怪的税收 " 这种突出文化差异的提案来展开讨论,观众能够借此了解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奇闻异事。

更有意思的一点,一些日常我们只能在脑子里乱想的东西,在这个节目上成为现实。

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很多人经常被英语听力困扰,《非正式会谈》就曾经尝试在现场来了一次微博段子里的中文四六级考试。

看着他们听完一道道神奇的中文听力题后完全蒙圈,崩溃无助地写下答案时,很多观众除了被逗得乐不可支,同时也充分意识到了语言学习的不易。

用议题的多面性覆盖普通谈话类节目的深入程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说出带着各自文化特色的观点时,不仅没有产生激烈的矛盾,反而消解了很多固有的偏见。

02

除此以外,《非正式会谈》还有一个 " 毛病 "。

聊着聊着就容易跑题。

例如第六季第一期的主题是:原著党还是影视党,你站哪边?

和上面提到的一样,节目组先细化了问题,变成了你觉得是原著党高级还是影视党高级?

投票结束后,由意大利的阿雷先发表看法,他觉得虽然意大利的电影很厉害,但人们更喜欢阅读,理由是他家的卫生间里都会习惯性地放几本书。

原著被偷换了概念,变成了书籍。

接下来,讨论的方向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到底是书籍对人生更有作用还是影视剧(视频)更有作用。

各个国家的代表顺着上一个人的思路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依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和文化背景慢慢体现出差异。

为什么会跑题?

其实和这种差异性分不开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节目的宗旨:全球文化相对论。

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 " 相对 ",即面对相同的问题发现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真正做到了自由表达。

面对这种情况,节目组副会长杨迪说过:" 想干嘛都行,这节目老自由了。"

因此在《非正式会谈》里,你不会看到主持人大左像窦文涛一样总是不露痕迹地把大家的话题拉到原来的轨迹上,而是让大家畅所欲言。

聊到最后,轮到熊浩老师做总结,大左反而开了一句玩笑:" 反正结果都是都行。"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那些看上去越有辩论价值的话题,往往最后越得不到单一的答案。

原著党还是影视党?都行。

与其纠结到底该怎么站队,不如享受中间互相议论的过程。

03

国内的综艺节目,很少有能够一季一季持续不断保持高水准的。

《非正式会谈》是一个例外,尽管看的人数不算多。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

第二季的杜波和朱赛,第三季的 00 和卷弗,再往后的米可和钱多多,包括这一次的第六季,同样面临着不少人员的变动。

关于波波和小贝的离席,我也觉得很可惜,毕竟这么长时间的陪伴,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梗和欢乐。

可如果你问我,没有了他们,还会继续追《非正式会谈》吗?

在看完了第六季的几期节目后,这个答案毫无疑问是:

会。

我知道不少人特别喜欢某个嘉宾,甚至是他的个人粉丝,但是从节目本身来看,《非正式会谈》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靠的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亮眼和才华。

它不像《声临其境》,需要流量持续带动关注。

它也不是《奇葩说》,最好把选手培养成明星才能更好地存活。

整篇文章似乎提了一些 " 缺点 ",实际上,恰恰是它们的完美组合才让这档节目能够一直保持这么高的口碑,无法轻易被取代。

在我眼里,它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每一个爱上《非正式会谈》的粉丝,都是家人,虽然有人会离开,但这份温馨一直都在。

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再追《非正式会谈》了。

一定不是因为它新人变多了,广告变多了,而是失去了家的味道。

基于这一点,我甚至自私地认为,这档节目最好不要太火。

因为越火,往往就越容易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