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点电影原创
很多人不爱看历史题材。
嫌高冷、嫌沉闷。
以至于有太多好作品被低估、被埋没。
电视剧界,有《大明王朝 1566》。
当年收视惨淡,后来却被追封 " 神作 ",稳坐国剧头把交椅。

7 年前,我们以为它讲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如今回看。
颇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席卷全国的瘟疫。
疾病所到之处,十户九死。
昔日热闹熙攘的街道上,摆满了一具具青黑肿胀的浮尸。

身强力壮的士兵,整装待发,只等增援补给充足之后,便要出关剿匪。
不料还未上战场,病的病,死的死。
每天尸体一车一车地运出军营,医官也束手无策。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起初,药局提领赵川诊断士兵只是普通伤寒。
遵循医书典籍,开方救治。
江湖游医吴又可,最先发现不对劲。

根据多年江湖行医的经验,吴又可认为这是一种吸入 " 邪气 " 导致的怪病,还有传染的风险。
这种说法,在权威赵川看来,实属胡扯。
"《伤寒论》历经千年,
不能因为侥幸治好了几个患者,
就对医圣不敬。
如此狂妄忤逆,实为是我医家之大忌。"

但有的人,只想求稳。
不按常规,出了事情谁负责?
被踢出军营后,吴又可没有放弃寻找病因。
附近村庄陆续感染上了类似疾病,由此,他推测这是 " 疠气 " 所致,能通过空气在人群之间传播。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 首先要告知全城百姓,
大疫将至,务必人人小心;
再有就是隔绝病患,以防人人传染;
还有就是开窗通风,以防疫气聚集。"


大战在即。
岂能让这些危言耸听扰乱军心。
流寇不打,自己就败了。

这时候不信吴又可,又能信谁呢?
无奈之下,任琦只能将真实疫情上报督师。
有督师撑腰,吴又可临危受命。

渐渐地,军中疫情得到了控制。
可治愈情况依旧不明朗。
终日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士兵,对所谓治疗产生了怀疑。

疾病可以治愈。
但固守权威、欺上瞒下、迷信谣言,这些弊病的药方,又是什么?

但在这片中,瘟疫更像是一种隐喻。
象征着 1642 年的大明,早已病入膏肓。

迫不得已,崇祯皇帝只好重新启用被自己打入死牢的大将孙传庭。
命他整顿兵马,围剿闯王李自成。
大难不死再度复出,孙传庭放出豪言:
荡平流寇,五千精兵足矣。

可他却不知道,自己即将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地方将领不敢正面迎敌,只敢把刀对准百姓。
士兵质量参差,懒散懈怠。
库房官吏监守自盗,导致弹药不足、武器陈旧、粮食亏空。
遇到上头来检查,就用泥沙填满米袋,放进仓库充数。

瘟疫的爆发,更是让军队随时处在崩溃的边缘。
大明最后的精锐部队,竟是这样不堪一击。

结果,没门。
崇祯虽指望孙传庭赶紧解开封之围,却也怕他拥兵自重。
之前是你孙传庭拍着胸脯说五千精兵就够了的,怎么现在又不行了?
钱粮拨出去了,万一你还不出兵呢?

一场 " 鸿门宴 "。
孙传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大家看在以往没少占公家便宜的份上,鼎力相助。
豪绅们也深谙太极套路,表面客客气气,说以大局为重。
真要拿钱时,就捐个百两十两,意思意思。

越是生死存亡的时刻,越是少不了一心想发国难财的。
受疫情影响,将士们无心备战。
孙传庭为了安抚军心,下令将病死军户视同阵亡,所欠赋税一律免除。
结果立马有将领和乡绅勾结。
从乱葬岗找来无人认领的尸体,穿上军服,冒充军户,以逃避赋役。

无能的王朝、腐败的官僚、贪婪的豪强、孱弱的军队。
每件事都像是一个个巴掌,打在孙传庭当初信誓旦旦的脸上。
可笑的是,饥寒交迫、苛捐杂税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投靠李自成。
既得利益者却还在相互猜忌、争权夺利。
" 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
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制作精良考究。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也对片中出现的明朝武器,例如火铳、弗朗机炮等做了细致还原。

依旧保留了他对现实问题的严肃思考。
两条故事主线,一条是治病救人,一条是治国救世。
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大道相通。
他们都想靠一剂猛药治愈顽疾,却都面临重重阻力。
片中许多对历史的看法、对社会肌理的剖析,都是借医者吴又可之口说出的。

导演还不忘抛出一个 " 电车难题 " ——
一场战役的成败,和一群无辜的生命,谁更重要?

2013 年,就有网友将《大明劫》与其他灾难片类比。
" 美国有《传染病》,韩国有《流感》,日本有《感染列岛》,中国有《大明劫》。"

唯独这部国产,知道的不多。
如果有人还在感慨 " 别人拍出了我们的现实 ",十点君只想说:
我们早就拍过了。
所经历的,该反思的,能未雨绸缪的。
都在电影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