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我们时常能欣赏到一些美好肉体。
女演员的尤为多。
抛开对创作者「男性的凝视」的批评;
单就对演员形象的审美鉴赏,那绝对是艺术品级别的。
就像是下面这部颇具争议性的电影——
《珍品》
Curiosa

一个令香玉都「我见犹怜」的女子。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饰演的画家玛莉安。

让人深陷她的浅褐色虹膜中,无法自拔。
而在此次《珍品》中,性格大胆开放的她与玛莉安的表现几乎是大相径庭。
无所顾忌地追求爱情,丝毫不投降于世俗。

是观众得以在《珍品》中尽情欣赏她的曼妙身体。
美得惊心动魄。
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一段「多角恋」的故事。
改编自历史上真实人物玛丽 · 雷格尼尔(Marie de Régnier)与皮埃尔 · 罗伊斯(Pierre Louÿs)的照片和信件。
玛丽是一名活跃在二十世纪初巴黎文艺界的法国小说家、诗人。
在当时被评价为「同龄女性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若瑟是一名法国诗人,「高蹈派」代表人物之一。
(「高蹈派」又称帕尔那斯派,主动诗歌形式美学的探索,以反浪漫主义为特点。)
而他的两位学生,都深深爱上了玛丽。

皮埃尔也是一位作家、诗人。
从 18 岁起就开始写情色文字,风格上以能够「完美地表现异教的性感」而闻名。
到临终之前都在乐此不疲地持续创作。

还因为对法国文学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了骑士勋章。
电影中,玛丽与皮埃尔互生情愫、彼此相爱。
但皮埃尔是个「高纯度文艺青年」,喜欢流连于乱花丛中,不肯拜倒在一人石榴裙下。
那时,玛丽的父亲又正陷入债务风波。
不得已,她只得答应父亲另一位学生亨利的求婚,以解燃眉之急。

黯然神伤的他远赴阿尔及利亚。
又从那里带回来了一个当地的姑娘。
亨利自知妻子对于皮埃尔还留有旧情,于是故意透露了这个消息,想要打碎她最后一点希望。

她直接登门拜访,开门的正是那位阿尔及利亚女子。
面对这个表现得像女主人一样的情敌,玛丽非常冷静,没有流露一丝挫败的情绪。
而是挺直腰板、昂着头,漫不经心来了一句:
「家里少了一些花,应该买些水仙回来。」
然后顺手将自己的钱包递给对方,示意让她出门购买。

仿佛是在声明,她才应该是那个皮埃尔身旁的女人。
一方面,他对阿尔及利亚女子的温柔照料产生依赖;
另一方面,又无法停止对玛丽女性魅力的着迷。
或者更准确说,是肉欲上的渴望。

于是也利用此来牢牢在抓住皮埃尔。
她极富挑逗意味地说:
「我想让你帮我拍一些在道德层面具有挑战性的照片。」
一边说着,一边开始轻柔地散开精心整理过的长卷发。
面对这个如艺术品般的女人,皮埃尔根本无法自持。
脱口而出:
「如果我无法当你的丈夫,就让我做你的情人。」

直至变得一丝不挂,肆无忌惮地展示着她的身体,她的致命吸引力。

将眼前这位缪斯女神的脸庞、胸部、小腿,一寸一毫,所有的细节都收入镜头之中。
在玛丽走后,他心急火燎地冲洗着照片,极度渴望再见识那惊天动地的美。
他情不能自已,落成诗行——
「我将会叫你‘苍蝇’,因为你有翼的黑发,那么遥远,那么精致,又那么忧郁,在你那眼眸深邃之处的、围绕在瞳孔周围的金环。」

皮埃尔到玛丽家做客,若无其事地与同窗旧友亨利客套、聊天。
然后趁着每次亨利离开的短暂间隙,一次又一次地接吻。
三个人坐在一起翻看相册。
在亨利的视觉盲区,两个人偷偷摩擦着五指。

还会想出各种增加情趣的消遣方式。
比如,玛丽会上身赤裸,只穿着一件皮埃尔裤子。
一边念着描写女同的诗歌,一边给皮埃尔穿上自己的束腹。

但又增添了点儿诗意。
对这两位靠浪漫呼吸的法国艺术家来说,偷情如同是为生活增添滋味的佐料。

他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偌大的博物馆。
无法接受只悬挂一件艺术品。
他会在晚上同街边卖花女攀谈,然后带回家中调教成模特。
热衷于情色文学创作的他,无法停止寻找自己的灵感。
而灵感又源于一个又一个一丝不挂的女性身体。

她心生醋意,可还是无法离开她所心爱的男人。
又一次翻云覆雨之后,玛丽失声痛哭。
而皮埃尔只是再次拿起了自己的相机,又对准那个正在痛哭的模特。
玛丽拿起被子蒙住头,他便挑出一根头发,细心摆放,精心构图。

反而愈演愈烈。
不久之后,玛丽的家庭再次陷入债务风波,需要再将妹妹露易丝嫁出去,以再次解决经济危机。
而露易丝想嫁的对象是皮埃尔。

然而最后,她还是亲手把自己妹妹送到了皮埃尔的床上。
原因仍然是自私的。
这样,她就可以更加光明正大地靠近皮埃尔,照顾他、亲近他,与他永远在一起。


导演通过查阅残存的部分书信和他们诗歌中留下的痕迹,重构了这个奇情故事。
这样的多角恋情节设定,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都难以接受。
舆论中对于艺术作品的「卫道夫」还是太多太多了。
只需要看一下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以及特吕弗的《祖与占》豆瓣评论区就可知一二。


以及《珍品》那般近乎随心所欲,充斥着大量背叛与欺骗的爱情。
都被冠以「病态」而不被所在时代的世俗所接受。
无一不激烈中带点儿惨烈。

但在人性之上,这无疑是赤裸裸的真实。
在《神奇队长》里,大女儿曾分享了对《洛丽塔》的读后感。
大致意思是说。
她对这种畸形的爱情感到厌恶、抵触,但又从情感上,不自觉的产生同情和怜悯。
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是要考虑到时代背景的。
而这些作品的主角们,大多都是脚踩着狭隘的偏见和时代造成的身不由己。
像《海上花列传》中,家族婚配的时代,妓院是可能诞生爱情的地方;
像《金瓶梅》,欲望的描写下,却是中国第一部对人性洞察深邃的作品。
《珍品》中,玛丽被迫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为家族还债。
她的妹妹露易丝,又重蹈覆辙。
统统只是作为换取金钱的交易品。
在无法抵抗被那个环境物化的悲剧下。
离经叛道,追求爱情,无疑是证明自己仍有着鲜活人性的方式。
是证明自己还没有麻木的证据。

不接受、不赞同,也是个人自由。
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些人性真实的存在。
当我们学会了更饱满更丰富的共情能力,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悲伤。
便也离「人」这个字,更近了一步。
用理性去批评
用感性去理解
两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