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一出,全世界都在等它上线

防。

是我们两个月来抗疫的主要手段。

但要获得真正的胜利,下一步还得靠疫苗。

这几天的新闻——

中国军队研发新冠疫苗已开展临床试验:

美国新冠疫苗开始第一期临床试验:

都在争分夺秒。

疫苗诞生的时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个人从出生下来,就要开始接种各种疫苗。但疫苗是怎样研制的,又是怎样让我们免疫疾病的?

这支纪录短片,追踪了我们当前最关心的话题——

疫苗战事 - 新冠疫苗研发实录

疫苗是什么?

在没有疫苗时。

人类抵御病毒,依托于人体的免疫系统。

当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根据病毒的特性,搬来救兵——

产生特定的免疫球蛋白。

这个过程非常有效。

但也有失守的时候,病毒消灭不过来,人就会染病。

而疫苗的原理,就相当于一次反恐演练,提前调兵遣将——

利用免疫系统的识别攻击和记忆机制

让人体先识别特定的病毒特征

以便产生针对该病毒的免疫力

研制疫苗,则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转基因等方法,去除毒性同时,保留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物质的特性。

这样既不会让人感染,又能让下一次病毒真正来临的时候," 救兵 " 能够来得更加轻车熟路,杀毒于萌芽阶段。

这种病毒免疫力,能够持续几十年。

因此,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比如天花病毒一次治愈,就能终生免疫的特点。

早在明代,民间就做出了非常多的接种尝试,俗称 "人痘",即人工干预接种天花病毒。

用天花病人穿过的衣服,提取天花病人出痘的痘液,给新生儿使用,期望能够让孩子获得免疫力。

在 16-17 世纪,中国境内天花肆虐,甚至连皇帝都无法幸免。

顺治因天花而死,康熙因已经得过天花而被选为皇帝。

幸运的是,在巨大伤亡的 " 种痘 " 实践中,国人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

接种要用天花病人长成的痘痂而不是新出的痘液(毒性较低)。

成熟的痘苗可以连续使用(降低风险成本低)。

甚至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方法著作——

清代的《种痘心法要旨》中就曾介绍:" 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可见在清代,人痘种植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普遍的防治天花手段,也是现代免疫学诞生前,传统医学最著名的成果之一。

而现代免疫学,则同样和天花有关。

十八世纪的英国,天花肆虐,医生爱德华 · 琴纳发现,养牛场的挤奶工和屠宰工人,患上天花的比例很低。

原因,是他们都曾得过另一种病,发源于牛身上的牛痘,一种对人没危险,但症状和天花相似的病。

他通过调查后得出结论:

人若传染上牛痘,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病。

此后的试验证实了他的想法:用人牛痘脓包中的物质,给小孩注射,感染牛痘,也成功让小孩获得了免疫天花的能力。

随后,他把研究整理发表,并无偿分享给全世界,终身投入到 " 牛痘 " 疫苗的宣传中。

之后研究发现,是牛痘中存在与天花病毒相同的抗原,最终使得天花病毒成为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 " 重组新冠疫苗 " 的作用原理就与牛痘类似。

但,就跟天花被疫苗消灭一样。

任何一种病毒疫苗的研制,背后都有风险。

这条路,从来都不平坦。

回到纪录短片。

记者实地探访了,现代的新冠疫苗研究的一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我们呈现了现代疫苗研制的具体工作。

这里,研制的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疫苗。

全副武装。

因为,研制疫苗,本身就是一个高危工作。

比如,要亲赴一线,采集第一代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即毒力最强的初代病毒。

然后还要挑选出优质毒株,用液氮冷冻保存,用于作为将来疫苗研制的毒种。

操作的危险性,不亚于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而病毒量,更是远远高于医护工作者。

为此,需要极高的安全标准,科学流程,高度防护,和全方位的监测。

实验人员的日常工作,是要把病毒移入试管,提取核酸,注入裂解液。

然而,由于容易发生气溶胶污染,相较于普通的实验室,一个看似简单的移入试管工作,这里的工作人员只能更慢,更细致。

要依靠手感毫厘之间的拿捏,避免污染出现。

注意这个数字。

每天 1000 次以上的移液工作,不能有一次失误。

移液之后。

用漩涡振荡器,使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瓦解。

用离心机,使核酸和其他物质分离,洗脱杂质。

最后提取病毒的核酸,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确认,此病毒,是否是新冠病毒。

这个基因测序的结果,就相当于得到病毒的指纹和二维码。

给病毒身份。

但做了这么多都还只是第一步,确定病毒的身份和数量。

接着,还要检测病毒的毒力和繁殖能力——

用培养瓶测试病毒能否侵蚀健康的细胞。

纪录片中用了个类比。

给土地(健康细胞)播种子(病毒)。

既然是播种,就有失败的可能。

比如挑选健康细胞,品种,代次,都需要时间大量测试。

难度,都在这句话里。

为什么研制疫苗的时间长?

因为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建立在无数失败的尝试后。

一次又一次,最终挑选出毒力和繁殖力强的病毒,作为种子,然后培养病毒。

又是几天的等待。

最后,再对培养成功的病毒,进行灭活,即杀死和消灭病毒的活性。

而挑选试用灭活剂,又是一个技术活。

一次灭活,二次灭活,还要进行盲传三代测试,检测试验后病毒的活性。

注意这句话,严格又严格,谨慎又谨慎。

原因?

早在非典时期,加拿大和香港的实验室,就出现过由于灭活不成功,导致全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最终测试能全部成功,才能算成功灭活。

而整个灭活的目的是:

让病毒失去感染力,但仍具有抗原性,就是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生成抗体的物质。

至此,疫苗研发才算是告一段落。

但要到这一步,成功的几率,需要的时间,花费的精力,和投入的预算,都是不可估算的。

Sir 注意到工作人员介绍时,说了这句话。

说明直到纪录片拍摄的时候,病毒还没有培养成功。

想想看,这还已经是在全社会都鼎力支持之下的研制工作。

不计成本,不计代价。

都只能一步步试错,才得到开头的那个好消息:

疫苗已获准开展临床试验。

但更真实的情况是,根据我国的《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疫苗需要至少四期的试验论证。

从动物试验,再到健康人的试验。

至于药理,安全性,持续性等等评估,这一切在全世界的共识也是,至少 12-18 个月。

而在抗疫期间吸粉无数的张文宏医生都直接表述:

今年不要太寄希望于疫苗。

毕竟,面对一个波及全人类的灾难,任何举措,都一定要尊崇理性,耐心,严谨的态度,要慎之又慎。

科学防控,才是我们打赢战疫的武器。

而疫苗,就是那颗最后的子弹。

记得 2 月 27 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中,提到的这次疫情的一个教训之一就是:

国内疾控中心地位太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如今又再次呼吁加强 CD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

总的来说 CDC 的作用应该要有一定的行政权

它应该有这个权力向社会发出警告

而在这部纪录短片里,除了研制疫苗的困难。

更不要忘记这群主人公——

疾控人员。

没有像一线医护人员那样在新闻上轮番报道。

他们在很少被人发现的地方,不声不响夜行军。

直到奇袭成功的那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同样面对无时不刻的压力和风险。

比如,病毒泄露。

比如,同样恶劣的工作环境。

比如,同样高强度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

以及需要的技术,经验,判断力,专业性。

还有大量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可以说,在这个全民抗疫的战场上,已经没有前线和后方的区别。

而通过纪录片,除了了解到防疫的常识。

我们也应该开始消除歧视和误解——

有人认识我是疾控工作人员

甚至拒绝跟我共同乘坐电梯

只要能让多一个人看到,多一个人去理解和改变。

记录,就有价值。

这里是完整版。

15 分钟不长,而疫苗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让我们一起走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