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柏油路。
两个少年驾着摩托,亡命徒般在车流中乱窜。
黄衣被风鼓起吹乱,雨水糊得眼前一片朦胧。

车停在了某条后巷,拎着开山刀的菜头,冷冷地问了句身后的阿和:
" 他坐在哪里?"
说话间,迈进后厨,手起刀落,一只手就落到了热汤里。

热汤里的断手,随着涌的热气起起伏伏,最终,沉底。

但不同于刁亦男静谧霓虹下的暗潮汹涌,它是突如其来的危险,像天际的一记闷雷。
轰隆一声的炸裂,然后电闪雷鸣,然后——
《阳光普照》
2019.11.01

钟孟宏听说,一位朋友曾在年少时砍下了别人的一只手。
他十分震惊,但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好奇。
一个如此突然、血腥的罪,会有着怎样的过去,又有着怎样的未来?
" 犯错的人很容易留下轨迹,让后面的人一直跟上来,知道你曾经是怎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
这个故事埋在了钟孟宏的心底,成了日后《阳光普照》的完整模样。

开头阿和的那段故事,就取自于钟孟宏的那位朋友。
不过,阿和的故事更多是钟孟宏对社会思考的一个延伸。
阿和,小小年纪不学好,成天和狐朋狗友翘课打架、小偷小摸。
还未成年,就搞大了女友小玉的肚子。
一个人人眼里烂到骨子、毫无希望的渣滓。

而阿和的哥哥——阿豪,是另一个存在。
家里省心懂事的长子。
学校老师认定最有出息的优等生。
一个人人眼里有光明未来、美好前程的楷模。

对阿和而言,阿豪是个太厉害的人,厉害到必须讨厌他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关系,像极了散文集《这些人,那些事》里的哥哥弟弟一般。
哥哥,一直是家里的期望,最后成为了作家。
而弟弟,虽自小聪明伶俐,却活成了城市里的孤魂野鬼,前途茫茫,毫无方向。
最后,弟弟一再堕落,不堪重负后,自杀。
生前留下了一封简短的遗书:
" 大哥,你说要照顾家里,我就比较放心,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极与极的存在下,是血肉之间的撕扯,是最终有一方的不堪重负。
不过,《阳光普照》里,却是阿豪 " 放弃 " 了。
一个夜里,阿豪像往常一样,洗漱干净,归置物件。
将一切打理好后,他从窗口一跃而下。

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如此乖巧的孩子会做出这么突然的举动?
直到,阿豪发给朋友的一则短信里,曝露出一切的缘由:

它在给予我们阳光的同时,也会有无法覆盖的阴影。
只不过,阳光有时也会带来伤害,而阴影有时也会治愈悲伤。

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阿和可以得到母亲更多的宠爱,亦或是乱发脾气的机会。
只要他想,随时可以歇一口气。

他像一尊供人敬仰的佛像,永远曝露在阳光之下,接受所有人的注目。
他需要优秀,需要不惹麻烦,需要被人喜爱,需要做所有人觉得对的事情。

" 习惯就好 "。

" 我一进门就知道有事 "。

就像他朋友说的:" 他对所有人都很好,除了他自己。"

所以,他选择像他讲的那个 " 暗黑版司马光砸缸 " 里的司马光一样。
举起石头,砸破那个缸,让所有看到最委屈、最无助的自己。

他家境清寒,父母都不在,只有一个生活都需要人照料的奶奶。

或者可以说,阿和就曾是他的阳光。
当菜头从监狱里出来后,又找到了阿和。

是,也不是。
菜头怨的不是当年替阿和出气导致自己入狱,而是怨他为何不顾兄弟情,来狱里探自己一眼。

不后悔,因为这是他的处世法则,不狠,就无法过活。
不后悔,因为他念兄弟情,珍惜,别人曾待他的一点好。

但,可笑的命运啊,还是不肯给他机会。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太阳吗?
阿豪,活在阳光下,必须完美。
菜头,藏在阴影里,不得翻身。
阿豪,阿和,菜头。
他们有错吗?
没有。
那这份罪真的就无人承担吗?
我觉得有。
>>> 雷鸣
阿和的父亲是个驾校教练。
每天拿着驾校口号"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教育自己的学员,也教育自己的儿子。
学员们漫不经心,阿豪引以为戒,阿和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当阿和因 " 砍手案 " 进了少年辅育院,父亲更是气到不行。
他没有在法官面前为阿和求情,只说让他" 关到老,关到死 "。


" 一个。"
回答的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因为他打心底里不承认阿和是自己的儿子。
没成想,一语成谶。
阿豪走了,他果然只剩下了一个儿子。

当他用自己的独裁方式来为子女的人生方向掌舵,不断积压的家庭矛盾就会爆发。
阿和入狱就是信号,阿豪自杀就是爆发。
只可惜父亲对信号置若罔闻,爆发后,就只能瞠目地后悔。

在父权的笼罩下,阿豪在拼命迎合,阿和在拼死顶撞。
他们获取爱的方式都是先将自己撕扯得血肉模糊。
他们是如此的渴求父爱,父亲又是如此的笨拙而无知。

要积极,要努力,要完美。
在这些鼓励式的教育话语后,从来没有人说:" 累了可以休息 "、" 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
他们只会说:" 一条被规划好的路早就验证出来了,所有人都在走,为什么你要和别人不一样?"
麻木,脆弱,孤独成为了挫折家庭出生孩子的共同特点。

夫妻间不关心,父母不管孩子,孩子不在乎。
如果细心观察,你可以发现,155 分钟的电影里,这一家人没有一次同框。

虽然随处挂着象征爱意的物件,但所有人之间的感情都仿若隔着千山万水。


电影里有一句质问反复出现:" 你为什么不说?!"
阿和不告诉家人自己闯下的祸,阿豪不告诉家人自己的抑郁心事,父亲不告诉儿子们曾表达过的爱意 ……
他们都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包裹自己的心,等到关心,笨拙的样子只会徒增误会。
" 所谓的父慈子孝,那些都是王八蛋,都是讲来骗人的。没有了解的爱,会让子女幸福吗?"
这句愤怒的诘问出自导演钟孟宏之口,这也是他何以塑造了一个如此压抑故事的出发点。
>>> 日出
钟孟宏被称为杨德昌之后,最有望接棒台湾新浪潮的电影导演。
这样的话,在目前来看,或还有些过誉。
但对于这样的评价,还是有源头的。

首先,《阳光普照》的构图取景就极其考究,完全承袭了大师杨德昌之精华。
镜头语言灵活且多意。
用大量特写镜头,凝望人物内心。
忽明忽暗的光影,更暗示了人物心理。


中岛长雄。
这中岛何许人也?
其实,这是钟孟宏的另一个化名(中岛为 " 钟导 " 的音译)。
要知道,当年《大佛普拉斯》的摄影也是由他来掌控。(他还是该片监制)

牯岭街的小四是青春的标本,承载着不变与变的成长张力。
他用一把刀,毁掉了所有美好,让世界陷入崩溃。
而《阳光普照》下的阿豪则用自己的死亡换来了所有人的一次清醒,让一家人佯装的幸福瞬间崩塌。

P.S 张震也是《阳光普照》的出品人
但不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钟孟宏给了这家人和解的机会。
他让寡言的父爱开始显露。
阿和出狱后,父亲为了逃避在家与不孝子见面,躲了出去。
偶然,夜里散步,父子俩在一间便利店相遇。
散落在桌的硬币像父子俩慌张的内心。

一个喊出了一声三年未出口的" 爸 "。
一个别别扭扭地问了句" 不累吗 "。
两个不善言辞的男人,像受伤的刺猬,不敢拥抱彼此,唯恐再次失去对方。

《一一》的故事从一场婚礼开始,由一场葬礼落幕。
一个家庭的数代人在一个轮回里完成了自我救赎与和解。
《阳光普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是从一个死亡爆发,再由一个新生结束。

但,杨德昌终究还是大师,电影密密的针脚下,藏着的都是关乎时代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钟孟宏的格局还是小了点。
有人曾评价看钟孟宏的电影,就像看电视剧八点档。
他主要的问题是,点题太明,全靠演员大量念白直给。
对于这一点,钟孟宏完全可以更信任观众一点,将剧情编排提炼的更高效。

段段自白戳心泪目,是情感的一次爆发,却也太浮于表面。

而是真真切切讲了一个有关现代都市家庭的寓言。
就像《原生家庭》一书写的:"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他在用这部电影给所有家庭传递一个信号,一个即将踏入危险的信号。
希望这个信号,可以让一些家庭及时刹车,救下更多的 " 阿和 " 和 " 阿豪 ",亦或是那个笨拙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