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妇女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如今对于妇女权益的维护和保障也日渐增强,女性已经不再意味着 " 牺牲 " 与 " 软弱 "。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偏见也依旧存在。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这一个刺眼的名称——


它的导演,是来自于以色列的、两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议题的女性电影人。
在此之前,她们还制作过另一部反映网瘾戒除问题的纪录片《网瘾》。

此次的《剩女》已经算是她们第二次拍摄中国故事了。
不得不说,这两位以色列导演虽然是外国人,但她们对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当下舆论热点的了解,似乎比中国人还要准确。
要知道,像" 剩女 "、" 剩男 "这类两性话题,在现今的中国本就是人人都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这两位外国女导演从 " 他者 " 的视角出发,不仅敏锐地体察到了这种热点的存在动因,而且还将其作为核心议题制作成了一部极具社会学价值的纪录片,确实很不容易。

一部好的纪录片题材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立体多面的人物,也很难撑起相应的题材。
这两位导演在对所拍人物的选择上,就花费了很长时间。
起初,她们选择通过网络寻找拍摄对象。
在对数十名女性的接触中,她们发现,大多数人只是想在镜头以外,陈诉自己的不幸。
在经过了解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对隐私的顾虑,而拒绝拍摄。
经过了漫长的筛选,导演们才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三位愿意出镜的主人公。
而这三位主人公在社会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和性格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十分有代表性。

第一位主人公是时年 34 岁,来自于山东农村的女律师Qiu HauMei。
在影片中,她也是表现比较出彩的一位。
因为出身于重男轻女的大家庭,她一直处于父母的逼婚压力之下。
尽管她是个很有主见的现代女性,但很多时候,她都面临着外界和自我的双重审判——
" 人到年龄就该结婚!"
" 不结婚就不会幸福!"
" 我到底该不该结婚?"
" 结婚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些质问,让她不得不一次次,徘徊于 " 交易感 " 十足的婚恋相亲市场,奔赴于一场场被安排的速配聚会,忍受着周遭世界对其 " 大龄剩女 " 的标签化评判。

第二位主人公,是时年 28 岁的广播电台播音员Xu Min。
虽然她出身环境优越,工作光鲜亮丽,但她却一直陷于原生家庭的困扰之中。
因为从小到大对母亲的逆来顺受,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干扰和限制。
她对婚姻的选择,更多地是要满足母亲的心理期望。
在这种被动的母女关系中,她变得无所适从。

第三位主人公,是时年 36 岁的大学老师Gai Qi。
在影片中,她是唯一一位对婚姻 " 妥协 " 的女性。
她不仅找到了她认为还算满意的丈夫,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但平淡的婚后生活也让她感觉到有些无聊。

因为结构和内容所限,想要面面俱到地展现三个人物的命运与生活,也不现实。
然而,就是在 80 多分钟的时长内,影片却对当下中国的婚姻挤压状况、婚恋相亲市场、两性择偶偏好、城乡婚恋差异以及适龄未婚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展现。
三位主人公对人生之路的迥异选择,又让观众看到了 " 剩女 " 这个标签,所根植的大众心理机制。
中国人落后的婚姻观念,以及社会主流文化对个体的绑架,也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父训斥她:" 上学把你上傻了 "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 的社会观念。
受这种婚恋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婚姻选择,始终掺杂着一套复杂的逻辑。
尽管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所颁布的《婚姻法》曾明确鼓励自由恋爱,当代社会婚姻文化氛围也始终强调 " 婚姻自由 "。
但诚如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写到——
"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完全视为当事人之间个人的事情,而别人不加过问。"
尤其是在中国社会," 大家长制 " 一直就是比较盛行的一种运作肌理。
子女的婚姻,在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个人的私事。
个体选择终生伴侣,并非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和喜好,父母和家人乃至于亲戚与朋友,都可能会成为其选择行动的代理人。

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由于女性本就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地位,她们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能被视为循规蹈矩的 " 安定 " 下来,整个社会就有可能为她们刻画一个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印象。
甚至于她们的家人都可能对其反戈一击,成为阻碍个人自由意志的催化剂。
因此,在《剩女》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便可以明显看到,像 Qiu HauMei 和 Xu Min 这样的单身女性,首先接受到的压力,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当 Qiu HauMei 回家之后,她终究难逃父母与姐姐们的连番拷问——
" 你是不是上学上傻了?"
" 你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
" 不结婚就永远不能幸福!"
" 你老了谁来照顾你?"
类似于这样十分强硬的价值观判断,几乎不曾中断。
而在 Xu Min 的家庭关系中,母亲对她的控制与干预也显得十分强势。
在心理医生面前,她泪流满面地承认,她的婚姻选择始终会受到母亲的左右。
满足母亲的喜好好像才是首要原则,至于她自己的意愿则是不被尊重的。

最关键的是,在这两个人的家庭关系中,实际上都强烈地体现出一种中国父母才会有的思维逻辑。
父母总会将下一代的个人选择,和 " 不孝顺 " 相挂钩,继而又会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辛苦抚养去指责这种 " 不孝顺 "。
一个强大的民族心理惯性,几乎表露无遗。
当然,在这部纪录片中,两位导演对于语言暴力和相亲市场的观察也很有意思。
你会发现,当 Qiu HauMei 行走在地铁中的时候,地铁中的广告都是 " 今天你要嫁给我 "、" 今天约女神 " 这样的标语。
当 Xu Min 与自己的母亲吃饭时," 剩女 " 这样的词汇也会从她母亲那儿脱口而出。
当 Qiu HauMei 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也表示了对 " 单身狗 "、" 大龄剩女 " 等标签的强烈反感。

当她们穿梭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婚恋交友场景中时,两性的交流话题始终停留在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工作薪水等方面,几乎很少会去提及个性、精神、价值观等问题。
至于那些散落在公园相亲角的大叔大妈们,则会把自己子女的个人信息以最简单粗暴的标签展示出来。
而上婚恋交友网站,更像是在挑菜一样。
住房、工作、收入、户口、身体条件等,都是被可能量化的标准之一。

显而易见,《剩女》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昭告的是,语言暴力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性别政治也在不遗余力地左右公共叙事。
社会性别权力关系,被悄然镶嵌在了一个个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中。
两性地位的二元对立状态,也因此被搅动的更为畸形和无脑。
其实,关于当代都市生活青年的婚恋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做过大量相关的研究。
而且早有证据表明,大众和媒体更为倾向于选择热炒 " 剩女 " 问题,但很少会将 " 剩男 " 同等视为显性话题进行讨论。
而实际上,有学者早已对 " 剩女 " 概念进行过界定和度量,并对中国单身女性的比例和结构做过系统的调查。
从结论来看," 剩女 " 问题其实在中国并不真正存在,中国女性过剩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相反,女性在各年龄层及婚姻挤压状况中,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

" 剩女 ",明显是一个被媒体和舆论所夸大且建构出的伪命题。
其深层次的原因,实则和眼球经济的波动、消费社会的观念更迭有关。
不过,虽然 " 剩女 " 早被证明,并不是人口结构性婚配过剩的结果。
而是由于国人文化观念变迁滞后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网络和媒体建构出来的标签和伪概念。
但像《剩女》这样的纪录片,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
这个建构性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伤害了众多无辜的优秀女性,潜在地增加了她们的生存压力,甚至给很多家庭中的长辈父母制造了某种恐慌。

所以,争取平等,或许并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群体的使命。
无论中国社会的全球化程度如何,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
而要打破这种语言暴力和性别对立,则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