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然纪录片,我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地球脉动》 《蓝色星球》 《王朝》…
而这些全是 BBC 出品,似乎关于地球上动物们的故事,已经被 BBC 拍摄穷尽。
如果还有团队想拍自然纪录片,似乎很难再拍出新意。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网飞 Netflix 推出了他们的纪录片,摄制组利用微光摄像、热成像、红外线等最先进的摄像技术,为我们呈现出了漆黑夜晚之中,动物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连跟组的动物学家都忍不住感慨:太不可思议了,我研究了 20 年,头一回知道它们还有这样的习性!

Night on Earth
2020
导演 : 彼得 · 费森
共 6 集
豆 瓣:9.3 / 10
IMDb:8.3 / 10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喜好独居的猎豹亦如此,它们白天狩猎,夜晚归穴。
然而事实是,夜晚的月光,恰好给了它们最好的辅助和掩护。
它们常常借着月光出来捕猎。


狮子有 9 成的捕杀活动,是在夜间完成。

它们体重比猎豹重 9 倍,夜视能力比人类强 6 倍。
跟猎豹不同,狮子在乌云遮天的黑夜里照样行动自如,显然狮子有杀死猎豹的能力。
不过狮子爆发力不如猎豹强,捕获猎豹远没有捕获其他动物容易。
四周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高大的长颈鹿。



关键时刻,还得靠母狮自己出动。
她的目标是角马。
她小心翼翼,匍匐前行,来到了角马群前方。
无知的年轻狮子造成马群混乱,马群纷纷朝母狮狂奔过来,恰好给了她绝佳的机会。
潜伏在草丛里的她,等待时机,瞄准目标,飞跃上去,强劲有力的牙齿瞬间锁住了一只角马的喉咙,角马呜咽一声,随即倒地。

狮子一家可以饱餐一顿了。
而另一端的猎豹,也捕到自己的猎物,现在我们知道,猎豹也有 1/3 的捕猎活动是在夜间完成。

它们每天下水捕鱼,玩乐,看似无忧无虑,但它们其实经常遭受死亡的威胁。
从出生到长到一个月大的过程里,有 1/3 的小海狗会死去。

它们在岸上的夜视能力甚至不如人类,即便危险近在咫尺,它们也浑然不知。
成千上万只吸血蝠,就潜藏在附近的洞穴里。


小海狗是它们最理想的吸血对象。
悄悄地跟在后头,冷不丁地在它们鳍肢、脖子后跟上猛吸一口。

可惜吸血蝠并不是唯一的威胁,海狮也生活在这里。
他们体型是海狗的 7 倍,虽然二者长得像,但就跟狮子会吃豹子一样,海狮也会吃海狗。
它们也喜欢对没有反抗能力的小海狗下手。
一只小海狗掉队了,海狮靠过去,张开血盆大口,似乎下一秒就能把小海狗一口吞下去。

小海狗皮毛光滑,动作敏捷,两三下就从笨重迟缓的海狮嘴皮子地下滑了出来,跃上了崎岖窄小的岩石,那是海狮巨大的体型无法翻越的地方。
但危险并没有就此结束,来到上面就没有成年海狗来保护它了。
很快吸血蝠敏锐的鼻子,将感应到小海狗血液的温热 …


林蛙冬眠的方式很特别,它既没有藏到洞穴里,也没有睡上一整个冬天。
林蛙晶莹剔透,冰凉湿润,身体上几乎没有储藏多少热量。

但今晚的气温,降到了零下 6 摄氏度,所有液态的东西都开始结冰。
一只林蛙走了两步就没法动弹了,寒冷渗入它的皮肤,远远看着像一块灰色的果冻。
夜越来越冷,这块果冻彻底成了冰块,连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怎么看都像已经冻死了。

这冰块开始消融,皮肤开始有了光泽,眼睛开始有了神采,心脏也开始跳动了。



这样的能力,让林蛙在寒冬里能生活数周,也让它成为了地球上最北方的蛙。

气味可以在黑暗中很好地传递信息,由此,有些动物进化出了惊人的嗅觉,比如皇蛾。
皇蛾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蛾,它的双翅展开之后,足有人类的手臂那么长。

雄皇蛾一生只有一个目的,找到雌皇蛾,生下自己的后代。
雌皇蛾会从腹部释放一种气味,这些气味散布在空气中,蔓延数公里。

当他感应到这些气味的时候,就会用尽所有力量,一夜飞过数公里,找到雌皇蛾。

他开始「之」字形飞行,来定位对方的位置,总算找到了。
但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皇蛾没有嘴巴,他们一生无法吃东西,仅靠虫型时候储存的脂肪燃烧能量。
长途跋涉找到雌皇蛾,也意味着他们的生命已消耗殆尽。
最后的行动完成后,他便从高高的树枝上跌落下来。

一条巨型蜈蚣爬了过来。

这短暂的过程是一只皇蛾悲惨的一生,唯一庆幸的是,树枝上的雌皇蛾不久后便开始产卵,他的基因得以传给下一代。

但即便是他们,也对在镜头里看到的东西感到十分惊讶。

比如研究猩猩的动物学家,第一次发现猩猩居然也会在夜间出来觅食,看不清果实熟不熟,它们就会用嘴唇含着,感受果实的软硬程度,以此判断果实可不可以吃。

但惊喜也常常伴随着惊险。
摄影师在拍摄海狗的时候,身处一片漆黑之中,除了眼前的屏幕发着微光,什么也看不到,还随时可能有吸血蝠来吸他的血。

在森林,要忍受蚊子的叮咬,在水域,要随时提防被鳄鱼吞掉,在两极,要忍受极寒 …



摄影师要在这里拍摄:虎鲸。

但并不总是能拍到,据说渔船捕鱼,渔网拖住大量鲱鱼的时候,会吸引来虎鲸,于是他们打算这么做。
但结果却遇上了猛烈的暴风雨,他们只能被迫中止,等雨过天晴。

等了一周,暴风雨终于过去了,但却下起了大雪,外面的温度只有零下 2 摄氏度。
这种天气谁都不想出去,更别说掉进漆黑一片的冰水里,还要跟一大群食肉动物待在一块。
但摄影组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有时候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
好在虎鲸来了。



对每一个摄影师来说似乎都是这样,只要最终能拍到精彩的画面,一切便都是值得的。



关于动物,有我们在《地球脉动》 《蓝色星球》等其他自然纪录片里经常看到的标志性动物,如大象河马狮子,北极熊海狗鲸鱼,但也有椰子猫、指猴、萤火鱿、猫猴等等奇特的物种。
但即便是标志性动物,因为《地球的夜晚》聚焦的是以前难以拍摄的夜间景象,所以也拍出了标志性动物有别与人们固有认知的一面。
这些画面得以实现,是因为网飞的摄影团队,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摄像技术。
比如用感光度超高的相机,在只有微弱的月光下,也可以拍出色彩鲜明的照片。


真菌发光吸引昆虫帮其繁殖。



不过,在一些网友看来,《地球的夜晚》还是有一些缺点。
比如,之前有太多优质自然纪录片都是大卫 · 爱登堡负责旁白解说,这次缺少他生动又情感充沛的声音,似乎少了点味道。

我认为《地球的夜晚》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事实,但这是否是缺点,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可以看出摄制组想呈现更为客观的动物世界。
而客观的动物世界,是没有谁对谁错,孰善孰恶的,要拍出这样的内容,也许首先第一点就是尽量不预设立场,不自作主张地投入人类的情感,不把它拍成一个像是有剧本的故事。
毕竟,当我们面对动物世界,我们也很难有坚定的立场。
当我们看到一只挨饿的北极熊终于捕获了一只海豹,让自己的孩子也有食物可以吃,但海豹的鲜血却涂满雪地的时候,我们很难说该为北极熊高兴,还是为海豹难过。
尊重客观事实,不加以修饰地呈现,从这点来说,《地球的夜晚》不一定是动人的纪录片,但一定是好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