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时间,美股熔断了四次。
股神巴菲特惊呼活久见!短短几天,巴菲特的财富缩水了 240 亿美元。
在这个魔幻的 2020 年,正如盛传的那句话一样:"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

国内的疫情形势得到了控制,本以为春天就快到来,谁知海外的疫情又呈蔓延之势。
多国封城、经济停摆、股市暴跌、社会失序 …… 每天清晨一睁眼,我们都能见证新的历史发生。

悬浮飞车、霓虹闪烁、巨楼林立,那个电影里充斥着未来主义符号的 2020 年,以一种失控的方式朝着另一个方向狂奔而去。
即使脑洞再大的电影编剧,也不敢编写出这样的剧情。
可这,就是现实。

01
约翰 · 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一书的序言里说:
" 世界上不会有任何其他地方的历史会像华尔街历史一样,如此频繁和千篇一律地不断重复自己。"
在新冠疫情和石油战的影响下,全球股市普遍暴跌,相对比 2008 年时期的美股下跌,近两周美股波动率指数已经到了金融危机的同期水平。
毫无疑问,全球股市已经被推进了大波动时代。
股市暴跌,人心惶惶。
这样的情景又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杜琪峰的一部电影:《夺命金》。
做黑市期指的凸眼龙在一场股灾中输的倾家荡产,前一秒还是出手阔绰、为人仗义的公司老板,后一秒就被击溃的阵脚大乱。
他那一双布满惊恐的双眼,说明了一切:

杜琪峰的电影深刻揭示着人性与宿命的纠缠状态。
贪婪,深深地刻在人性中。
这似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 弱点 ",而且只能抑制,不能消除。


最初那个 " 煽动翅膀 " 并引发一场巨大风暴的人,正是动了贪念。
无论是贪财,贪权,贪欲,贪色,都出自于人性之贪。

NBA 停摆,好莱坞停工,新片推迟上映。
" 群体免疫 " 叫人闻风丧胆,海外华人仓皇回国,首都机场秩序失控。
一个陌生而恐慌的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

金融危机每隔数十年就会席卷世界一次,任何政客和专家都难以阻止。
那么灾难级的 " 人祸 ",能够在无数次的反思和警醒中避免吗?
我很悲观。
上到顶层设计者,下到街道买菜大妈,每个人都心存一个信念:" 想多赚一点 "。

那么如何抑制贪欲,避免出错?
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效地相互监督。
但无论如何,做到彼此之间百分之百完全监督是不可能的。
就像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难以观测的黑洞一样,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有着数不清的黑洞,而那些身处黑洞中人,危险系数极高。
人犯错,难以避免。
绝大多数的错误都不致命,这也是生活秩序能够长期维持正常的重要原因。
能够对全人类造成威胁的致命错误,虽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其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比如这次。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类的生产力空前提高,但底层 " 社畜 " 的生活状态却未改变。他们熬最长的夜,做最累的活,挣最少的钱,挨最毒的骂。
当你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这所有耸人听闻的故事,其实并不陌生,它们在一遍遍地重复上演。

02
你发现了吗?从多年前开始,越是负面情绪的词汇,就越容易在网络上走红。
如 2016 年的 " 穷 ",2017 年的 " 丧 ",2018 年的 " 消费降级 ",2019 年的 " 南 ",生存环境越是逼仄,人们渴望发泄的欲望就越强烈。
自嘲、自黑、自讽已经成为了当下最为 " 安全 " 的一种发泄方式。
那么 2020 年呢?
当我们经历了物质上的穷,精神上的丧,消费上的降级,生活上的南以后,在今天开始感慨能够活命都已属万分幸运。

即使身处困室,可 " 想多赚一点 " 的热情却没被熄灭。
负债,这个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很多人不敢穷。
根据汇丰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内 90 后群体平均存款为 815 元,平均负债为 12.79 万元,负债率高达 1850%。
与很多 80 后的房贷、车贷不同的是,许多年轻 90 后因为日常超前消费,他们仅仅买手机,买 AJ,买化妆品,买包包,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 消费主义 " 与 " 借贷主义 " 的盛行,各种借贷软件的出现,让许多年轻人陷入了到买买买的狂欢中。

疫情,将每个人的命运笼罩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
我一个在制造业工作的朋友,跟我说他们二月份的工资只发了 1500 元。
虽然他嘴上骂骂咧咧,但身体却很诚实,依然每天按时打卡上班,比起被剥削,他更害怕丢掉这份工作。
当初考上重点高校时的意气少年,在今天却要经受平庸生活的操磨。
再过几个月,就将有 874 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
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

回首这个冬去春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情绪起伏变化。
从武汉宣布封城时的恐慌,到正月十五拐点未到时的焦虑,再到二月全面萧条的麻木。
进入三月,柳芽新发,春花绽放,很多人嗅到了希望的味道。但是海外疫情的爆发,又为逐渐缓和的局势添加了不确定因素。
就在昨天,关于李文亮医生的官方调查结果已经给出,训诫撤销,向家属道歉。
我一直觉得,李文亮身上有着无数平凡个体的缩影。因为他是预警者,也是守护者,最后也是牺牲者。

到了今天,越来越的电影宣布上映档期,我们熟悉的那个世界正在逐渐回归。
在疫情期间形形色色的故事中,我对一个保洁阿姨的经历印象深刻。
上个月 21 日,保洁员杨莉从江西老家乘火车返回北京,返京那天由于客运班线停运,她第一次乘坐出租车前往火车站,120 块钱的打车费是她生活中难得的一次 " 奢侈 "。
在京隔离 14 天后,她开始重新找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活儿干,带来的钱也快花完了,她已经无力再继续支付房租。

当然,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也许这一别就是一辈子。
生活是什么?
生下来,活下去。

超强丧尸版权游!超过瘾
青春丧爽剧,这次我不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