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鹹片(为「方便」叙述,本文统一用这个名称),曾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国产凌凌漆》中周星驰「古有关云长下棋刮骨疗伤,今有我凌凌漆看鹹片取子弹」,《青春梦工场》(原名《艾薇》)中少年「拍鹹片圆梦」,都是彼时三级盛行的写照。



鹹片在香港曾经有多流行?90 年代前后,鹹片票房曾一度占据院线票房 46%,鼎盛的几年里,每周都能在电影院看到新片。

那些不在正规院线播放的地下鹹片更是多到数不胜数,录像带摆满书摊音像店,更重要的是,几乎天天有新片上架,看都看不过来。

为了脱颖而出促进销情,这时,标题圣手们悄悄上线了。

他们挖空心思在标题上大作文章,为的就是争夺麻(maa4)甩(lat1)佬(lou2)们的眼球和 money。
一场咸湿之战,一触即发。


韩国片常与亲戚挂钩——《善良的小姨子》《妈妈的朋友》等等;日本片就是关键词的叠加——浓厚、初体验、痴女云云。
相比之下,港产鹹片的命名或进口咸片的翻译方式就讲究得多了,不仅强调个卖点,还要咬文嚼字,充分发挥奇巧淫技,总之就是要你——

由此,上世纪 90 年代港产鹹片片名,简直是笔笔有来历、招招要你命的奇观世界。
最典型的是谐音梗(粤语称「食字」是也),粤语语境中,那些咸湿谐音总能让人心领神会。(近期天气变化大,已手动为各位靓妹添衣保暖)

谐音加吞字,是这类片名的最高境界:

此外,香港俗语、俚语,以及本土地标、生活习惯等也都会被融入到片名当中,读者如临其境,亲切感倍增。

作为一种亚文化,蹭主流热点出圈也是必须的,时下流行什么,你都能够在咸片里看到对应的版本。
比如西片《廿二世纪杀人网络》(《黑客帝国》香港译名)、《天生杀人狂》热映时,就有这样的咸片出现——

90 年代初期流行一时的汤宝如的《哭泣玛利》,张卫健的《弊家伙》,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甚至赵传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都难逃咸片的魔爪。


有时紧贴社会热点事件就能促销,「香港土炮艾薇之王」徐一刀就曾提到,有一年香港屯门出现了色魔事件,他马上就在屯门拍了一部《色魔工厂》,爆卖至脱销。

档期这种热点鹹片一样蹭,各大节日都是鹹片的必争之地,什么春节档、中秋档,鹹片商见缝即入。

在蹭热度和玩梗这方面,杜蕾斯都要叫他们一声师傅。

常年玩嘴臭标题党的香港媒体最热衷桃色新闻,这类新闻的咸湿标题和描述,大多都能看到当年鹹片片名的影子。

鹹片文化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香港,渗透到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某种「生活方式」,你看就连那些「正经」的港产片,也不时会中出一手 ,就知影响有多大。
周星驰电影中常有的谐音梗,彭浩翔的艾薇情怀,王晶电影里的咸湿笑话,无不受到鹹片启发。


后来舶来片的香港译名很多都延续了鹹片的命名风格,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丁度的片,这些片名也随着港产盗版碟流传至大陆,成为几代人经典回忆。
香港鹹片产量、影响力之大,很大程度上仰仗于香港彼时开放的风气,亦是几代人传承的成果。

彼时嬉皮文化盛行,战后的性解放风潮也吹到了香港。鹹书及风月杂志开始在港风靡,《老爷车》《响尾蛇》等成了一时经典。



情色渗透于市井,早在「鹹片」这种说法出现之前,香港的咸湿文化已经蔚然成风。
在性开放的背景下,70 年代产出的一批定位不明的港产情色片,成为了鹹片的早期试水者,不过当时还被称为「风月片」,相当文雅,没有后面的赤裸直接。
最突出的是邵氏的一大波作品,产量颇丰的吕奇、何藩和李翰祥可称「香港风月片教父一代目」。

三人凭各自专精的现代「艳情片」和古装「风月片」,在分级制度到来之前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整个 70 年代,香港影坛中纯粹的咸湿片其实并不多见,上述三位以外,各位老司机比较熟悉的还有杨群导演的《新官人我要》(1976)及桂治洪的《女集中营》(1973)。

但彼时相关尺度拿捏和制作水平并不完善,这个时期产出的片,或是点到为止,或是裸露程度过火引起争议,市场表现不温不火。
「真正的港产鹹片」登场要到 80 年代末,两个重要因素对此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一是日本粉红电影的大批量引进,二是分级制度的确立。

浸淫日本粉红片多时,「日活」「大藏」等片商带来的日式风情已经成为了一代港男的共同回忆,对此后港产鹹片的风格和调性影响深远。
到 1988 年香港电影分级制度正式确立时,各家制片厂已经知晓咸片的巨大市场,此前藏着掖着不敢拍的那些镜头,如今得以靠「三级」之名推出市场而不怕被删减。

当时香港大多数拍鹹片的都是些已名声在外的电影导演,比如何藩、王晶、邱礼涛、李翰祥等等,但也包括一些半路出家的,如商人出身的徐一刀之流。
但他们刚开始拍鹹片时都有一个共同点——「学日本」。
「土炮艾薇王」徐一刀就曾下东洋取经,他带回日本拍摄团队回香港拍片,成为当年很多香港人的「启蒙老师」。

早期港产鹹片受日本影响大,还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大量聘用日籍脱星。90 年代上叶,有约四分之一的咸片请了日籍脱星助阵。
如今以美食家闻名的蔡澜,在当时还有一个外号叫「日本通」,他对日籍脱星的引进发挥了巨大作用,足可名列香港咸片教父总统山。

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 1990 年时,他助力嘉禾聘用日籍脱星,消息刚出,立马吸引来了 25 名日籍女优竞争。
此后,蔡澜又相继投资了数部鹹片,并大批量引进日本女优,带起了一波「日籍外援」热潮。
后来蔡澜在制作《聊斋艳谭续集五通神》(1991)时,还请来了东宝摄影师左川和夫负责特技摄影。《聊斋艳谭》系列电影的大获成功,直接揭开了港产咸片热潮的序幕。

整个 90 年代上叶,有 12 部港产鹹片突破了 1000 万票房,其中日籍女优参演的占了 3 部,《玉蒲团之偷情宝鉴》(1992)更是以 2000 万票房刷新了咸片历史记录。

《香港奇案》《玉蒲团》《蜜桃成熟时》…… 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港产系列咸片,都有着浓烈的港式风情。


由于鹹片盛行的时代与港产片的巅峰有很大的重叠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本土演员将咸片作为进军「正规军」的跳板。
「一脱而红,红而从良」,成了当年演员走红的一个常见套路。
而已成名的演员,当市场疲软时,有时也不得不下一趟海,连香港四大天王都个个有过鹹片的经历。

90 年代成名的香港影星,没涉足过三级的屈指可数,足可见咸片、鹹片在当时香港的重要性和繁荣程度。
1992 年到 1996 年,这段鹹片的黄金四年,仅在普通院线上映过的鹹片就有 217 部,平均下来每周都有至少一部新片在院线上映,以录像带形式售卖的更是日日有、周周新。

但到了 1997 年,香港鹹片产量出现了一次断崖式的下跌,当年院线仅 12 部鹹片上映。
新世纪之后,过往在香港横着走的鹹片更是已然风光不再。
萧若元监制的《3D 肉蒲团》(2011)《一路向西》(2012),彭浩翔执导的《飞虎出征》(2013),钱文锜的《新金瓶梅》(2008),尝试复刻当年盛景,但难以力挽狂澜,反倒成了香港鹹片最后的挽歌。
像《低俗喜剧》《3D 豪情》之流,则都沦为一味迎合市场的产物,无特色无诚意,不得不令人感叹鹹片时代远去。


这一年,香港院线仅有 12 部鹹片上映,此后除了 2003 年(26 部)的一次回光返照以外,港产鹹片年产量再没有突破过 15 部。

DVD 出现、盗版盛行也是压垮咸片的重要原因。
大陆音像店里的那些不知几手香港鹹片,可能曾打开无数人的新世界大门,但租赁金即便再低廉,也不会给制作人带来半毛钱收益。
再往后,互联网的发展也让观众们不再需要去影院或音像店找片,有任何需求,小手一抖,资源到手。
此外,东南亚市场紧缩、生育率下降等外部因素,也或多或少影响了鹹片市场。
英国学者 Calum Waddell 拍摄过一部纪录片《鹹片:香港剥削电影不为人知的故事》,片中谈到香港鹹片的现状:
「即便是那些得到了业界的大力推广的大制作鹹片,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都有超过一半的坐席是空的。」
惨不惨,连瑟情都不再吸引。

香港人拍的鹹片,如今只有香港人看,却连香港人都不爱看了。
90 年代兴起的鹹片戏院,最盛时全港曾有近 50 家,这些戏院也随着鹹片的没落纷纷消失。
2011 年,香港最后一家鹹片影院官涌戏院因店铺租金涨价 8 成而倒闭,很多阿伯阿叔专程前往陪官涌走完最后一程。

连鹹片都睾飞丸走了,敢问,麻甩老矣,尚能硬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