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导演 : 奉俊昊
编剧 : 奉俊昊
主演 : 宋康昊 / 李善均 / 赵汝贞 / 崔宇植 / 朴素丹

类型片的巅峰。
浅显易懂。
今天这篇是旧文。
原因无他。
算是条姐我作为影迷,对它的熠熠星光致以的孺慕之情。
就算是把看过《寄生虫》、《1917》和观看第 92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人加在一起。
条姐相信,也少有人能才到这个结果。
之前刷完三遍《寄生虫》后,横扫颁奖季后又重看了一遍发现。
这部片子还真值得好好聊聊。
不过鉴于该片的看点多在剧情反转,属性又是类型片。
一旦被剧透,观影过程会索然无味。
所以条姐奉劝各位影迷,本篇文章剧透线以下的内容,更适合观影后的朋友阅读。
而条姐在评论《寄生虫》之前,还是想先来聊聊奉俊昊这位导演。

要说奉俊昊,他绝对不属于那种一直以来,相对青睐的天才艺术型导演。
但他却有一种独特的商业性和类型片导演的特质。
而戛纳电影节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与国际售片公司接洽的商业平台,近些年来似乎也在实验由艺术向商业的转型。
恰巧《寄生虫》这样的优秀商业类型片出现,得奖也就不难理解了。

商业性就决定了影片的通俗易懂,比如 2013 年的《雪国列车》和 2017 年的《玉子》。
而今年的《寄生虫》,条姐更是在第一遍啃生肉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导演娴熟的画面强调手法,看懂这部影片了。

比如 2003 年的《杀人回忆》,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奉俊昊打破了这类影片的传统结尾,用案件真相来达到高潮。
整部片子愣是悬而不破,将悬疑进行到底。

借一个略带悬疑色彩的故事外壳,来表现不同主题,绝对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戏。

不过不同的是,十年过去了,奉俊昊的商业触觉越发敏感。
他懂得什么才是商业片观众的嗨点,剧本构思更加细腻,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和玩味。
另外配乐、对白、演员演技、剪辑节奏可以说接近完美。
以下内容适宜观影后人群阅读。
前面聊到奉俊昊这位导演的商业触觉非常敏感。
那是因为他的影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致每个细节都完全有的聊。

相信大家看完影片都能感觉出来,这部《寄生虫》想要展现的就是社会中的阶级问题。
影片细致的设计出三个不同阶级,分别是住别墅的富人阶级(朴社长一家),住在半地下室的穷人阶级(基泽一家),还有住在完全地下的最低阶层(前女佣一家)。
他们之间形成一条鄙视链,富人嫌弃穷人的气味。



基泽一家可以轻易控制前女佣,失手杀害他们也不会有严重的后果。
因为蝼蚁般的最底层,即便在这个社会中消失,也不会引起什么轰动。

还有基泽杀害朴社长之后,便只能变成住在地下室的最低阶层。

如果这部影片仅仅是想表达阶级固化,那和《雪国列车》相比,确实没啥进步。
但《寄生虫》却反映了奉俊昊关于阶级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那就是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寄生关系,在这个社会中,穷人和富人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导演很机智的选择了两个互相有明确需求的家庭,基泽一家需要朴社长一家提供工作,填饱自己的肚子。


那是你没看到,导演为什么不选择自给自足,住公寓的中产家庭。
因为富人这个阶级一旦固化产生,他们对佣人或专业人士的需求就会变成必需品。

比如基泽一家拼命想融入朴社长一家,但朴社长却厌弃基泽踩过界。

石头作为 " 权势地位 " 的象征,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大雨后,基泽从水中捞起的是象征荣誉的奖牌。



勾引富家女,会想杀人灭口来保住自己残存的地位,因为往往追求权势的人是最凶残的。
结果却被前女佣的丈夫用石头反杀,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关于气味的讨论,在影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朴社长儿子察觉基泽一家身上的气味相同,此时基泽一家的反应是生怕社长一家察觉出他们是一伙诈骗犯,却没有在意自己身上的气味究竟是什么。


大雨后逃出社长家的基泽三人终于知道了,所谓的气味就是穷人气。
他们想回家通过洗澡去掉身上的气味,但谁想当晚就睡进了大礼堂,身上的气味更加浓烈。


气味已经变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瞬间刺痛了看重荣誉的基泽。
所以基泽的激情杀人便不难理解了。

再有就是关于技巧的运用。
奉俊昊真的很会进行视觉强调,看看这多次出现的穷人家与富人家的窗户对比。
无论是从视野还是光线,观众很容易察觉到这种强烈的反差。


另外剪辑师的节奏感全程在线,剧情进展快而不乱,这才是大片的水准。
而一部类型片做到如此细致专业的程度,确实难得。

想表达的思想也确实有点浅显。

如果没有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强的韩国电影体系,光凭奉俊昊,《寄生虫》绝对达不到现在的水准。
如果没有韩国电影前辈的" 光头运动 ",相信我们今天也很难看到奉俊昊、李沧东等一系列的大师。
所以这样的《寄生虫》,还有什么不值得你二刷三刷的呢?
责任编辑:废话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