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国产片这十年

一个没有电影上映的季节,反而能够抽离地,让我们想清楚一些更遥远的事——

华语电影这十年。

这是难以概括的十年,整个华语影坛在经历无主题变奏。

" 第六代 " 之后,中国导演没有了明显的代际之分,没有了集体的历史使命和创作宣言。

这里有无数片自留地,播种的是不统一的经济作物。

但这十年,也是轨迹交叠的十年。

对于一些人,从地下走到地上;对于一些人,从神坛走下市井。

有些套路,红极一时,转瞬间成明日黄花;有些不被人看重的种子,却在墙角里默默发芽,一朝盛放。

在一团乱麻中,你仍可以抓住可辨认的几个线头。

不仅勾勒出过去十年的沧桑沉浮。

每一条,都是可能延伸向未来的渐近线。

国产片导演的十年,总结起来就是——

风水轮流转。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莫过于冯小刚。

十年前,冯小刚可以说是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当时年度票房榜单前十强,有他两席——

《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 2》。

两部都有命题作文的味道,但后者些微展现出当时名利双收的冯小刚的一点空虚。

借由葛优的角色,他开始回望人生,回望友情,回望爱情。

而回过头看,你会发现这部喜剧电影中透露的感伤情绪,实际上提前泄露了这十年间冯小刚电影的基调。

在解构中国式社会的《我不是潘金莲》、追忆青春的《芳华》、纪念故交的《只有芸知道》中愈演愈烈。

他的创作意愿,更多转向了 " 私电影 ",说点自己想说的,顾不上分分秒秒算计观众心思了。

自然,冯小刚不会再是票房的常胜将军。

《只有芸知道》的票房勉强破亿后,他回忆起当年《天下无贼》首破亿的辉煌,感慨" 英雄老矣 "。在 Sir 电影的专访中,他也反复说:" 我已经六十多了。"

冯小刚的两部作品外,2010 年也见证了姜文迄今为止最叫好叫座的影片——

《让子弹飞》,当年票房榜上仅次于《唐山大地震》。

想站着把钱赚了,说出了画内画外多少人的心声。

但《让子弹飞》有多爆,《一步之遥》在风评上调转就有多猝不及防。

观众对于姜文的隐晦和荒诞愤怒至极,当年还是 " 国民老公 " 的王思聪看完这部万达投资的片子,也忍不住 diss。

而 07 年曾就《太阳照常升起》和观众激情对喷的姜文,面对《一步之遥》的负评时,姿态却低了许多:" 我冒一点儿险,想拿一好东西给大家分享,但可能这次料下猛了。"

四年后,《邪不压正》。

姜文还是那个姜文。

你仍然能在片中看见他作品里的所有元素——阳光、荷尔蒙、意淫、浪漫、反叛、颠覆。

但姜文又已经不是那个姜文。

这不仅是说,《邪不压正》在 2018 的院线票房榜上排名第 31,仅略高于挂羊头卖狗肉的那部《" 盗墓 " 公寓》。

更是在说,十年前那部《让子弹飞》之后,姜文再也拍不回《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太阳照常升起》。

一方面,他仍高举和声张着雄性符号,但观众再也感受不到直接的血脉偾张。

另一方面," 我想站着,把钱赚了 "。

这句顶天立地的话,终究还是缺了一条腿。

冯小刚和姜文的历程,几乎发生在每个内地 " 大导 " 身上。

陈凯歌在《赵氏孤儿》进入 2010 票房总榜前十之后,就再未拥有如此成绩。

对于张艺谋而言,2011 年的《金陵十三钗》,标记着他最后一次杀入票房榜前十。

十年间他的最大惨案莫过于众星云集的《长城》,口碑票房双扑街。等到了 2018《影》上映的时候,好像就再也没有人期待这部电影除了美学以外的表现了。

十年前的观众,翘首以盼名导演的作品,在特定的档期走进影院。

十年后的观众,经历过多年烂片的淘洗,关注作品质量大于制作者的声名。

《人在囧途》系列,在这十年间成为爆款 IP。徐峥半路出家当导演,2012 年贺岁档凭《泰囧》登顶票房冠军。

2018 年度华语片最大赢家《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影片爆红之前大众认知度为零。

2019 年度三大爆款《流浪地球》《哪吒》《少年的你》,皆出自十年前非科班出身的 " 无名之辈 ",郭帆、饺子、曾国祥。

狭路相逢时,英雄不再论出处。

" 第 n 代导演 " 的划分逐渐失效。

不知不觉间,一轮洗牌已然发生。

2010 世代,也见证了类型片的浮沉。

诸多类型之中,国产青春片独占鳌头,在十年前演绎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2011 年的台湾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虽然在内地院线票房成绩仅有七千多万,但在当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街头巷尾都是《那些年》的主题曲。

如今看来,颇像是打响了青春片的前哨。

2013 年可谓是 " 国产青春片元年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破了七亿,年度排行第三,正式引爆了国产青春片创作的井喷期。

从改编 IP,到堕胎撕逼,接下来几年的青春片里你都能看见《致青春》的影子。

或者不如说,前者只是后者的" 影之分身 "

同是 2013 年,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拉开帷幕,同时点燃的还有全民对于烂片的声讨。

随后的 2014 到 2015 年,《匆匆那年》《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谁的青春不迷茫》《同桌的你》等扎堆上映,一部部犹如批量生产。

共同点是滤镜清新、演技堪忧、剧情狗血、来钱容易。

△ 《匆匆那年》《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

盛极而衰,市场逐渐疲软,2016 年吴亦凡主演的《致青春 · 原来你还在这里》票房仅有《致青春 1》的一半,却已经是当年最卖座的青春片。

等到了 2019 年,仍然想吃青春片这口饭的《一生有你》,上映半个多月,也只以四千多万票房惨淡收场。

犹如一个寓言——

因《那些年》走红、主演《小时代》的柯震东,在《小时代 4》上映时,已经因吸毒被捕,而成为了影片被删节的一块阴影。

青春片曲终人散。

同样在 2010 世代昙花一现过的,是综艺大电影。

也很热闹,不过花期更短。

2013 年,综艺《爸爸去哪儿》大火后,湖南卫视果断挖掘了 " 第一桶金 "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登陆了春节院线,狂收 7 亿多。

综艺大电影不再以电影为本位,更像是一种在电影院播放的 " 综艺周边 ",综艺节目余热未消,进一步开掘粉丝的价值。

嗅到了金钱的气息,紧跟而来的是《奔跑吧兄弟》大电影、《极限挑战》大电影。

甚至,《欢乐喜剧人》大电影……

不顾自己的老东家华谊也投资了跑男的电影,冯小刚曾直言炮轰综艺大电影,称这是 " 电影的自杀 ":

美国综艺那么发达,但美国人不这么弄自己的电影。韩国综艺也很火爆,但是论到把综艺节目拍成电影,韩国电影公会集体抵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要保护电影。一部电影,5 天或者 10 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让投资人心都乱了,他们只会去抢这种项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电影。这让电影人心都凉了,今后还会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电影吗?这种钱,很畸形。

劣币驱逐良币,就是从 " 钱太好挣 " 开始的。

这十年,有过热钱,有过快钱。

但不管是青春片还是综艺大电影,都像是一阵不回头的风。

除了吹散的满地鸡毛,没有为电影产业留下什么。

那么 2010 世代,有什么类型崛起了?

答案是:越 " 难 " 的片,越叫好。

比如,国产动漫。

2015 年《大圣归来》,敢说:

" 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他只是睡着了。"

2017 年《大护法》,敢说:

" 为什么太阳这么红,还是这么冷。"

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敢说: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国漫之光 " 从一条线,慢慢打开了一方天地。

" 国漫崛起 " 逐渐从一种情怀、一种希冀,变成一种切实发生的、行进中的轨迹。

又比如,科幻电影。

它来得有点迟。在 2010 世代的末尾,2019 终于因《流浪地球》成为了国产电影的 " 科幻元年 "。

但兴起之前,是更久的蛰伏和酝酿。

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

最高修改次数达到251 次的单个镜头。

还有一种类型,比起动漫和科幻,它在技术上,好像更 " 软 "。

但上映的难度,却丝毫不低。

——现实主义电影。

2010 世代之前,我们不是没有现实主义电影。

只是上院线的少,引发关注低。大众的印象要么是 " 太苦太丑 ",要么是 " 灰暗审丑 "。

2013 年《天注定》贾樟柯的重回地下,是对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拳重击。

但当揭露医疗现象的《我不是药神》评分破九、票房过三十亿、成为现象级国片时,我们才真正看到现实题材和类型商业片结合范本。

于大众。

需要的不仅是批判,更是感染与传播。

正如《嘉年华》之于幼女性侵,《狗十三》之于父权压迫,《少年的你》之于校园暴力,《地久天长》之于计划生育,《南方车站的聚会》之于边缘人群……

还有——

" 好人 " 涌动的私心、" 坏人 " 偶发的善念;

" 正义 " 连带的粗暴、" 犯罪 " 背后的苦衷。

在银幕上,我们看见光荣。

也终于看见晦暗。

而这种 " 能够看见 ",不正是另一种光荣吗?

这十年间,我们见证着票房的水涨船高。

2010 年一票难求的全球大热片《阿凡达》,登顶了国内票房榜,收入 13.28 亿,已经近乎倍杀排名第二的《唐山大地震》。

△ 数据来源:电影票房数据库

但这个成绩,在 2019 年只能排到第 12 位。

这十年间,我们见证内地大制作的崛起。

在 08 年《非诚勿扰》之后,《人再囧途之泰囧》时隔四年才再次代表国产片登顶票房榜。

但接下来几年,冠军的宝座仍然由港产片、引进片轮流把持,从《西游降魔篇》《变形金刚 4》,到《速度与激情 7》《美人鱼》。

2010 年最叫座的十部院线片,国产片和引进片比例对半开。在 2011 和 2012 年甚至是四六开和三七开。

而到了 2019 年,前十行列里的引进片就只有《复仇者联盟 4》和《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了。

这十年间,我们见证着 " 热钱无限 " 发展到 " 影视寒冬 ",再到现在疫情下的 " 绝对零度 "。

突然清场了许多资本、IP、流量之间相互媾和,而带来的电影失位的乱象——

但凡是红,就要拍电影。

登上大银幕的门槛被无限地拉低。

2014 年解约回国的吴亦凡,在两年内连续主演《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致青春 · 原来你还在这里》。

片名一个比一个长,评分一个比一个低,精确打击的是粉丝们的钱包。

原本在电视屏幕上收割粉丝的杨洋,也迫不及待走上院线。

然后,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油腻出圈。

同样事业轨迹的还有杨幂。

演《宝贝儿》,和导演刘杰互开玩笑。

" 这一定是你口碑最低的作品 "。

" 这一定也是你票房最低的作品 "。

结果,双双应验。

如今流量电影已死?

Sir 不敢断言,但的确有些许端倪在浮出水面。

再繁荣的假象,也还是遮不住自己真正的成色。

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19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 642.66 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 411.75 亿元,同比增长了 8.65%。

2020 经此一疫,年底票房会如何?

我们常说瑞雪兆丰年。

但影视行业,难以用这样的农业规律自我安慰。

华语电影的上一个十年,浮躁、纷乱、火爆;而下一个十年,要从一个魔幻开局起步。

未来更难预知。

但我们知道。

经历过草创之初的艰辛。

经历过鱼目混珠的繁华。

经历过与引进片的游击战。

经历过融化内地观众偏见的攻坚战。

影迷不会因电影院一时的关闭,而结束对国产片一路以来的守望。

格局打开了,院线铺展了。

流量退潮了,热钱冷却了。

从大导到小导,从大片到小片,从粉丝到 " 自来水 "。

浮沉之间,是数不清的电影人与观众并肩度过的十年岁月。

有幸见证这个十年。

希望下个十年,还有你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稀缺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