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平平,却处处扎心

进入 2 月中旬,企事业单位陆续复工,但疫情防控仍旧严峻。

不少地区的隔离措施只紧不松,疫情的拐点还是不清晰。

你们是不是和小剧一样,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全国疫情确诊人数有没有下降?

晚上睡前还在刷着微博想知道疫苗的研制有没有进展?

大灾大难的时候,我们才明白,原来好好活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全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到了最吃紧的时候。

放眼当下,普通民众在关心疫情本身的时候,有那么一批人,正默默的奉献着光和热。

疫情面前,魑魅魍魉不断刷新道德的底线,可他们却是最美丽的 " 逆行者 ",成为阻挡病毒的 " 守护神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务工作者。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医务工作者攻坚克难。我们虽然不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姓名,但他们的伟大闪闪发光。

这个时候,医疗剧也成了很多人在家的必看剧种。

今天的老剧时间,小剧就跟大家来说其中的一部经典医疗剧。

《心术》

小剧很喜欢这部剧。

2012 年首播,无论是犀利的台词还是贴近现实的桥段,还是很符合当时国产电视剧的创作环境的。

评分 8.2,时至今日,依然是国产医疗剧最高分之一。

01 仁心仁术

医疗剧给人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严肃的生死大事之上,但《心术》不一样,它的整体基调是建立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之中的。

笑中有泪,真实感人但绝对不是刻意美化医生。

剧中有两个灵魂人物:刘晨曦和霍思邈。

刘晨曦是神经外科的老大,为人稳重,医者仁心。

霍思邈是神经外科的老二,虽然嘴不饶人,但骨子里对医生这个职业存有敬畏之心。

一个是有仁义之心,另一个是有侠义心肠。

两人在学术上的碰撞,总能给人启发。

第六集,就直指现实问题:动手术的原则是什么?

霍思邈女朋友黄菁菁的母亲住院了。

但她脑子里的那颗肿瘤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换言之,这个手术可做也可不做。

在这个问题上,刘晨曦和霍思邈持不同意见。

在刘晨曦看来,能不动刀子就尽量保守治疗。

但霍思邈并不那么认为。

他动手术的原则是将病症扼杀在摇篮里。每一个患者,都应该把握动手术的黄金时期。

谁对?谁错?

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没错,他们都有仁爱之心。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不懂,但道理我们都明白。

任何手术都会有风险,所以只要有其他方法能保住患者的生命,动手术在刘晨曦的职业生涯中并不是首选。

霍思邈却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他治好的患者,是要排除未来生活中的隐患的。

医人、医病,这是医生的职责。但要做好这份职业并不容易。

一个好的医生,是要有 " 仁心 "。

何为仁心?

霍思邈在剧中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这里又是他的一个病人:这个女病患,11 年前乳腺癌切掉了左侧乳腺,5 年前肺癌切掉了右肺,3 年前结肠癌切了 30 公分结肠,1 年以前肝转移切掉了肝左叶,这一次脑子里又长了个瘤子。

庆幸,这是一颗不用开刀的瘤子。

只不过,霍思邈坚持要动手术。

为此,刘晨曦真的跟霍思邈动气了。这也是全剧唯一一次看到刘晨曦对霍思邈生气。

是钱的问题吗?还是拿提成的原因?

毕竟在刘晨曦看来,霍思邈和女明星谈恋爱,花销是很大的。

结果,霍思邈的话让人感慨颇多。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这颗瘤子不用开。

但从心灵慰藉的角度来说,这颗瘤子必须开。

按照霍思邈的话来说——

这颗瘤子不单单是病人的生理疾病,

而是这个病人严重的思想负担。

人不是光为了活着而活着,

人活着要有最起码的底线,

得有尊严、有快乐、有希望。

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开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候比医治他们的生理疾病更加的重要。

用自己的良心真正去感受病人的痛苦,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

在霍思邈的心里——

大夫的职责还有一个,

除了救死还有扶伤。

虽然,每个医生对 " 仁心 " 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也不可能救治每一个患者。

但这部剧所传递的 " 信、望、爱 ",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大礼赞,每一个案例,都能打动人心,直戳心灵。

每一个病患都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刘晨曦在明知病人没有几个月生命以及交不起看病费用的时候,依旧选择给病患动手术。

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霍思邈和郑艾平会在急诊面前,暂且放下病患家属是殴打护士张晓蕾的元凶,依旧尽心竭力的动手术。

他们会同情病患——

疼人都是从上往下疼的,

老的总是疼小的,等老的不行了,

要让小的去疼老的,就未必是那么一回事了。

既真实又心酸。

他们会为没有救治好病人而内疚。

" 我要能再做得好点就好了。"

小剧想,每一位有良知的医生,都是在全心全意的救人的,他们都想做得更好。

他们会为患者垫付医药费。

说实话,这样的做法在现实社会看起来确实虚无缥缈,但人活着,总是要有希望与寄托的。

如今再次回想这部剧,小剧还是很喜欢神经外科王主任这句话。

作为一名医生,

首先要有仁心,

其次才谈得上仁术。

只有一颗善良的心,才会竭尽所能的去给患者争取时间,会真正的将医学和病人当成自己一生奉献的事业。

02 人性与爱

刘晨曦,是全剧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的大夫。

他除了是医生,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患者家属。

他抱养的女儿南南患有肾衰竭,每周需要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所以,他始终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心态在治病救人。

希望有一天同样有人能医治好自己的女儿。

他的妻子开玩笑的说他这是带有目的性的在做好事。

他的回答真正的反映了一个医生 " 能医不自医 " 的心态,他们也会心累,更会无能为力。

刘晨曦一直在救死扶伤,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可是相反,在他的身上,没有 " 奇迹 "。

等了很久的肾源,因为死者的父母不同意捐赠,只能无奈的放弃。

而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刘晨曦还在另一家医院抢救别人的孩子。

心中万分焦急,却也不能放弃他人的生命。

年少的时候,以为医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职业。

但当他们走下 " 神坛 ",我们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们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一己之力真的力不从心。

我们不能责怪那个不 " 救 " 南南的父亲,他本就没义务去承担另一个孩子的生命。

这是人性,也是人之常情。

但我们同样抛出疑问,当医生有困难的时候,谁来帮帮他们?

都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但真的只有白大褂染满了鲜血才是对医生最高的礼赞吗?

他们也会伤心,更会绝望。

值得庆幸的是,《心术》在最后," 留住 " 了南南的生命。

孩子得救了,可另一个孩子停止了心跳。

有时候救人,只能靠牺牲另一个生命为代价。

太沉重了。

但《心术》依旧展现了美好的一面给观众,那就是爱的延续。

因为有爱,因为有同理心,才会有人愿意将死去孩子的遗体捐出来进行解剖实验。

这人死了,

还要挨一刀了。

对现在的人来说是晚了,但以后绝对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医学的进步,我们同样要感谢那些无名英雄的牺牲。

当这个老汉再次带着他的另一个孩子来到医院的时候,心酸之中又重燃希望。

生命本就如此,矛盾、纠结,又让人肃然起敬。

03 医患矛盾

这么多年了,这个问题依旧是国人最关注的社会矛盾之一。

《心术》第一集,就直指这个问题。

神经外科医生谷超华在没有家属签字的情况下就给病患动手术,病患在术后突发心脏病死亡。

面对副主任提出的这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的时候,谷超华的回答同样给社会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

救人重要,还是签字重要?

谷超华说的时候,一脸诚恳,大家当然知道他是一个好医生。

可是,病患的家属会那么认为吗?

他们只会放狠话——

嘶吼拉扯,不依不饶,

封存病历,告上法庭。

病人家属的步步紧逼,让谷超华陷入了被动。

就算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他和医院又能做些什么呢?

他们一方面遗憾没能救活病人,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委屈的。

我们纵然理解痛失亲人的时候,有些家属只能将情绪发泄在医生身上,但又有多少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医生想一下?

医生也是人,他们也有家人,他们也会感到害怕。

医患矛盾的紧张,只会导致医生和患者的不信任。

谈话需录音,会面要录像,这何尝不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不是不想救人,而是害怕救人。

因果循环,病人需要医生的时候,医生同样希望能够得到病患以及他们家属的体谅和信任。

一点也不夸张,如今医生这个行业,真的是如履薄冰。

因为他们在悬壶济世的时候,有些人却对他们做出了恶行。

比如 2019 年 12 月,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女医生杨文在正常诊疗中,遭一位患者家属恶性伤害致死。

时隔没多久的 2020 年 1 月,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医生被患者用菜刀砍伤。

救死扶伤,仁心仁术在这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讽刺?

如今,疫情防控刻不容缓,竟然还有患者家属殴打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这些伤害医护人员的人可曾想过,他们是谁的父母?又是谁的孩子?

截至 2 月 11 日 24 时,在这场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里,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已有 1716 例,其中 6 人不幸死亡。

太让人痛心了。在灾难面前,医护人员永远跑在最前头。

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患者出钱看病,他们要求获得等价的回报,难道医务工作者的牺牲就理所当然吗?

当然不是。

因为他们也会心寒。

《心术》这部剧中,霍思邈曾开玩笑说,不想让他以后的孩子当医生。

刘晨曦也曾动情的说过,如果南南最后没有获救,他以后也不会再当医生了。

可是小剧相信,他们从小立志当医生,那份永不言弃的职业精神会引导他们更加的义无反顾。

就像剧中老教授被医院辞退的时候,他最后一次帮学生霍思邈整理了白大褂。

真心的热爱这份职业,即使受再多的磨难,也是舍不得的。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漫长,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感动于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那么一群平凡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他们本可以不做英雄,做一名普通人何等的其乐融融。

但他们仍旧选择奋战在疫情第一线。

他们身上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看到了温暖和希望。

他们无愧于 " 医生 " 这个响亮的名字,他们兑现了当年走进医学院的承诺,用行动实践了《希波克拉底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