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法师们”为何不香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 IP 价值官 ,作者左柚

作为 " 无心 " 系列的续作,《无心法师 3》再度回归。

依然是玄幻 + 惊悚 + 爱情 + 搞笑的悬疑剧,然而与 2015 年作为爆款网剧出现的《无心法师 1》相比,续集表现的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再也无法重现五年前首部播出时流量与口碑双在线的境况。

2015 年,《无心法师 1》凭借惊险新奇的剧情和生动灵活的人物,惊艳了不少观众,搜狐视频播放量高达 16.68 亿,直到现在,《无心法师 1》的豆瓣评分仍保持在 8.3 分。

而后两年,《无心法师 2》话题热度远不及前作,观众口碑也是高开低走,收官后只拿到了 6.1 分的豆瓣评分。

如今第三部,《无心法师 3》在口碑上有所回转,豆瓣 7.0 分,然而与第一部相比仍然相差不少,并且观众、粉丝对于续集中的剧情颇有不满。

可以说,具有爆款基因的《无心法师 3》是唐人打出的一张大牌,粉丝情怀、怀旧心理都可能助力续集出圈。然而现在的情况来看,并不容乐观。

续集难以再现往日辉煌,这不只是《无心法师》系列遇到的问题。

国产续集:十续九扑

在作品获得一定影响力之后,拍摄续集成为延续并强化 IP,实现品牌效应的最佳途径,既为影视市场带来更多活力,又能实现自身内容的可持续性传播。

因此但凡爆款剧,大多有续集。有些是根据 IP 改编提前策划,有些则是因为第一部火爆,重新启动续集项目。

2015 年,改编自尼罗小说的《无心法师》可谓是一匹 " 黑马 ", 虽然出身小众 IP,但凭借高品质、" 非五毛特效 " 获网友认可,加上 " 自来水 " 的推波助澜,《无心法师》被推上了网络自制剧的潮头。

网友们评价也很高,更是吊打当时大投资大 IP 的《盗墓笔记》," 演员演技特别自然,特技场景都良心!《盗墓笔记》特效五毛的话,无心有五块吧!"

因此,两年之后,改编自小说第二、三部的故事,把降妖除魔与抗日背景下的国仇家恨联系起来的《无心法师 2》上线,原本是想再续爆款,然而最终以 6.1 的评分收官。

对于国产剧来说,不仅是《无心法师》系列,大多国产续集大多表现都不让人满意,摆脱不了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的 " 魔咒 "。

我们总结了最近今年系列作品,单纯从评分来看,几乎每一部续作评分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续作一般都在 3 季以内。

△ 近几年部分国产续集作品一览表

甚至《爱情公寓》系列、《还珠格格》系列、《家有儿女》系列等老牌电视剧均出现续集口碑下滑的情况。

即使像《大军师司马懿》《琅琊榜》第二季口碑不落,但续集的播放量往往又大幅下滑。

《军师联盟》以 70.82 亿的播放量、8.1 分的评分成为 2017 年的爆款网剧,续集《虎啸龙吟》在口碑上依旧延续前作,评分高达 8.4 分,但该剧的播放量仅有 48.55 亿,和前作相差超过 20 亿。

同样情况再看美剧,动辄七八季,且每一季都在平均水平以上。

就拿《生活大爆炸》以及《权力的游戏》为例,基本都在 9.0 分左右上下有轻微浮动,不仅总体质量很高,且浮动很小(除《权力的游戏 8》烂尾导致评分降低之外)。

此外,观看人数也呈现呈递增趋势,《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的收视人数仅 840 万,第十季达到 1899 万人。其中,该系列的最高收视人数达到了 2040 万。

由此可见,与国外的续集作品相比,国内无论是 IP 改编,还是原创作品的续集总体都比较薄弱。

这既与美剧英剧等制作播出模式不同有关,同时也与国内剧集制作的不标准、不完善有关系。

那么在剧集制作环节中参与的编剧、制片、演员,到底是该为续集扑街魔咒买单呢?

阻碍国产续集长命的 " 三座大山 "

参考美剧模式可以看出,季播美剧往往从规划开始就具备工业化体系,如提前规划季播内容和演员合约,先制作几集的体量,根据观众的反响进行商业决策,也就是边播边拍摄的模式。

而国内剧集往往是在第一部反响不错后,才会开始筹备第二季以及后续,这就造成了续集难以是原班人马、剧本创作不连贯以及匆匆上映等问题。

1、急于盈利遭 " 反噬 "

在当下的国内影视圈,一方面,国内影视公司对于 IP 的追逐并没有停止,如果抢不到人气高的网络小说,原创乏力的背景下,拍摄人气影视剧的续集也是一个看似稳妥的选择。

毕竟这些人气剧一般都有着大量的粉丝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热度。

并且,一般来说,第一部的成功会吸引更多广告主和投资方,参与者增多,便难免受到 " 外部干扰 "。

" 第一季打口碑,第二季多赚广告费。" 有业内制片人表示。而若续集没有把握好广告植入的频率和尺度,也会影响观众的观剧感受及口碑。

我们看到《欢乐颂》第一季 7.4 分,而过度的广告植入以及剧情注水让《欢乐颂》第二季的口碑遭遇滑铁卢,豆瓣评分由 7.4 分跌至 5.4 分。

不可否认,植入广告目前确实已成为很多电影、剧集募集资金、防止亏损的一大渠道。拿捏好分寸,自然可以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可是一旦植入的太硬、太多,以及强行植入与剧情不相符的品牌,就有点伤害剧情、人物,败观众缘了。

并且,为了抓住第一部的红利,将原有的流量和知名度迅速商业化,留给续集的制作周期是相对较短的,仓促上马制作,续集的质量可想而知。

《青云志》系列虽然以季播的方式播出,但本质上仍是一次性拍完,且每季推出的间隔时间仅有一两个月。这种非固定的播出时间、非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让这些剧很难达到高水平的制作。

2、原班人马凑齐难

一般来说,第一部剧火了之后,相关演员以及制作班底身价便会暴涨,等到续集制作时,启用同一批演员,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大多数续集拍摄,都会启用新的演员, 调换制作班底," 原班人马 " 难聚齐成为续集 " 掉粉 " 的主要原因之一。

《琅琊榜 2》虽然幕后团队是原班人马,但是主演阵容胡歌、王凯、刘涛的缺席,都让续集热度减少。

《无心法师 2》曾因金晨缺席,也引发不少前作粉丝的争议,导演不再是林玉芬,对整部剧的节奏和气质也有影响。

演员一换整个故事和人物都有脱离感。

到了《无心法师 3》,无心还是那个不老不死的无心,陈瑶在第三部里晋升为女主,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男性角色柳玄鹄,一个是女性角色柳青鸾。

红色的斗篷,齐刘海,表面天真无邪实则腹黑阴冷,陈瑶在《无心法师 1》中饰演的岳绮罗虽是反派配角,但观众对她的喜爱甚至超过了金晨饰演的女主月牙,那句 " 张显宗,我牙疼 " 让剧粉至今念念不忘。

因此可以说,制片方第三季也为了迎合观众,让陈瑶担任了女主。

然而在《无心法师》第一部中,无心喜欢的月牙儿是被岳绮罗杀死的,岳绮罗也有张显宗这条线,双方 CP 都互不影响,且深受观众喜爱,这一部,无心要和岳绮罗谈恋爱。

演员、角色与之前作品的错位,也让很对观众难以适应。四部原著里,无心都有自己的官方 CP,而前传《无心法师 3》把故事引向了对岳绮罗的过度依赖和消耗。

在这方面《欢乐颂》制作方就很有前瞻性,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季播剧的方式进行策划,每一位演员签订的都是三季的合同,所以无论剧本之后如何调整、戏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演员都要完成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拍摄,这也是《欢乐颂》剧组 " 原班人马 " 为何能凑的那么齐的原因。

3、故事难以 " 系列化 "

国内编剧的工作都是前置的,最开始就完成了所有剧本的创作。这对于等播完了才决定拍摄第二季的电视剧制作现状来说,对编剧的考验就显现了。

续集如果只是延续前作的思路、内容,虽然保险,但可能让观众失去兴趣;如果改变前作的设定,又会让观众觉得不是自己心中的那部戏,从而拒绝观看。

因此续集为了刻意复制前作的成功,没能做到紧跟时代和自我创新,内容上往往是对第一部情节的注水和拼命拉长,创新能力不足,人物和故事都显得单薄了。

对于《无心法师 3》来说,就有过分寄托情怀和迎合观众取向,内容创作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新鲜设定的嫌疑。

或许是因为 " 建国之后不能成精 " 的审核问题,《无心法师 3》在时间线上设置为整个系列的前传,将故事时代背景从前两部的民国跳转到了盛唐末年。

因此,这部虽然是第三部,实际在剧情上是第一部,要讲无心和岳绮罗之间如何相识,青鸾和玄鹄又是怎么和之后的岳绮罗成为联系的。

由于剧情完全是编剧原创的,根据原著的内容重新写的,就极容易有漏洞。因为你要保证和原著的人设一样,还能跟之后的故事联系上。

但脱离了民国背景的《无心法师 3》,在人物人设上、故事展开方式上都有了不同,被一些网友吐槽是低配版的《聊斋》和《神探狄仁杰》。

有 IP 基础的续集改编都困难重重,更何况原创剧作呢。在之前,就有制片表示:" 中国的电视剧大多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给第二季留下的空间太小了。"

《行尸走肉》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人物气氛刻画的非常棒;《无耻之徒》之所以能拍 7 季还那么吸引人,是因为整个故事永远有可以突破的地方,人物多、故事体量大、每一个人单拎出来都可以撑一季。

而如果一部电视剧的体量是最初设计好的,故事所有的梗都用完了,人物已经完成了成长定性,除了把所有的设定都击垮重来且和第一季不一样,不然第二季就非常难看了。

热门 IP 拍续集,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很多,因此人气剧拍续集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进行 " 再创作 ",而不是躺在原作成功的基础上 " 吃老本 "。目前,国产剧集编剧工作是前置的,最开始就完成了所有剧本的创作。

" 季播 " 模式为续集探路,最终还是要打动观众

归根到底,我们很多电视剧开发缺乏前瞻性和长期规划的表现,很多制片方都是等剧火了之后才想到要拍续集。

因此前期规划的缺失会给拍续集增添很多难度,不仅是剧本缺乏分步规划,原作导演、演员等主创班底的档期、意愿等都难以统一,更不用说在续集中保留原作的灵魂和精髓。

而相较于国产剧续集屡试屡败,美剧的季播模式则得心应手。

续集一直是美剧的 " 吸金大法 "。《老友记》10 季、《无耻之徒》8 季、更不用说《绝命毒师》《破产姐妹》《行尸走肉》《权利的游戏》…… 几乎热门的美剧续集都轻松超过了 5 季,每一季都受到观众的热捧。

美剧在保留第一季精髓的同时故事又在不断发展,新的枝叶不断生长,最终形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其季播和制作模式,或许正是国产作品需要学习的。

我们了解到,其实行业内也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美剧的季播模式,《欢乐颂》便是其中之一。

《欢乐颂》制片人侯鸿亮在媒体采访中公开表示:"《欢乐颂》最初策划就是季播,不是一次性拍完。" 在他看来,按季播的节奏来拍摄和制作电视剧会是以后的主流方向,而能够拍到八九季的作品,一定能够获得巨大利润。

不过,《欢乐颂》续集也因为后续的广告植入、剧本等问题,口碑也受到影响。

但这种探索或许值得大体量 IP 作品的学习,提前规划,做好长远开发和拍摄的打算,才能收获长尾效应。

并且纵观国产续集作品,并不是全军覆没。

《毛骗第一季》豆瓣评分 8.4,《毛骗第二季》豆瓣评分 9.3,《毛骗 终结篇》豆瓣评分 9.6,足以 " 封神 "。

更重要的是,导演不知名,演员不知名,内容不主流,受众小却几乎收到一致好评,网友评价原因就在于 " 剧情,写实!"

由此可见,即使作品小众、制作投入不大,但重在走心,每一部都能让观众看到新鲜的东西,都能打动观众。这才是根本。

说到底,成熟的市场必然会催生成熟的影视剧续集生产体系,对中国而言,如果原创作品的市场前景都无法有良好的预见,那续集就更是一片浮云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