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我抱怨这几天过得特别难。
我问是因为疫情吗?
他回这是其一,但更主要是因为贾玲的小品。
就是今年央视春晚上和张小斐、许君聪一同表演的《婆婆妈妈》,一个讲述婆媳关系的小品。
小品里贾玲扮演的婆婆和张小斐扮演的媳妇,儿子面前亲如母女、儿子背后视如寇仇,最后因一场小事两人握手言和。

可问题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会因为这么十几分钟的小品就能冰释前嫌,反会因此而更加尴尬。
想想大年三十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有的家庭甚至不止一代婆媳,就这样突然将尖锐的婆媳问题摆在明面上来,那场面太美我不敢看。
倒不是讳疾忌医,而是婆媳问题乃中国千百年来的大难题,样本大、示例多,但至今无良方可治,如永远不可调解的阶级矛盾,婆媳矛盾亦是如此。
《婆婆妈妈》的出现,就如同一个火盆,将中国亿万的婆媳架在火上烤。
由此,我想到多年前一部非常经典的婆媳关系剧,其事例之典型、演绎之精准,堪称中国婆媳剧的巅峰。
剧名很有意思,叫做《双面胶》。

你可以是好丈夫,也可以是好儿子,但二者很难得兼。婆媳关系里,要做到 " 双面胶 ",很难,难于过蜀道。
《双面胶》里,海清扮演媳妇,李明启扮演婆婆,单是剧的选角就足以令人称赞。
事实也确是没有让人失望,剧中这对 " 婆媳 " 的每一场同框飙戏,都是一次小高潮。
正式介绍前,有必要先说清楚这部剧的角色设定。

凤凰男 + 东北婆婆 + 上海媳妇,我猜原作家一定深谙大众心理。
婆婆从东北来上海,大戏正式拉开。
吃顿饭的功夫,都能让人瞠目结舌。
婆婆做了一桌菜,一家人挨个落座,看起来是那样幸福祥和,吃着吃着,婆婆发话了。

" 不咸。"
" 那你就点儿干粮吃,就点饭吃。"
" 晚上我不吃米饭了,全是淀粉,容易胖的。"
到这儿,除了婆婆脸上的表情有点不对外,似乎还没什么问题,可接下来婆婆的一句话,瞬间就让气氛冷了下来。
儿子让妈妈别光喝粥,也吃点肉,婆婆回了句:
" 不不,我不吃,我不馋,我少吃一块我儿子就多吃一块 ······ "

这之后婆婆与儿子的一番对话,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 吃起肉来一块接一块呀,那碗肉我切了二十八块,你吃了八块,你爸吃了七块,她一个人就造了十三块!"

在东北话里,放在这个语境," 造 " 带着点 " 糟蹋 " 的意思。
当妈的,总是向着儿子,见不得儿子受苦受累;做媳妇的,又总是希望丈夫对自己好。
两个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单独看都没问题,但婚姻让它们交杂在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这样产生。
但事情总有例外,即使再难堪的婆媳关系,也总有那么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岁月静好。
当得知丽娟可能怀孕的那一刻,婆婆对儿媳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 伺候 " 这词用的真好。
因为孙子的存在,婆媳之间的天平开始向媳妇这边倾斜,二者的关系变得不再对立,矛盾自然少了许多。
但接下来的婆婆的一句话,也点明了这十个月的核心。

明着是伺候媳妇,实则是为了伺候肚子里的孙子,所谓母凭子贵正是如此。
那么这十个月之后呢?
天平再次发生变化,婆媳再次对立起来。
《双面胶》的终极高潮,发生在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那天,下了班的丽娟如往常一般回到家里,从婆婆的手中接过孩子。
" 叫妈妈 ~ 妈妈 ~"
孩子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丽娟直接爆炸:

你猜,这是谁教的?
《双面胶》的故事矛盾冲突太强,我所选的三个事例,诚然也过于戏剧化,但不得不说,剧中太多的细节,包含了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婆媳矛盾的缩影。
作为一部要呈现给大众的影视作品,《双面胶》在结局的处理上与原著相比,温和了太多。
在六六所著的原作小说中,结局是以亚平在婆婆的鼓动下将丽娟打死结束的。

故事原型叫做吴丽君,毕业于华东师大。
当年吴丽君家所在的弄堂里,几乎所有孩子都被家长教育要以吴丽君为学习榜样。
有次吴丽君在华师大门口遇到小偷," 亚平 " 帮忙去追,俩人得以相识。后来吴丽君一毕业,两人便结婚了。
婚宴是在延安饭店办的,28 桌酒席钱都是女方父母出的," 亚平 " 老家一个村的人都来了。俩人结婚后,家里还来了很多老乡住下不肯走。
另外 " 亚平 " 还有一个初中辍学的弟弟。婆婆提出,希望已经倒贴婚房的上海丈人丈母娘能出钱给他弟弟买婚房!
吴丽君生了个女儿,还被婆家嫌弃生女儿没用。最终积怨之下,吴丽君被丈夫重击太阳穴,活活掐死。
得知噩耗,其父心肌梗塞,不久便去世,而她的妈妈,现在还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但这绝不是说现实就真的不会如此骇人,只需在搜索栏键入 " 婆媳惨案 ",便能够看到太多惊掉下巴的真实事件。
《双面胶》的播出,在当年引起了极大反响,以至于我一看到贾玲的小品,就让我想到了它。
对于婆媳来说,谁对谁错其实是件蛮罗生门的事情。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长环境,她们想问题出发的角度就不同,
媳妇觉得 1000 块钱买双鞋稀松平常,婆婆认为这要了亲娘的命。
婆婆觉得孩子用旧衣服洗干净当尿布挺好,媳妇认为这简直不可想象。
婆婆觉得女人就该做家务带孩子,媳妇觉得男女平等没有什么谁必须做什么。
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

那么这样的世纪难题,如何能解?
答: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