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于前天结束。
最佳影片颁给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让无数影迷惊呼爆冷,并为之欢欣振奋。
但在有些影迷心中,却在为另一部影片感到遗憾。
因为在此之前,它曾横扫各大颁奖礼,并被视为今年最佳影片的头号种子选手。
即便未能获奖,它仍然是当之无愧的 " 无冕之王 " ——
导演 : 萨姆 · 门德斯
编剧 : 萨姆 · 门德斯 / 克里斯蒂 · 威尔逊 - 凯恩斯
主演 : 乔治 · 麦凯 / 迪恩 · 查尔斯 · 查普曼 / 科林 · 费尔斯
上映日期 : 2019-12-25 ( 美国 )
片长 : 119 分钟

首先,这不是一部靠故事取胜的电影,恐怕一个 10 岁孩童也能轻易明白它在发生着什么。
《1917》天然带有双重矛盾。
它当然是技术向电影,在 " 一镜到底 " 的概念确立之时,它就是一场技术冒险。
全剧组都将为这场冒险支付超出普通电影 5 部的工作量,以完成" 全片只有一个镜头 "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他们的一切努力都要让观众忘记摄影机的 " 存在 ",让观众沉浸入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亲临 " 真实 " 的一战战场。

敌军营地 " 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 的窒息感无时无刻不侵蚀着主角与观众紧绷的神经。
我们带着抗拒、忐忑、惶恐的心情被迫上路,跟着主角一同喘息、游弋、奔逃。
在当中,我们将历经恐怖的前线战壕、命悬一线的敌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烧着的末日教堂、樱花飘飞的河流,置身于影史最残酷而最 " 美 " 的战场。

如若《1917》继金球奖最佳电影后再如愿问鼎奥斯卡,这无疑是属于 " 影像 "、" 技术 " 与 " 人性 " 的胜利。
换句话说,这是属于 " 影像本体 " 的胜利。

* 前方长文预警 *
" 一镜到底 " 的后现代性影像

电影从亮屏的那一刻起,到结尾黑场与字幕止,只 " 不被任何剪辑的一个长镜头 " 搞定。
因高超的技术难度,影史上," 一镜到底 " 的电影凤毛麟角。
最出名的要属《夺魂索》《帝国大厦》《俄罗斯方舟》《鸟人》等。

在这其中,严格来说,又分为 " 真一镜到底 " 与 " 伪一镜到底 "。
前者代表是《俄罗斯方舟》,它是真正的由一个摄影师拿着数码摄影机连续运动拍摄 99 分钟而成的电影。

与已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鸟人》一样,《1917》也是 " 伪一镜到底 "。
在此前 " 奥斯卡前哨站 " 好莱坞年度影评人协会奖项中,《1917》甚至拿下了一个 " 最佳剪辑奖 "!

个人看来,拍 " 一镜到底 " 的手法不重要,呈现的结果 ok 就是好的。
《1917》的呈现几近是完美的,而它最令我震惊的一点是:
它还呈现出一种后现代性的影像。

它反抗精英主义的大格局战争观,它蔑视精英视角;
它只关心战士最当务之急的 " 眼前 ",它选择与大众站在一边。
甚至,它近乎接近于 " 电子游戏 " 的介质,而脱离了现代主义 " 电影 " 的范畴。

通常来说,战争片并不是年轻人钟爱的类型,而导演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正源于《1917》" 电子游戏 " 式的后现代性。
我们没必要再在看战争片时背负沉重的历史枷锁,本着严肃的姿态去审视战争,我们只用安静坐在影院桌椅上,去 " 经历 " 就好了。
119 分钟时长里,我们进入的是 1917 年 4 月 6 日一战战场上普通的一天。
两个年轻单兵 Schofield 和 Blake 仓促间受命,为拯救 Blake 哥哥所在部队近 1600 多人的性命,他们要独自冒险穿越敌区,传达停止进攻的军令。

两人路上经过的每一片土地景观都是 " 一次性 " 的,连请来的几个大牌演员也只能沦落为类似游戏中的 "NPC 角色 ",难逃 " 打酱油 " 命运。

从战壕到前线,从敌营到废墟,从高塔到瀑布,这些共同构成了极具 " 残损美学 " 的诗意战场影像,这些都出自可能是好莱坞最伟大的摄影师之手。

层次感的构图、用天气与环境调色、光影的明暗变化和冷暖对比,这些都是罗杰 . 狄金斯的招牌。
影片最叹为观止的段落,主角 Schofield 在黑夜中顶着火光与信号弹的光影奔逃。

而大部分场景中,前景人物的走位,后景的物件摆放,随摄影机移动,逐步延展开观众视野的立体空间,每一帧摄影画面都在传递丰富的信息量。

尤其是敌军飞机意外坠毁在两人面前的那场戏,简直像是狄金斯在给我们每个人上 " 摄影大师课 "。

一场全剧组参与的技术冒险

曾凭《美国丽人》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他也是第一次挑战战争题材。

他需要让全剧组人跟他一起冒险,压力巨大。
在花絮中,他也坦言," 这个拍摄难度是普通电影的 5 倍。"
在前年 12 月 31 号上映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中国观众已经见识过在大银幕上看 1 个小时 " 一镜到底 " 电影的魅力,而且那个是 " 真一镜到底 "。

当时宣传期看到毕赣导演的状态,我感觉他整个人都被那部电影掏空了。

" 一镜到底 " 意味着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除了隐藏剪辑点和特效,剧组需要克服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
首先,他们需要搭建一条超远距离的 " 战争游戏通道 ",无论是死亡战壕,还是燃烧小镇,还是樱花河流,他们都要在这些地方放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
用挖掘机开挖战壕, 用直升机铺洒弹药壳,用石膏制作大量死尸和死马,这些全都是 " 大工程 "。

人物移动,摄影组便要随之同步移动,而为了避免镜头晃动造成观众晕眩,一直手持斯坦尼康(稳定器)这样的重物几乎是家常便饭。


因必须采用顺时序拍摄,如遇骄阳的大驾光临,剧组就只能被迫全面停工,改为彩排。
天气、导演、演员、摄影组、灯光组、特效、爆破,整套拍摄有赖于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奇迹般的任务。

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理解 " 一镜到底 " 的必要性,它在摄影方面也许做到了极致,但在其他方面则抛弃了很多。
多数影评谈到影片人物沦为工具的缺憾,一味地移动让全片中没有一个人物被立体塑造。
电影势必在奥斯卡表演奖上无一斩获,如果它是最佳电影,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
电影的故事也太过简单,看不到导演战争观的表达与输出,只看到导演满满的 " 计算 " 和 " 算计 "。
有些辛辣的影评提到,整个观感像是在玩游乐场的过山车或逛一个主题公园,每到一处场景相当于主角们在 " 打卡 "。

甚至他们造了个词,《1917》是一部 " 爆米花战争电影 "。
这样的评价或许的确反映出一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很正常,我不置可否。
不同观众对一部电影的带入与参与一定有程度上的巨大差异。
而于我个人而言,观影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这个很简单的故事在好几处地方深深打中了我,给了我至少 4 次情感暴击?

后来,有一个词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 " 心理实验 "。
关乎 " 人性 " 的心理实验

《他们已不再变老》组接博物馆真实的历史资料,第一次告诉世人 " 真实的一战士兵究竟都是怎样生活的 "。

战争既不浪漫,也不有趣,战争最大的特点叫未知,叫恐惧,或者叫虚无。
《1917》也一样,它与《他们已不再变老》一样都执着于个体叙事,也从 " 屌丝士兵的视角 " 看战争。
当摄影机唯一的兴趣在于士兵的 " 眼前的正发生 ",我们发现,《1917》全片都是一场 " 心理实验 "。

你当然可以选择抽离情绪,用理性的方式来看此片,去拆解电影的剪辑点,破解导演的创作思路。
但于更多人来言,你只要投入情绪进去,《1917》就是一部惊悚片。
它塑造了一个象征恐惧的猛兽,名字叫 " 战争 ",它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下一幕也许是死亡,也许是存活,我们像准备打开 " 薛定谔的猫 " 的那个盒子,生与死,处于一个量子态里面。
而在 " 战争 " 恐惧之下,电影却给了所有观众一个 " 温暖 " 的情绪出口,这场 " 心理实验 " 的后半段 " 人性 " 成了最终的赢家。
如果不幸遭遇到一个敌方士兵,你将作何选择呢?
杀死他?救他?奴役他?与他做朋友?

在 " 战争 " 这样一个最极端的场景下,两位主角的选择,摆弄着观者心底的情绪,它同时关乎人性的温暖与冰冷。
这个选择造成了电影的第一个故事高潮点,十分动容,在此不做剧透。
影片中,类似这样 " 冷 " 与 " 暖 " 并置的情绪段落非常多。
" 战争 " 的 " 冷 " 与两位主角 " 人性 " 之光的 " 暖 " 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建构了一个隐藏很深的反战表达:人的价值远远大于战争本身。

影片中间有一段主角躲入敌营楼房,偶遇一对母女的场景,这段戏太美,太暖了。


某种程度上,《1917》可能拍出了影史最美的战场与故事。

影史上,关于二战的经典电影数不胜数,一战相关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或许这与人类在总结一战史时常用的表述有关," 一战打得毫无意义 "。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管《他们已不再变老》还是《1917》,他们确乎都拍出了一战的内核,乃至于战争的本质。
他们都在时刻提醒着人类:战争毫无意义,人才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