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 IP 价值官 ,作者左柚
作为 " 无心 " 系列的续作,《无心法师 3》再度回归。
依然是玄幻 + 惊悚 + 爱情 + 搞笑的悬疑剧,然而与 2015 年作为爆款网剧出现的《无心法师 1》相比,续集表现的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再也无法重现五年前首部播出时流量与口碑双在线的境况。

而后两年,《无心法师 2》话题热度远不及前作,观众口碑也是高开低走,收官后只拿到了 6.1 分的豆瓣评分。
如今第三部,《无心法师 3》在口碑上有所回转,豆瓣 7.0 分,然而与第一部相比仍然相差不少,并且观众、粉丝对于续集中的剧情颇有不满。

续集难以再现往日辉煌,这不只是《无心法师》系列遇到的问题。
国产续集:十续九扑
在作品获得一定影响力之后,拍摄续集成为延续并强化 IP,实现品牌效应的最佳途径,既为影视市场带来更多活力,又能实现自身内容的可持续性传播。
因此但凡爆款剧,大多有续集。有些是根据 IP 改编提前策划,有些则是因为第一部火爆,重新启动续集项目。
2015 年,改编自尼罗小说的《无心法师》可谓是一匹 " 黑马 ", 虽然出身小众 IP,但凭借高品质、" 非五毛特效 " 获网友认可,加上 " 自来水 " 的推波助澜,《无心法师》被推上了网络自制剧的潮头。
网友们评价也很高,更是吊打当时大投资大 IP 的《盗墓笔记》," 演员演技特别自然,特技场景都良心!《盗墓笔记》特效五毛的话,无心有五块吧!"
因此,两年之后,改编自小说第二、三部的故事,把降妖除魔与抗日背景下的国仇家恨联系起来的《无心法师 2》上线,原本是想再续爆款,然而最终以 6.1 的评分收官。
对于国产剧来说,不仅是《无心法师》系列,大多国产续集大多表现都不让人满意,摆脱不了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的 " 魔咒 "。
我们总结了最近今年系列作品,单纯从评分来看,几乎每一部续作评分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续作一般都在 3 季以内。

甚至《爱情公寓》系列、《还珠格格》系列、《家有儿女》系列等老牌电视剧均出现续集口碑下滑的情况。
即使像《大军师司马懿》《琅琊榜》第二季口碑不落,但续集的播放量往往又大幅下滑。
《军师联盟》以 70.82 亿的播放量、8.1 分的评分成为 2017 年的爆款网剧,续集《虎啸龙吟》在口碑上依旧延续前作,评分高达 8.4 分,但该剧的播放量仅有 48.55 亿,和前作相差超过 20 亿。

就拿《生活大爆炸》以及《权力的游戏》为例,基本都在 9.0 分左右上下有轻微浮动,不仅总体质量很高,且浮动很小(除《权力的游戏 8》烂尾导致评分降低之外)。



那么在剧集制作环节中参与的编剧、制片、演员,到底是该为续集扑街魔咒买单呢?
阻碍国产续集长命的 " 三座大山 "
参考美剧模式可以看出,季播美剧往往从规划开始就具备工业化体系,如提前规划季播内容和演员合约,先制作几集的体量,根据观众的反响进行商业决策,也就是边播边拍摄的模式。
而国内剧集往往是在第一部反响不错后,才会开始筹备第二季以及后续,这就造成了续集难以是原班人马、剧本创作不连贯以及匆匆上映等问题。
1、急于盈利遭 " 反噬 "
在当下的国内影视圈,一方面,国内影视公司对于 IP 的追逐并没有停止,如果抢不到人气高的网络小说,原创乏力的背景下,拍摄人气影视剧的续集也是一个看似稳妥的选择。
毕竟这些人气剧一般都有着大量的粉丝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热度。
并且,一般来说,第一部的成功会吸引更多广告主和投资方,参与者增多,便难免受到 " 外部干扰 "。
" 第一季打口碑,第二季多赚广告费。" 有业内制片人表示。而若续集没有把握好广告植入的频率和尺度,也会影响观众的观剧感受及口碑。
我们看到《欢乐颂》第一季 7.4 分,而过度的广告植入以及剧情注水让《欢乐颂》第二季的口碑遭遇滑铁卢,豆瓣评分由 7.4 分跌至 5.4 分。


可是一旦植入的太硬、太多,以及强行植入与剧情不相符的品牌,就有点伤害剧情、人物,败观众缘了。
并且,为了抓住第一部的红利,将原有的流量和知名度迅速商业化,留给续集的制作周期是相对较短的,仓促上马制作,续集的质量可想而知。
《青云志》系列虽然以季播的方式播出,但本质上仍是一次性拍完,且每季推出的间隔时间仅有一两个月。这种非固定的播出时间、非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让这些剧很难达到高水平的制作。
2、原班人马凑齐难
一般来说,第一部剧火了之后,相关演员以及制作班底身价便会暴涨,等到续集制作时,启用同一批演员,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大多数续集拍摄,都会启用新的演员, 调换制作班底," 原班人马 " 难聚齐成为续集 " 掉粉 " 的主要原因之一。
《琅琊榜 2》虽然幕后团队是原班人马,但是主演阵容胡歌、王凯、刘涛的缺席,都让续集热度减少。

演员一换整个故事和人物都有脱离感。
到了《无心法师 3》,无心还是那个不老不死的无心,陈瑶在第三部里晋升为女主,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男性角色柳玄鹄,一个是女性角色柳青鸾。
红色的斗篷,齐刘海,表面天真无邪实则腹黑阴冷,陈瑶在《无心法师 1》中饰演的岳绮罗虽是反派配角,但观众对她的喜爱甚至超过了金晨饰演的女主月牙,那句 " 张显宗,我牙疼 " 让剧粉至今念念不忘。
因此可以说,制片方第三季也为了迎合观众,让陈瑶担任了女主。

演员、角色与之前作品的错位,也让很对观众难以适应。四部原著里,无心都有自己的官方 CP,而前传《无心法师 3》把故事引向了对岳绮罗的过度依赖和消耗。
在这方面《欢乐颂》制作方就很有前瞻性,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季播剧的方式进行策划,每一位演员签订的都是三季的合同,所以无论剧本之后如何调整、戏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演员都要完成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拍摄,这也是《欢乐颂》剧组 " 原班人马 " 为何能凑的那么齐的原因。
3、故事难以 " 系列化 "
国内编剧的工作都是前置的,最开始就完成了所有剧本的创作。这对于等播完了才决定拍摄第二季的电视剧制作现状来说,对编剧的考验就显现了。
续集如果只是延续前作的思路、内容,虽然保险,但可能让观众失去兴趣;如果改变前作的设定,又会让观众觉得不是自己心中的那部戏,从而拒绝观看。
因此续集为了刻意复制前作的成功,没能做到紧跟时代和自我创新,内容上往往是对第一部情节的注水和拼命拉长,创新能力不足,人物和故事都显得单薄了。
对于《无心法师 3》来说,就有过分寄托情怀和迎合观众取向,内容创作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新鲜设定的嫌疑。
或许是因为 " 建国之后不能成精 " 的审核问题,《无心法师 3》在时间线上设置为整个系列的前传,将故事时代背景从前两部的民国跳转到了盛唐末年。

由于剧情完全是编剧原创的,根据原著的内容重新写的,就极容易有漏洞。因为你要保证和原著的人设一样,还能跟之后的故事联系上。
但脱离了民国背景的《无心法师 3》,在人物人设上、故事展开方式上都有了不同,被一些网友吐槽是低配版的《聊斋》和《神探狄仁杰》。
有 IP 基础的续集改编都困难重重,更何况原创剧作呢。在之前,就有制片表示:" 中国的电视剧大多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给第二季留下的空间太小了。"
《行尸走肉》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人物气氛刻画的非常棒;《无耻之徒》之所以能拍 7 季还那么吸引人,是因为整个故事永远有可以突破的地方,人物多、故事体量大、每一个人单拎出来都可以撑一季。
而如果一部电视剧的体量是最初设计好的,故事所有的梗都用完了,人物已经完成了成长定性,除了把所有的设定都击垮重来且和第一季不一样,不然第二季就非常难看了。
热门 IP 拍续集,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很多,因此人气剧拍续集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进行 " 再创作 ",而不是躺在原作成功的基础上 " 吃老本 "。目前,国产剧集编剧工作是前置的,最开始就完成了所有剧本的创作。
" 季播 " 模式为续集探路,最终还是要打动观众
归根到底,我们很多电视剧开发缺乏前瞻性和长期规划的表现,很多制片方都是等剧火了之后才想到要拍续集。
因此前期规划的缺失会给拍续集增添很多难度,不仅是剧本缺乏分步规划,原作导演、演员等主创班底的档期、意愿等都难以统一,更不用说在续集中保留原作的灵魂和精髓。
而相较于国产剧续集屡试屡败,美剧的季播模式则得心应手。
续集一直是美剧的 " 吸金大法 "。《老友记》10 季、《无耻之徒》8 季、更不用说《绝命毒师》《破产姐妹》《行尸走肉》《权利的游戏》…… 几乎热门的美剧续集都轻松超过了 5 季,每一季都受到观众的热捧。
美剧在保留第一季精髓的同时故事又在不断发展,新的枝叶不断生长,最终形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其季播和制作模式,或许正是国产作品需要学习的。
我们了解到,其实行业内也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美剧的季播模式,《欢乐颂》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欢乐颂》续集也因为后续的广告植入、剧本等问题,口碑也受到影响。
但这种探索或许值得大体量 IP 作品的学习,提前规划,做好长远开发和拍摄的打算,才能收获长尾效应。
并且纵观国产续集作品,并不是全军覆没。
《毛骗第一季》豆瓣评分 8.4,《毛骗第二季》豆瓣评分 9.3,《毛骗 终结篇》豆瓣评分 9.6,足以 " 封神 "。
更重要的是,导演不知名,演员不知名,内容不主流,受众小却几乎收到一致好评,网友评价原因就在于 " 剧情,写实!"
由此可见,即使作品小众、制作投入不大,但重在走心,每一部都能让观众看到新鲜的东西,都能打动观众。这才是根本。
说到底,成熟的市场必然会催生成熟的影视剧续集生产体系,对中国而言,如果原创作品的市场前景都无法有良好的预见,那续集就更是一片浮云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